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 ,A和B+C是 ,D是 ,C+D+E是 的一部分。
(2)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
(3)A和B厚度有何不同?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在1994年被我国科学家证实为地球上最深、最长、海拔最高的河流大峡谷。读图回答:
(1)板块名称:A________,B________,A、B两板块的分界线大致是______________。
(2)a、b两地降水量较多的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喜马拉雅山脉位于________板块上,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大峡谷的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这里有丰富的________资源。
(5)峡谷入口处江面海拔2800米,出口处海拔155米,使这里的________资源丰富;若按理论计算,两地的温差约为______(取整数)。
(6)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多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10月份,巴西木材产品的出口与2006年同期相比呈增长趋势,这引起了一些沿海低地国家的密切关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l)结合下列提示,填写沿海低地国家关注巴西木材出口量的原因。
(2)巴西木材产量的变化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有哪些?(10分)
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见下图
资料2下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资料3下表是资料1图中A一B线上某乡的有关资料。
自然环境 |
海拔高度(米) |
1600 |
||
年降水量(mm) |
350 |
|||
≥10℃积温(℃) |
2997 |
|||
土壤侵蚀强度(吨/年·平方公里) |
5200 |
|||
植被覆盖率 |
1900年 |
较高 |
||
2005年 |
显著降低 |
|||
人均耕地(公顷) |
1970年 |
0.57 |
||
2005年 |
0.23 |
|||
灌溉面积(公顷) |
0.0 |
|||
每公顷土地投入成本(元) |
4185 |
|||
土地产值(元/公顷) |
5610 |
|||
耕作方式变化 |
1955年~1980年 |
歇地→小麦→豆科类→马铃薯或杂粮→歇地 |
||
1981年~2005年 |
小麦→小麦→马铃薯→马铃薯 |
|||
(l)根据资料l,从B至A反映出____和____地域分异规律。
(2)根据资料2,当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水的侵蚀力____。当年降水量在____毫米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当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之后,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明显________。
(3)根据资料3,从干湿区上划分,该乡属于____区,耕作制度是______。
(4)根据上述资料,目前该乡的人地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协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海拔多在1000—2000米。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方地表裸露,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7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水土流失人一地系统关系示意图
(1)结合材料二,试从自然地理背景及人类活动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水土流失可能会对地理环境造成哪些危害?(6分)
(3)请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状况,提出合理化的整治建议。(开放题)(6分)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用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A所在省的地形、地势特点。
(2)请分析说明ABC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大致特点,并分析原因。
(3)C所在省南部某地近二十年来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该地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课题研究,发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土地利用构成、农村生活用能构成的变化密切相关。
①清为该小组拟定开展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课题名称,并推测该地土地利用构成的变化情况。
②根据该小组收集的当地农村生活用能构成的变化资料(如下表),分析这种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秸秆 |
薪柴 |
煤炭 |
沼气 |
小水电 |
其他 |
|
1987年 |
50.3% |
32.4% |
10.3% |
0.5% |
0.8% |
5.7% |
2007年 |
20.5% |
10.8% |
15.4% |
35.3% |
15.2%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