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试题。
①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②“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树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因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③“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 “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闹之中,更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④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依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下列对第一节文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的一项是(  )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常》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林清玄
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喊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话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蓬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农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
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逡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纵观全文,谈谈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中“梦境”的含义。
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感及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语言很生动,请在文中选择两处加以评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善用技术更须关注心灵
完整地再现现实世界原貌一直都是电影的努力方向。技术的进步使电影再现和重构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成为可能,让电影制作似乎变得“无所不能”,极大地推动了电影创作者的热情,让他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色香味俱全”的大片,带动了电影产业的繁荣。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依然凭借其唯美的画面、精致的构架以及奇妙的历险故事,创造了全球票房新高,再一次证明了技术在电影产业中的力量。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尽管有一些成功运用数字技术夺得高票房、好口碑的案例,但近年来电影生产者们对数字技术的过分倚重,使得电影越来越忽视内容的重要,盲目追求视听的奇观性和猎奇性。电影题材也越来越脱离大众的现实体验,过分追求给受众强大的视听冲击力,强调表层影像和画面唯美,而缺少了深沉的人文关怀、深刻的现实关照和高远的理想情怀。好莱坞影片《星球大战》、《星球大战前传》中虽缔造了许多奇观,但终究无法打动观众的内心。国产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每一处深宫大院都金碧辉煌,每一个人物都装扮惊艳,但给观众带来却是视觉疲劳。
实践证明,技术的进步固然重要,但是电影的根本仍然在其内容的创作,在于如何利用情节、语言、人物等电影元素,让观众产生生理上的视听愉悦和心理上的情感疏泄。观众对于电影等艺术作品的需求,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刺激,更多的是寻找一种虚拟与现实的契合,寻找在现实中常常被忽略或者被遗忘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约瑟夫•斯特劳巴哈强调:“电影比包括小说在内的任何媒介形态都要关心故事的讲法, 只有创造出那些令人惊叹和难以忘怀的叙事内容, 才能吸引观众花大把的钱去看电影, 而且经常看了一遍又一遍。”缺少深刻的文化内涵,空有华丽的镜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电影便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削弱创作者的思想力和创作力,而且终将令观众失去对电影产业的期待,远离电影院。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深刻变革时期,经历着与西方国家迥异的社会变革和文化体验,人们在寻找人生定位的过程中,期待一种有效的“指引”。 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大潮中,中国电影应立足国情,深入挖掘和宣扬观众普遍关心的主题,深度关注和聆听观众对于电影作品的期待,积极应对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不断提高影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运用技术力量,让中国电影在数字时代中飞得更高。
