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指定2011年10月31日为“世界70亿人口日”,向全世界敲响了人口警钟,引起了各国关于人口问题的忧虑。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 |
中国 |
美国 |
|||
| 2000年 |
2010年 |
2000年 |
2010年 |
||
| 总人口(亿人) |
12.95 |
13.40 |
2.81 |
3.10 |
|
| 性别构成(%) |
男 |
51.63 |
51.27 |
48.75 |
49.10 |
| 女 |
48.37 |
48.73 |
51.25 |
50.90 |
|
| 年龄构成(%) |
0—14岁 |
22.89 |
16.60 |
21.90 |
20.10 |
| 15—64岁 |
70.15 |
74.53 |
66.00 |
66.90 |
|
| 〉65岁 |
6.96 |
8.87 |
12.10 |
13.00 |
以下国家中,对于人口问题所忧虑内容明显不同的是:
| A.中国 | B.俄罗斯 | C.印度 | D.巴西 |
2000-2010年间,关于中、美两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人口增长率高于美国 |
| B.鼓励中国男性移民美国是解决两国性别构成不合理的可行措施 |
| C.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快于美国 |
| D.中美两国15-64岁年龄段的人口比重都很高,劳动力都很富余 |
老龄化是中美两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 B.中美两国老龄化产生的原因相同 |
| C.相对于美国,我国老龄化水平还很低,老龄化的压力还不大 |
| D.由于我国“未富先老”,应提高青少年的比重,从而降低老年人的比重 |
对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错误的是
| A.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
| B.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 |
| C.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 |
| D.在迁入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
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 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
| 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 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
读下面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现阶段我国人口再生产属于下列哪种情况
| A.(1)→(2) | B.(2)→(3) | C.(3)→(4) | D.(4)→(5) |
图中表现有老龄化趋向的阶段是
| A.(1) | B.(2) | C.(4) | D.(5) |
下图为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
| A.发电 | B.防洪 |
| C.养殖 | D.梯级开发 |
田纳西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组合,不正确的是
| A.长期高度的棉花种植——土地荒漠化 |
| B.矿产开采冶炼、扩大耕地面积——植被破坏 |
| C.炼铜企业大量排放含硫废气——酸雨 |
| D.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
下图甲表示我国2008年某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乙为“我国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情况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关于图甲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
| C.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 D.人口增长率呈增长趋势 |
图中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状况最接近图乙的
| A.I阶段 | B.II阶段 |
| C.III阶段 | D.IV阶段 |
该城市在今后工作中应()
①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 ②鼓励生育,提高少年儿童比例
③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④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