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生在A、B、C、D四支小烧瓶中分别放入干燥的细铁丝、浸过食盐水的细铁丝、浸过清水的细铁丝、食盐水及细铁丝(使细铁丝完全浸没在食盐水中),然后装配成如图8—11所示的四套装置中,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导管中水面的高度,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所列数据都为导管水面上升的高度/cm)
时间/小时 |
0 |
0.5 |
1.0 |
1.5 |
2.0 |
2.5 |
3.0 |
A瓶(盛干细铁丝) |
0 |
0 |
0 |
0 |
0 |
0 |
0 |
B瓶(盛沾了食盐水的细铁丝) |
0 |
0.4 |
1.2 |
3.4 |
5.6 |
7.6 |
9.8 |
C瓶(盛沾了清水的细铁丝) |
0 |
0 |
0 |
0.3 |
0.8 |
2.0 |
3.5 |
D瓶(细铁丝完全浸没在食盐水中) |
0 |
0 |
0 |
0 |
0 |
0 |
0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导管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2)上述实验中,铁生锈的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填小烧瓶的瓶号) 。
(3)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有: 。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7.8 gNa2O2与足量的水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 |
B.用含有0.1molFeCl3的饱和溶液制得的氢氧化铁胶体中,胶粒数等于0.1NA |
C.25℃时,pH=13的1L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为0.2NA |
D.100mL 12 mol·L-1浓盐酸与足量MnO2加热反应,产生的氯气分子数为0.3NA |
下列与氯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35Cl与37Cl间的相互转化 |
B.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
C.HCl溶液和NaCl溶液均通过离子导电,所以HCl和NaCl均是离子化合物 |
D.电解NaCl溶液得到22.4LH2(标准状况),理论上需要转移1mol电子 |
在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10- 13 mol · L-1的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①K+、Cl-、NO3-、S2-②K+、Fe3+、I-、SO42-③Na+、Cl-、NO3-、SO42-
④Na+、Ca2+、Cl-、HCO3-⑤K+、Ba2+、Cl-、NO3-
A.①③ | B.③④ | C.③⑤ | D.②④ |
某学生做如下实验:第一步,在淀粉KI溶液中,滴入少量NaClO溶液,并加入少量稀硫酸,溶液立即变蓝;第二步,在上述蓝色溶液中,滴加足量的Na2SO3溶液,蓝色逐渐消失。下列叙述中该同学对实验原理的解释和所得结论不正确的
A.氧化性:HClO>I2>SO42- |
B.蓝色消失的原因是Na2SO3溶液具有漂白性 |
C.淀粉KI溶液变蓝是因为I-被HClO氧化为I2,I2遇淀粉变蓝 |
D.若将Na2SO3溶液加入氯水中,氯水褪色 |
短周期元素X、Y、Z、W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X 的原子半径比Y 的小,X 与W 同主族,Z 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X 、Y组成的化合物的沸点总低于由X与Z组成的化合物的沸点 |
B.元素Z、W 的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不同 |
C.元素Y 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 的强 |
D.只含X、Y、Z 三种元素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