联系全文,下列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有一些成功运用数字技术夺得高票房、好口碑的案例,但是近年来生产们对数字技术的过分倚重,使得电影越来越忽视内容的重要性。
B.近年来电影生产者们盲目追求视听的奇观性和猎奇性,电影题材也越来越脱离大众的现实体验,过分追求给受众强大的视听冲击力。
C.技术的进步使电影再现和重构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成为可能,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色香味俱全”的大片。
D.过分强调表层影像和画面唯美,而缺少了深沉的人文关怀、深刻的现实观照和高远的理想情怀的电影,终究无法打动观众的内心。

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依然凭借其唯美的画面、精致的构架以及奇妙的历险故事,创造了全球票房新高,再一次证明了技术在电影产业中的力量
B.国产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每一处深宫大院都金碧辉煌,每一个人物都装扮惊艳,强调表层影像和画面唯美,但给观众带来却是视觉疲劳。
C.缺少深刻的文化内涵,空有华丽的镜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致使电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长此以往,会严重削弱创作者的思想力和创作力。
D.观众对于电影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刺激,更多的是寻找一种虚拟与现实的契合,寻找在现实中常常被忽略或者被遗忘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通读全文,谈谈电影制作应该怎样处理技术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大地的声音
向迅
①秋虫唧唧的叫鸣,把个初秋的夜晚闹腾得丰腴而清凉。
②不是一颗枯叶上的露珠,我也沉浸于如此浓稠却又轮廓分明的夜晚——像是有人握着橹,在墨绿色的水面摇落起一片一片珍珠似的水声。一整个夏天,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我经历的那些不算短的岁月,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那些唧唧声,好似就是时间的一种比较具体的呈现形式。我实在是太粗心大意了,近三十个夏天,竟被我故作大方地一掷而去——我没有一次认真地聆听那些动人的唧唧声。直到这个晚上,我才坐在一方池塘边,平心静气地聆听了一次那来自山野和草木间的小提琴交响曲。
③繁星一般密集的鸣叫声,从池塘对面的一叠浓墨泼就似的小山里和岸边的草丛中源源不断地传诵出来。——唧——唧——啾——啾——此起彼伏,高低错落。
④初闻其声,以为杂乱无章,重复无趣,只是风吹草动惊起的回声罢了。但倘若把眼睛闭起来,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了——安详的大地,就如一架巨型琴键,而那些不甘寂寞的虫子呢,都是一些技艺绝佳的琴手,或避于一片树叶下,或站在一块爬满了青苔的石头上,或攀在一根草茎上,对着渺远的夜空,优雅发声,忘乎所以地尽兴弹奏——但我总是在它们的声息中,闻见了那么一点淡淡的哀戚和愁绪。我想,这大概是因它们把自身的生命体悟也融进了曲子吧,更或是命运逼迫它们用身体发出唧啾之声的呢。
⑤可这样的比喻总是有些欠妥——它们的鸣声,像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又像是来自深沉的大地。
⑥我又想它们到底为何要这么不辞辛劳地夜夜长鸣呢?是在低声祈祷吧,是在高声歌唱吧,是在朗诵诗篇吧,是在念诵经文吧,是在呼朋引伴吧,是在促膝长谈吧……有那么一个时刻,我躺在池塘边湿漉漉的既做绿化树的围栏又充作了坐骑的条凳上,双手情不自禁地和着那隐秘的节奏,在空气中像音乐指挥家那么划动起来——那些音乐竟惊奇地在我的手臂和呼吸间流动起来;那些音乐,像低垂的夜幕里极柔和的云朵,更像来自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⑦我在一处草丛边蹲下来,捕捉到了两首独奏曲——它们分别来自两只我并未发现身影的促织——啾——啾——我学不来它们的叫声。我莫名地惊诧,继而又莫名地激动起来。我感觉天与地在此刻与我离得特别近,我就像一个睡在襁褓中的婴儿,在旋律优美的摇篮曲中,抵达天堂。
⑧我心底还是无比清楚的,那鸣声,分明是生命的歌声,是生命的象征,是生命的旗帜——是大地的声音。不止是那池塘对岸林深叶茂的山林,只要是那些没有被水泥覆盖和倾轧的泥土里,夏秋时节,就会有虫子们的歌唱和伴奏,这无言的故乡,生长着无数生命。即使是那些密实而堡垒森严的水泥地之下,也有生命在无声活动;即使是干净而空荡的水泥地之上,那些哪怕是仅仅落得下一粒草籽的小小坑洼里,也会有精瘦的绿色,可怜巴巴地冒出来呢。
⑦我知道,很多虫子的生命仅止于夏秋两季。秋天一过,它们要么深入泥土预备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要么连同它们飘荡在草木间的歌声和一缕精魂,化成了那么一小点泥土。生命究竟是短暂的,可它们用歌声构筑的那个音乐世界,是多么宽广啊——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它们的舞台,大地万物,都变成了它们的听众。不仅是包括我在内的人,就是那些树木与月儿,也都静静地聆听着那生命精彩的绝唱。
⑩虫子们的精神世界,真是海阔天空。歌者的一生,哪怕繁华落尽,却仍然余音不绝。
(有改动)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文章开头描写清凉的初秋夜晚,以静衬动,营造了静谧的氛围,为下文的描写与议论作铺垫。
B.作者听出了虫鸣声中“哀戚和愁绪”,其实是作者对自己三十年来抛掷时间行为的反省。
C.文章语言优美,多用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难以不可捉摸的虫鸣声,让读者身临其境。
