花树
从未过多地留意楼前那排我叫不出名字的树。
一天,忽然来了登高远眺的雅兴,一口气登上六楼阳台,凭栏放眼,无意间有惊奇的发现:楼前的树开花了!朵朵紫中透着粉白的花,一团团,一簇簇,合抱着条条刚刚活软起来的青枝儿,在微风吹拂下,温柔地舞动着,起起伏伏地如一片漾着香波的花海。看那繁盛的样子,不知在被我发现之前,它已经在那里寂寞地开了多少日子。
无意间的发现令我惊喜,唤起我深深的内疚。阳春时节,只顾追随人流,陶醉于“桃红三尺,鸭绿一灣”的盛景,却忽略了身边这普普通通的树。多少次在树旁小路上漫步,却未曾想过抬起头,望望枝头是否有了春的消息;也根本不曾料到,这枝干皱裂的树会开出光润鲜亮的花来。可是,面对许多如我这般的人的疏忽与冷淡,这看似平凡无奇的树,在草长莺飞的季节,还是一如既往地让蓓蕾绽放枝头,无声地将生命的美丽尽情挥洒。
望着棵棵寂寞的花树,我的心被一股感动的潮水鼓荡着,眼前浮现出一张熟悉的笑脸来。
家乡的一个男孩,很有头脑,也很有才华。本可凭此谋一份不错的职业,享受舒适的生活;但他却着魔似的爱上那身国防绿,中学毕业后到荒凉的地方守卫国门。许多朋友对此叹息不止:“哎,到了那人烟稀少的大西北,你就是再有才华,又有谁知道呢?”他却不以为然地笑了,说:“我不在乎有多少人知道我,我只想好好干,将来能够说,在大西北,我的青春曾经美丽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确干得很出色,但也并不是没有艰苦与寂寞。别后的信中,他常向我讲边疆的生活,字里行间没有一丝怨悔,充满了对西北高原和青春生命的挚爱。
日子云烟般一天天飘远,那张熟悉的笑脸却从未在我的记忆中淡去。如今睹树思人,心被深深地触动,总觉得他与眼前的花树有一种无言的默契。
黄昏,又上阳台,正是夕阳流金,百鸟归林的时刻。树下不断有穿着入时的人走过,大多行色匆匆,不曾注意头顶那满枝的花朵。凝望春风中繁花灿烂的树——那夕阳下独自静立的花树,心头却少了几分惊喜,多了几分落寞和惆怅。不觉地,我又想起那熟悉的笑脸,想起祖国边陲的国防绿,想起在实验室里日夜钻研的学者,想起在城市晨曦中挥动扫把的清洁工……生活中多少美丽的东西,就像这眼前的花树。虽在平凡中经受着寂寞,但那份本质的美却潇潇洒洒地存在,不曾因少了欣赏的目光而削弱丝毫。
我懂了花树的美丽,也懂了花树的寂寞。它的寂寞是因为无人欣赏它的美丽,而它的美丽正是因为它承受了无人欣赏的寂寞。
于是,寂寞的花树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第三段有一句话说“无意间的发现令我惊喜”,“惊喜”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段说“在大西北,我的青春曾经美丽过”,“美丽”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第六段中说“他与眼前的花树有一种无言的默契”,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第七段中说“心头却少了几分惊喜,多了几分寂寞和惆怅”,其原因是什么?
本文由不知名的花树写到家乡的男孩、实验室的学者、晨曦中的清洁工等,揭示出他们身上一个什么样的共同本质?作者为什么把花树看作“最美的风景”?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亲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亲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恢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恢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他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文章首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联系全文,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
请说说第②段“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中加点的“拙劣”、“坦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读完全文,你是怎样理解“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和“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信仰之光
周国平
①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②真正有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③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有删改)文段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结合文意,说说“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的含义。(2分)
黑匣子
①空难事故发生后,人们到现场救援时,总会寻找一个东西,那就是“黑匣子”。“黑匣子”是飞机专用的电子记录设备,飞机各机械部位和电子仪器仪表都装有传感器与之相连。它能把飞机停止工作或失事坠毁前半小时的语音对话和两小时的飞行高度、速度、航向、爬升率、下降率、加速情况、耗油量、起落架放收、格林尼治时间、飞机系统工作状况和发动机工作参数等飞行参数都记录下来,用时通过解码,为事故分析提供依据。
②黑匣子的外壳具有很厚的钢板和许多层绝热防冲击保护材料,能在1100℃的烈焰中经受30分钟的烧烤,能承受2吨重的物体挤压5分钟,能够在汽油、机油、油精、电池、酸液、海水中浸泡数月,总之,它能在许多恶劣条件中安然无恙。但即便如此,有些空难中黑匣子仍然遭到损坏,所以国际航空机构又规定了更严格的黑匣子标准,它的记录介质也从磁带式改进为能承受更大冲击的静态存储记录仪,类似于计算机里的存储芯片。
