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某三对性状,分别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利用它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浓度适当的秋水仙素处理。经此种方法培育出的水稻植株,其表现型最多可有( )
A.1种 | B.4种 | C.8种 | D.16种 |
下列有关生物固氮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种根瘤菌能侵入所有种类的豆科植物 |
B.豆科植物与其根瘤内的根瘤互利共生 |
C.土壤中的根瘤菌不能固氮 |
D.具有根瘤的豆科植物能以氮气作为氮源 |
下列有关根瘤菌及其生物固氮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备根瘤菌DNA时需用纤维素酶处理细胞壁 |
B.根瘤菌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厌![]() |
C.大豆种子用其破碎的根瘤拌种,能提高固氮量 |
D.根瘤菌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分解者 |
在光合作用研究过程中,科学实验陆续发现以下事实:在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以反应式“6CO2+12H2OC6H12O6+6O2+6H2O”表示光合作用。此时希尔(R.Hill)从细胞中分离出叶绿体,并发现在没有CO2时,给予叶绿体光照,就能放出O2,同时使电子受体还原。希尔反应式是“H2O+氧化态电子受体→还原态电子受体+(1/2)O2 ”。在希尔反应基础上,Arnon又发现在光下的叶绿体,不供给CO2时,既积累NADPH也积累ATP;进一步实验,撤去光照,供给CO2,发现NADPH和ATP被消耗,并有有机物(CH2O)产生。希尔反应和Arnon的发现,使当时的人们对光合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来自CO2 |
B.H2O被裂解后,发生了由H2O最后到NADP+的电子传递,整个过程需要光 |
C.希尔反应与CO2合成有机物是2个可以区分开来的过程 |
D.光合作用需要光的过程为CO2合成有机物过程提供了NADPH和ATP |
有人曾做过实验,把玉米和小麦的叶子从植株上切下后,立即分别放在保持高温度、光照充足的容器内(保持生活状态),叶子的含水量,由于蒸腾而徐徐减少,然后,测定叶子在发生水分亏缺情况下,相对光合作用强度,正确的图示是()
右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换成电能的示意图,有关该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A的功能是吸收并转换光能 |
B.图中B的功能是吸收并传递光能 |
C.图中C和D代表传递电子的物质 |
D.图中F为NADPH、G为NA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