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球上生命存在无关的因素是( )
A.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
B.地球自西向东绕日公转 |
C.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 |
D.地球上有液态水 |
该图是以极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完成问题。图中风带⑥是
A.北半球西风带 | B.南半球西风带 |
C.北半球信风带 | D.南半球信风带 |
下列气候类型的形成,与图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无关的是
A.热带雨林气候 | B.地中海气候 |
C.热带沙漠气候 | D.温带季风气候 |
读图,完成问题。图中所反映的季节是北半球的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图中F风向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西风带形成的风向 |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D.热带大气活动中心形成的风向 |
该图是某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GDP区域比重图。水资源与人口、耕地、GDP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
A.北方区和南方区 | B.北方区和西南区 |
C.西北区和西南区 | D.西北区和南方 |
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我国一中学地理小组欲研究其面积的变化情况。以下为该小组查找的部分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表1 洞庭湖年输沙量
年输沙量(103 m3) |
占入湖总沙量(%) |
|
长江来沙 |
1.094 |
82.0 |
四水来沙 |
0.241 |
18.0 |
入湖总沙量 |
1.335 |
100 |
出湖总沙量 |
0.351 |
26.3 |
湖内沉积量 |
0.984 |
73.7 |
注:四水指流入洞庭湖的湘江、资水、沅江、醴水四条水系
表2 洞庭湖面积和容积的演变
年份 |
湖泊面积(km2) |
容积(亿m3) |
1949年 |
4 350 |
293 |
1954年 |
3 915 |
268 |
1958年 |
3 141 |
228 |
1971年 |
2 820 |
188 |
1977年 |
2 740 |
178 |
1984年 |
2 691 |
174 |
1995年 |
2 625 |
167 |
1997年 |
2 145 |
150 |
该研究小组通过调查资料,确定了引起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的几个原因,其中最合理的有( )
①泥沙淤积 ②南水北调 ③气候变暖 ④围湖造田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④ | D.③④ |
该研究小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为改变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减小的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有 ( )
①重点在四水流域进行水土保持
②在长江下游植树造林
③退耕还湖
④疏浚河道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④ | D.③④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我国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是()
A.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 |
B.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 |
C.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
D.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南接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
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共同的水文特征是()
A.水力资源丰富 | B.含沙量大 | C.有冰期 | D.流量小 |
黄河凌汛发生的河段是()
A.上游和中游的各一部分 | B.中游和下游的各一部分 |
C.下游的一部分 | D.上游和下游的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