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图,回答问题北半球各地夜长大于昼长,且昼长逐日递增的区段是 ( )
A.a→c | B.b→d | C.d→e | D.c→e |
当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正确的是 ( )
A.地球公转速度逐日递增 |
B.赤道上昼长一直12小时 |
C.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日递减 |
D.南极洲极夜范围逐日递增 |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一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8 ℃等温线大致呈东西走向,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海岸线 | B.纬度 | C.地形 | D.大气环流 |
昆明和台北纬度位置相近,但温度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有()
①地势高低 ②距海远近 ③寒潮影响 ④洋流影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回答下列问题。有关我国冬小麦最主要产区及其作物熟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陕甘宁地区一年一熟 |
B.冀鲁豫地区两年三熟 |
C.云贵川地区一年两熟 |
D.鄂湘赣地区一年三熟 |
影响图中M、R两地收获日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 B.地形 | C.水分 | D.土壤 |
图中N地与R地相比较,收获时间差异及主导影响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
A.比R地收获早—地形因素 |
B.比R地收获晚—距海远近 |
C.比R地收获早—季风环流 |
D.比R地收获晚—地势高低 |
读“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影响南疆地区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关键因素是 (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
历史时期以来,南疆地区大部分城镇的迁移方向及其主要原因是 ( )
A.因洪水泛滥向山坡地带转移 |
B.因资源开发向矿产丰富地区迁移 |
C.因交通线增多向盆地北部迁移 |
D.因荒漠化范围扩大向河流上游迁移 |
读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西藏地区 ( )
A.河湖稀少 |
B.年降水量西北多,东南少 |
C.城镇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的谷地 |
D.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
青稞是西藏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多种植于河谷地带,主要原因是河谷地带( )
A.热量更充足 | B.降水量更大 |
C.光照更充足 | D.土壤更肥沃 |
我国某地形区面积为10.89×104 km2,1月份均温为-16.4℃,7月均温为21.9℃。下表示意该地形区1954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读表完成下列问题。
年份 |
耕地 |
林地 |
草地 |
城乡工矿用地 |
沼泽地和滩地 |
其他 |
1954 |
15.91% |
38.18% |
9.13% |
0.43% |
32.74% |
3.61% |
2005 |
51.17% |
31.63% |
3.86% |
1.94% |
8.81% |
2.59% |
该地形区是 ( )
A.太湖平原 | B.山东丘陵 |
C.三江平原 | D.黄土高原 |
1954年,该地形区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气温低,蒸发量少
③冻土广布④开发历史较短,人烟稀少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关于该地形区耕地面积变化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城市化水平较低 |
B.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 |
C.国家对粮食的大量需求 |
D.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发展种植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