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两个不同温度条件下,光照强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据图回答:
①曲线A表示 。
②M点的含义是 。
③如果曲线A在0点时CO2释放量ammol/m2s,P点时的CO2吸收量为bmmol/m2s,则在P点时O2的产生量为 mmol/m2s。
④曲线A、B有机物积累的差异是 ,
如果温室作物处于很弱的光照强度条件下,应采取 办法既经济又有利于增产。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由DNA重复序列和结合蛋白组成。研究发现,随细胞不断增殖,端粒逐渐缩短。当细胞端粒缩至一定程度时,细胞停止分裂。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RNA是一段模板序列,可指导合成端粒DNA的重复序列。人体内大多数癌细胞都表现出较高的端粒酶活性。请分析回答:
(1)白细胞和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________。其中________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正常分化出的白细胞能够通过变形运动吞噬侵入机体的细菌,白细胞的变形运动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
(2)端粒酶的作用相当于HIV中的________酶。结合端粒酶的作用推测,癌细胞表现出恶性增殖而不衰老死亡的特点可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
(3)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内的自然菌群,具有抗肿瘤作用。研究人员从双歧杆菌中提取出双歧杆菌脂磷壁酸(LTA),加入细胞培养液中培养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检测LT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LTA浓度和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①此实验中还有一组对照实验,其处理是________。图1结果说明LTA能________,且LTA作用的效果受________的影响。
②选用LTA浓度为40 μg/mL的培养液中培养的细胞,测定端粒酶活性,结果如图2所示。综合两个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LTA通过________。
下图表示动物干细胞进行的一系列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③过程表示________,该过程与②过程的实质性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细胞膜能将分泌物从细胞内排出到细胞外,体现了细胞膜________的功能。
(3)若将D细胞内各种细胞器分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中D细胞分泌的物质为蛋白质类物质,蛋白质类分泌物除可能是酶外,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类可能的分泌物名称)。
(5)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通常在________条件下保存细胞。因为在这种条件下,细胞中的________的活性降低,细胞________的速率降低。
回答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细胞间和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中,需要受体对信号的识别。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细胞内受体和细胞表面受体的作用机制模式图。
①无论是哪种信号分子,必须先与相关________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请你根据图中的提示判断胰岛素最可能与甲和乙中的________模式相同。
②乙酰胆碱也是一种信号分子,它发挥作用的机制与哪种模式相同?________。有一种美洲箭毒可以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若美洲箭毒进入人体以后,其效应是________。α-银环蛇毒可以抑制乙酰胆碱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酶的作用是清除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进入人体以后引起的效应是________。
(2)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①刺激左后肢,左右后肢都不收缩,说明被破坏的结构可能是________(只填写一种结构)。
②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说明被破坏的结构可能是________(只填写一种结构)。
③该实验说明,________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
下图甲是研究某植物生长过程中,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测得叶片气体体积变化的曲线(植物叶片的呼吸速率不变),乙图和丙图表示天气晴朗时该植物在春季和夏季的一昼夜内CO2的吸收和释放情况。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中,B点和A点相比较,B点叶肉细胞中特有的ATP来源是__________。在A→C区间范围内C3的量
________(增加、减少)。
(2)用生长旺盛的该植物的叶片提取和分离色素时,用________画线;在滤纸条上色带最宽的色素是________。
(3)图乙中,S1、S2、S3表示曲线与时间轴之间围成的面积,已知该作物能正常生长,则S1、S2、S3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________(用数学表达式表示)。
(4)图丙中,时间段e~f内CO2吸收量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乙和丙中,最可能代表夏季一昼夜CO2吸收和释放情况的是图________。
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
线虫 |
蜱螨目 |
弹尾目 |
其他昆虫 或小动物 |
个体 总数 |
类群 数 |
|
薇甘菊 入侵区 |
1890 |
226 |
123 |
48 |
2287 |
15 |
群落交 错区 |
1198 |
132 |
99 |
114 |
1543 |
15 |
本土植 物区 |
1084 |
120 |
143 |
49 |
1376 |
14 |
数量 总计 |
4172 |
478 |
365 |
211 |
5206 |
19 |
(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_______。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_______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________变化影响较大。
(2)薇甘菊入侵后,最初阶段其种群数量呈________曲线增长,原因是________。
(3)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数量增加。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的一系列变化称________。
(4)经研究发现一种叫田野菟丝子的植物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并将其致死,使薇甘菊的覆盖度大幅度下降,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田野菟丝子不会致死其他植物。使用田野菟丝子对付薇甘菊十分奏效。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________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