D.作者描写草籽可怜巴巴地冒出精瘦的绿色,批判了密实而堡垒森严的水泥地对自然的破坏。

E.生命究竟短暂,但作者主张绽放生命的精彩,要像虫鸣一样用歌声构筑宽广的世界。
阅读文章①-④段,简要归纳作者描写了虫鸣声哪些特点。
文章多处描写虫鸣的声音,为何题目是“大地的声音”?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原因。
作者巧妙地借助“聆听声音”来表达文章深刻的主旨,可见聆听很重要。我们要怎样聆听呢?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伦理本位
梁漱溟
缺乏集团生活之中国人,则一面不知有团体,一面不知有个人。从社会结构上说,英美为个人本位之社会,苏联为社会本位之社会,中国恰都不是。过去中国社会,从其结构上看,非个人本位,非社会本位,乃是伦理本位。何谓伦理本位?本位即重点,个人本位重点在个人,社会本位重点在社会,伦理本位之重点,乃在相关系之两方中之对方。伦者伦偶,指相关系之两人而言。例如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皆是。在此相关系之两面中,彼此互以对方为重,是曰伦理。在父则以子为重——是之谓慈父。在子则以父为重——是之谓孝子。以此类推,重点都放在对方。朋友不如此,非好朋友;兄弟不如此,非好弟兄。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因情而有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皆义也。所以伦理关系,亦即是相互间之义务关系。每个中国人必须各自认识其义务而履行之,却从来不许谈权利。
这并非是空话,可从经济关系验之。试看个人本位之社会,财产既为个人所有,而社会本位之社会则其财产,主要属于社会(共产),中国人之财产,既不属于个人,也不属于社会,乍看粗看,似属于家庭,其实也不是。中国人父子间夫妇间,财产是不分的,乃至祖父在堂,祖孙也不分,是曰共财之义。兄弟间或伯叔与诸侄间,析产分炊,是曰分财之义。分财可能不止一次,富者可再度分财与贫者。亲戚朋友则有通财之义,通财与分财不同,是要偿还的。每个中国人,视其财产之大小,与对人关系亲疏远近,而必须负担或照顾家庭以外之人之生活。财产大,则负担之范围亦广,倘不践行此种义务,必遭社会指责。
中国自唐代以来,法律精详,为世界冠,但于物权债权则自来忽略,此与西洋自罗马法以来,爱讲物权债权者则相反。爱讲物权债权者,其财产总是为了自己享用。中国所重在情义,为了情义而财产便成为伦理关系中,所共有共享。其范围初不限于家庭以内。在西洋遇事讲社会救济,政府要负责任。中国不然,一切问题消纳于伦理关系,彼此顾恤之中而不见。所以我说中国人的财产不属个人,不属社会,而是属于伦理的。
其次从政治上看,亦完全建筑于伦理。官则曰“父母官”,民则曰“子民”,为政则曰“如保赤子”,又曰:“以孝治天下”。说他是专制,说他是民主皆不对;专制是权在一人,民主是权在人人,中国根本不讲权,所以都不是。凡讲权者皆以自我为中心,而伦理则看重对方也。
伦理情谊为中国文化一大长处,那只是民族精神两特点之一。中国民族精神更有一大特点,即是以是非观念代利害观念。所谓讲理即讲是非,以利害隶属于是非,不以是非隶属于利害,此因中国自古以道德代宗教之故。宗教尚说祸福,祸福之含义在利害。西洋中古以前之人生,皆笼罩于宗教之中,不出祸福之念。近代思想开发,崇尚功利,又不出利害之念。在祸福利害以外之是非心,不甚明著。中国自周孔教化以来,除以伦理情谊领导中国人外,便是发扬人生向上精神,一切以是非义理为准。
譬如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西洋人也许感觉奇怪,不求饱求甚么?不求安求什么?须知中国人所求者,就是那个“正”字。“正”即正当合理。苟非正当合理,则虽安饱,他也不要。安饱问题是次于合理问题的。
这种精神,并不只于读书人见之。不拘什么人都喜欢讲理评理。俗语说:“不欠钱粮不怕官,不亏良心不怕天。”此可见其心中自信有理,而理为最高至上,虽天也不怕!与宗教徒是何等不同!此人生向上之精神非常伟大,为西洋人没有的。
下列对“中国社会伦理本位”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结构形成的原因是中国没有集团生活。
B.伦理本位相对两人关系而言,是指在中国家庭里彼此以对方为重。
C.伦理本位的社会里,伦理关系是相互间的义务关系,没有权利。
D.伦理关系是一种情谊关系,因情而有义,所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父子间夫妇间乃至祖孙间,财产是不分的,都属同一家庭。
B.中国人有与兄弟和朋友分财之义,还有分财与贫者之义。
C.为了情义,财产成为伦理关系中双方共享,但只限于家庭。
D.中国人彼此顾惜,不存在由政府负责的社会救济。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政治也是以伦理本位为基础的,伦理看重对方,所以“父母官”并不讲权。
B.西洋人崇尚宗教,没有是非观念,因此也就没有中国人人生向上的伟大精神。
C.伦理情谊看重情义,坚守是非义理的道德标准,中国人的安饱问题次于合理问题。
D.伦理情谊和人生向上的精神是中国文他的长处,我们应该吸收并发扬光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几何爷爷”的立体人生
吴志菲
1931 年,苏步青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研究生院,亲友、同学、老师纷纷来挽留他:“中国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回去后吃苦不说,学术上的辉煌前程也要被断送。” 苏步青却坚定的说:“我的祖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不能袖手旁观。”苏步青毅然回国,投身于浙江大学数学系的创办。
