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有一条“熵定律”,该定律认为,开放的系统可以不断与外部交换能量和物质,从而有利于系统长期健康发展;反之,封闭系统则容易走向无序,导致原有结构的瓦解和制度的消亡。从哲学角度看,“熵定律”表明
|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
| B.任何事物的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
| C.一事物失去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就失去了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
| D.联系是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 ( )
|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
|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 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 |
|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
事业有成的查晓原在47岁时放下一切,来到环境恶劣的宁夏西海固支教,一待就是九年。有人觉得他很亏,小张却认为查晓原活得很“值”,因为铺满金钱的道路并不一定通向人生的幸福,他在支教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自我满足。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小张的理由可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因为只有创造价值,才能享受价值 |
| B.小张的理由可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因为满足社会需要和实现自我满足是统一的 |
| C.小张的理由不能支持自己的观点,因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人生价值的全部内容 |
| D.小张的理由不能支持自己的观点,因为奉献社会是第一位的,不应强调个人满足 |
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受价值观支配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 A.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定向器” |
| B.创造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
| C.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 |
| D.个人对社会贡献越大其人生也越有价值 |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从唯物史观看,尊重劳动和劳动群众是因为 ( )
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②劳动贡献是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
③劳动群众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创造历史
④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
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 ( )
| 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
| 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 |
| 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 |
| 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