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这样看待中国的:他把中国划分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绿色中国”和“黄色中国”四个区域。据此回答问题。关于“银色中国”、“金色中国”、“绿色中国”和“黄色中国”四个区域分别指:
A.青藏高原、西北大漠、南方地区、黄土高原 |
B.西北大漠、青藏高原、南方地区、黄土高原 |
C.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南方地区、西北大漠 |
D.南方地区、西北大漠、青藏高原、黄土高原 |
关于各区域某些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A.“黄色中国”—— 山河相间 |
B.“银色中国”—— 银装素裹 |
C.“金色中国”—— 瓜果甘脆 |
D.“绿色中国”—— 龙舟竞渡 |
各区域与其主要原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黄色中国”—— 海拔高度 |
B.“金色中国”—— 海陆位置 |
C.“绿色中国”—— 地形起伏 |
D.“银色中国”—— 纬度位置 |
下图是我国东北林区某地的采伐迹地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方位分别是
A.东.西.北.南 | B.北.南.西.东 |
C.南.北.东.西 | D.西.东.南.北 |
下列对图示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树可能是红松,② 树可能是白杨 |
B.大小树皆伐,不利于林木的更新 |
C.减少植物的蒸腾,促进土壤沼泽化 |
D.降低采伐难度,提高生产率 |
这种采伐方式带来的后果,不可能是
A.水旱灾害频发 | B.沙尘天气加重 |
C.物种减少 | D.地震灾害 |
右图为黄土高原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4题:关于下列地理事物变化特点,正确的是
A.从④到①黄河的径流量和含沙量都明显递减 |
B.从③到①黄土的颗粒逐渐变细 |
C.从②到①是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 |
D.夏季气温从②到④逐渐升高 |
历史以来,对黄土高原森林破坏最严重的方式是
A.过度樵采 | B.毁林开荒 | C.开矿 | D.历代战争 |
对该地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a、b、c、d四地治理措施正确的是
A.在d地打坝建库 | B.在a地种草护坡 |
C.在c 地平整土地 | D.在b地修筑梯田 |
当地人们在选择修建窑洞地点时,图中四地最合理的是
A.甲地 | B.乙地 |
C.丙地 | D.丁地 |
地震发生时,附近轮船上的人的感觉是()
A.左右摇晃 | B.上下颠簸 |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
在地下2 900千米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可推测地球内部圈层中为液体的是()
A.软流层 | B.上地幔 | C.下地幔 | D.外核 |
左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37~38题。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 | B.北半球低纬度 | C.南半球中纬度 | D.南半球低纬度 |
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