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他批评的是
A.人民主权的虚假 | B.直接民主的泛滥 |
C.轮番而治的弊端 | D.行政官员的腐败 |
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一个纪念首日封,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A.邓小平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 B.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工作正在进行 |
C.《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制订 | D.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 |
1925年初到1925年底,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是: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1927年毛泽东则大声疾呼:“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是反革命。”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 B.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
C.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 |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形成 |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材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革命目标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②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③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④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1894年 |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1903年 |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1913年 |
粱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