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主题三 茶叶与美国革命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主题四 茶叶与民族企业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900年 |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
1906年 |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
1925年 |
创建福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 |
1930—40年代 |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
1956年 |
公私合营 |
“文革”期间 |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
1982年 |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
1992年 |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
1995年 |
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
1999年 |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
2002年 |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
(4)阅读上表,根据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型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天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样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
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坠落。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理学之名,自宁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做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3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4)在中国历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响着时人及后世?
工业年代
材料一: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
材料二: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材料三: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来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什么特点?
(2)你能从材料二中提取到哪些信息?
(3)材料三中的丝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看法。
辛亥革命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l1分)
-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争约章程第八款,内裁: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熙,准其前往.故请顿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成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问题: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