③为便于人们搜寻,黑匣子常被涂上鲜艳的桔黄色。或许人们觉得它里面存储的信息对飞机事故的鉴定意义太过重要,所以就给它取了这样一个非常神秘的名字——“黑匣子”。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说说本文段主要介绍了黑匣子哪几个方面的情况。(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共14分)
青 衣
赵明宇
满月不仅人长得秀气,而且学啥像啥。爹娘看她是做演员的好胚子。5岁那年就把满月送进戏曲学校学青衣,几年下来,唱念做打,出类拔萃。
毕业那一年,学校组织她到元城县坠子剧团实习。满月早就听说有个演青衣的名角,她也看过青衣的戏,表演出神入化。
满月找到青衣,递上一张名片说。请您多指导。
青衣慢条斯理地抬起头,丹凤眼瞟瞟满月,讪笑着说,我不识字。
满月的脸一红,心说,架子还不小。
过几天,满月才知到青衣真是个土老帽。没上过一天学。青衣小时候在元城火车站捡煤核,被人卖到剧团学唱戏。生活中的她有些木讷,笨拙得像个粗手大脚的村妇,一站在舞台上却是快言快语,动作活泼,跟台下判若两人。满月就有些看不起青衣了,什么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什么走路一条线,身姿像只燕,这些理论满月背诵得滚瓜烂熟。满月疑惑的是,尽管自己扮相俊美秀气,声音圆润。字正腔圆,可就是不叫座。特别是自己的水袖功堪为一绝,简直出神入化,掌声依然稀稀拉拉。而青衣一出场就有碰头彩,台下喝彩声此起彼伏,观众把手掌都拍疼了。演《抬花轿》,青衣扮周凤莲,声音舒缓,字巧韵乖,嬉笑如风铃;还有一次演《秦雪梅》,喊一声商公子,则是情切切泪水盈腮,悲戚戚天崩地裂。观众好评如潮。满月演戏时自我感觉很好,觉得发挥到了极致,可观众坐在台下像是木雕,一点反应也没有。
满月苦苦思考,得出来一个答案,那就是青衣的名气创出来了。现在不是流行包装吗?也就是说青衣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满月就感觉凭着自己的水平和文化底蕴,过一段时间绝对能超过青衣。
这样一来,满月钦佩青衣的演技,却对生活中的青衣不屑一顾。
有一次正在练功房练功,排演一部新戏,有人急匆匆进来喊青衣,快去看看吧,你孩子在学校门口被车撞了。
青衣来不及卸妆,疯了一样跑出练功房。
团长说,走,我们看看去。团长一边走一边说青衣真是苦命。青衣和丈夫离婚了,为了孩子没有另嫁。这几年拼命挣钱供孩子上学。把希望全放在孩子身上了。
大家来到医院,青衣哭得死去活来,孩子已经被送进了太平间。
大家把青衣搀回家。两天过去了,青衣一直哭,不吃也不喝,谁劝也不听,从早到晚,只顾撕心裂肺地哭。两天过去,声音沙哑了,哭声依然底气十足。
团长叹一口气,说青衣可怜啊,小时候练功,没少挨打,头顶上留下一块一块的疤。
医生说,青衣受的刺激太大了,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看起来要疗养一段时间,不能唱戏了。团长抓住医生的手说,剧团不能没有她。医生摇摇头说,我已经付出最大的努力了。
团长怔了一阵说,把乐队给我喊过来。
一会儿,拉二胡的、打鼓的一帮子人都来了,莫名其妙地看着团长。满月也觉着好奇,团长是不是也疯了,乐队能治病?
团长挥手叫板,锣鼓铿锵,一个响亮的过门。只见青衣止了哭声,缓缓站起来,随着锣鼓一溜碎步。鼓乐戛然而止,青衣做了一个甩水袖的姿势,昂首挺胸,素面朝天,目光如炬。
一阵掌声。团长眼里扑簌簌落泪。
满月心头一震,扑跪青衣膝下,扯着嗓子大喊一声师父。
(选自《2010年中国小小说精选》)通读全文,概括满月对青衣感情变化的过程。
仰 |
慕 |
![]() |
![]() |
![]() |
![]() |
感 |
动 |
震 |
撼 |
青衣的表演为什么能够出神入化?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青衣”,那么满月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画线的句子塑造了青衣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共11分)
讲理与讲礼
李敖
中国民族对“讲礼”很拿手,对“讲理”却不在行。
“礼”在古典解释里,虽然也有“理”的意味,但是两者你东我西,愈分愈远。“礼”变成人与人“交接会通之道”,变成仪规,变成俗套,甚至变成虚情假意。在这种方向的演变下,“礼”在许多点上,就跟“理”发生冲突。冲突的原因在“礼”是讲谁大谁小的;“理”却是讲谁对谁错的。讲谁大谁小,就没有是非可言,一切都是听凭摆布,一切都和稀泥,这就叫“礼之用,和为贵”。
在“礼之用,和为贵”路线上发展的民族,一切都要“以礼自防”。除非特立独行之士,谁也不敢“无礼”。晋朝阮籍的嫂子回娘家,要出发了,阮籍来送行。照中国礼法,小叔子跟嫂子不打交道的,“叔”字的本义是“俶”字,古书里说:“叔,俶也,见嫂俶然却退也。”就是说,“叔”乃是“一见大嫂就向后转”的意思。礼法这种规定,阮籍就不以为然,他给嫂子送行,别人说闲话,他白眼一翻,骂道:“礼岂为我设邪?”(礼是给你们凡夫俗子订的,难道是为我订的吗?)
在阮籍眼中,给嫂子送行才是真正的礼貌,才是真正的合礼合理,“礼”在合理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否则,就是无理。
在到处“讲礼”的传统中,中国民族的“讲理”训练很薄弱,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夫子。孟夫子证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他完全不想想,如果主张人性恶的人出来,也宣称“人性之恶也,犹水之就下也”,他凭什么说水只为他的理论流,不为别人理论流。
在中国式的“讲理”中,最多孟夫子这种“理不直气壮”的角色,用这种态度讲谁对谁错,没有真理,只有无理取闹。这种人不适合讲理,而适合打架,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这才叫“礼尚往来”呢!
(选自《昨日以前的阳光》)通读全文,请分条列举中国民族对“讲礼”很拿手的具体表现。
作者运用阮籍的例子,意在阐述怎样的观点?
孟子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作者引用他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种人不适合讲理,而适合打架,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这才叫“礼尚往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