正当浙大数学系开始出现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时,抗日战争爆发了。为了浙大师生的安全,为了浙大学子能在战乱中继续学习,不致荒废学业,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举校西迁。苏步青一家住在遵义湄潭朝贺寺的一间破庙里,过着拮据的生活。由于生活条件恶劣,苏步青的一个儿子出世不久,因营养不良而夭折。作为数学系主任的苏步青教授,上课也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经常穿着一件满是补丁的衣服上讲台,当他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对着他的背指指点点说:“看,苏先生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正方形,样样俱全,还有螺旋曲线!”为了生存,苏步青上街买了锄头、粪桶等工具,在朝贺寺前开出半亩荒地,种上蔬菜、红苕。每天下班,忙着浇水、施肥、灭虫,俨然一位菜农。由于他的精心管理,蔬菜长势良好,弥补了家庭粮食之不足。他在一篇回忆录中写道:“一谈到菜根香,我就想起了抗战时期随浙江大学‘流亡’到遵义附近的湄潭的情景来。那时一家八口在破庙安身,生活困难,吃地瓜蘸盐巴过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苏步青是世界级大数学家,一生专攻几何。他从国外回来后首创微分几何这门学科,填补了我国高校学科的一个空白,随后几十年他在这个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使这门学科走在了世界前沿,苏步青也因为“苏氏定理”“苏氏曲线”“苏氏锥面”等成就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苏步青,70 余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架人间。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一天夜里,一名叫熊全志的学生匆匆来到苏步青家里,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教,可他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熊全志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终于过关了。熊全志后来到美国成了著名教授,40 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他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把我给骂醒了,否则我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严。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教了几十年,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听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他的板书一笔一画,整齐美观,讲课娓娓动听,饶有风趣,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枯燥的数字,一从他嘴里道出就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1978 年暑假的一天,苏步青当年创立的科学研讨班在停了十多年后在复旦大学开始恢复活动。可是一连几天暴雨不停,大水猛涨,复旦校园内齐膝的积水茫茫一片,到会的青年师生都为此发愁。有人说: “这回苏老不会来了。有人说:“他即使来恐怕也不会准时了。”正在大伙七嘴八舌、观望焦虑之时,一位老人高挽裤管,脚穿凉鞋,撑着一把雨伞出现在大家面前,四座唏嘘不已。76 岁的苏老抹去额头的雨水,向大家问了个好,看了看表正好8 点,与开会时间不差分毫。
几何寓真情,人生一卷诗。数学家苏步青,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一生与诗结缘。从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到,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力求效力于振兴中华民族的事业,是苏先生漫长人生历程中的一个精神支柱。在抗日战争的八年离乱中,苏步青僻处西南小城,但他时时感慨的是:“画角声声催铁血,烽烟处处缺金瓯。”他念念不忘的是: “万里家乡隔战尘,江南烟雨梦归频。”苏步青是感情极为丰富之人,重亲情,重友谊,对周遭世界充满爱心。在他的诗词中,夫妻之爱,兄弟之情,朋友之谊,渲染出一片温馨。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在浙大教学期间,作为数学系主任的苏步青,不仅穿着补丁衣服,还擅长于田间劳作,表现出他对朴素生活的追求。
B.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苏步青放弃了日本安逸的生活以及辉煌的学术前程,不顾亲友的挽留回到中国,创办了浙江大学数学系。
C.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苏步青的感情也极为丰富,在诗歌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从他创作的诗词中我们看到了他重亲情、重友谊的品质。
D.由于苏步青的严格要求和严谨教学,他的很多学生成就斐然,成了著名的数学家,熊全志就是其中的一个。

E.本文运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叙述了苏步青人生的几个片段,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丰富人生和独特风采。
苏步青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 分)
本文的标题为“‘几何爷爷’的立体人生”,为什么说苏步青的人生是立体的? 请简要分析。(6 分)
苏步青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请选择你认为最关键的原因进行探究。(8 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