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桓彝,字茂伦,谯国龙亢人。彝少孤贫,虽箪瓢,处之晏如。性通朗,早获盛名。有人伦识鉴,拔才取士,或出于无闻,或得之孩抱,时人方之许、郭①。少与庾亮深交,雅为周顗所重。
于时王敦擅权,嫌忌士望,彝以疾去职。尝过舆县,县宰徐宁,通朗博涉,彝遇之,欣然停留累日,结交而别。先是,庾亮每属彝觅一佳吏部,及至都,谓亮曰:“为卿得一吏部矣。”亮问所在,彝曰:“人所应有而不必有,人所应无而不必无。徐宁真海岱清士。”因为叙之,即迁吏部郎,竟历显职。
明帝将伐王敦,拜彝散骑常侍,引参密谋。及敦平,以功封万宁县男。丹阳尹温峤②上言:“宣城阻带山川,频经变乱,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充其选。”帝手诏曰适得太真表如此今大事新定朝廷须才不有君子其能国乎方今外务差轻欲停此事彝上疏深自捴挹内外之任并非所堪但以坟柏在此郡欲暂结名义遂补彝宣城内史。在郡有惠政,为百姓所怀。
苏峻之乱也,彝纠合义众,欲赴朝廷。其长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山人易扰,可案甲以须后举。彝厉色曰:“夫见无礼于其君者,若鹰鹯之逐鸟雀。今社稷危逼,义无晏安。”乃遣将军硃绰讨贼别帅于芜湖,破之。彝寻出石硊。会朝廷遣将军司马流先据慈湖,为贼所破,遂长驱径进。彝以郡无坚城,遂退据广德。寻王师败绩,彝闻而慷慨流涕,进屯泾县。时州郡多遣使降峻,裨惠又劝彝伪与通和,以纾交至之祸。彝曰:“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遣将军俞纵守兰石。峻遣将韩晃攻之。纵将败,左右劝纵退军。纵曰:“吾受桓侯厚恩,本以死报。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遂力战而死。晃因进军攻彝。彝固守经年,势孤力屈。贼曰:“彝若降者,当待以优礼。”将士多劝彝伪降,更思后举。彝不从,辞气壮烈,志节不挠。城陷,为晃所害,年五十三。
注:①许、郭:许劭,东汉末年著名的人物评论家,曾评曹操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郭隗,战国时燕国人,有劝燕王“筑台而师之”以招徕贤士之美谈 。②温峤:字泰真,亦作太真。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四》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人方之许、郭方:比拟,比方 |
B.雅为周顗所重雅:交情,交往 |
C.庾亮每属彝觅一佳吏部属:通“嘱”,叮嘱 |
D.以纾交至之祸纾:解除,排除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少与庾亮深交,雅为周顗所重/因为叙之,即迁吏部郎 |
B.及敦平,以功封万宁县男/裨惠又劝彝伪与通和,以纾交至之祸 |
C.夫见无礼于其君者,若鹰鹯之逐鸟雀/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 |
D.于时王敦擅权,嫌忌士望/夫见无礼于其君者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桓彝“志节不挠”的一组是
①虽箪瓢,处之晏如②彝以疾去职③彝上疏深自捴挹④今社稷危逼,义无晏安⑤寻王师败绩,彝闻而慷慨流涕⑥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
A.①④⑤ | B.③④⑤ | C.①②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彝善于识才且爱才。在一次弃官离任途中结识了舆县县宰徐宁,认为他学识品行俱佳,便向好友庾亮积极推荐。 |
B.桓彝因才干突出得到朝廷信任并重用。曾协助明帝讨伐并荡平王敦;后改任宣城施行仁政,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
C.桓彝积极征讨叛军。苏峻之乱时,他虽兵少力弱,但以国家利益为重,说服部下并亲自率军赴芜湖,打败了叛军。 |
D.桓彝忠于朝廷。在多数州郡派人与叛军通降、叛贼诱降、部下也劝他诈降情况下,他不为所动,最终被叛军杀害。 |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帝 手 诏 曰 适 得 太 真 表 如 此 今 大 事 新 定 朝 廷 须 才 不 有 君 子 其 能 国 乎 方 今 外 务 差 轻 欲 停 此 事 彝 上 疏 深 自 捴 挹 内 外 之 任 并 非 所 堪 但 以 坟 柏 在 此 郡 欲 暂 结 名 义 遂 补 彝 宣 城 内 史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每句3分)
① 宣城阻带山川,频经变乱,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充其选。
②其长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山人易扰,可案甲以须后举。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①,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②。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选自卷十四尽心下第三十二篇
注释:
①指:意旨,意向。
②不下带:古代注视人,目光不可低于对方的腰带。文中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带,腰带。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
②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2、从选段中可以看出孟子所提倡的君子修身之道是什么?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选自卷十一告子上第二篇
(1)顙:额头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②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2、孟子在文中用水作比方,旨在论证什么?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②。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选自卷十三第二十六篇
注释:
①杨子:即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人。其学说重在爱己,不为外物所累。
②子莫:人名。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②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2、请问孟子在选段中用三个例子从正反两面论述了什么问题?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①,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②,见于面,盎于背③,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选自卷十三第二十一篇
注释:
①大行:指理想通行于天下。 ②睟然:润泽的样子。
③盎:显现。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
②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
2、文段中多次谈及“君子所性”那么请问孟子所认为的君子本性是什么?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一、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喻适志与!
2、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3、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二、庄子在文中所说的“物化”指什么?他在文中提出什么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