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行本,沛人也。行本起家武陵国常侍,寓居京兆之新丰。每以诵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进攻怀州。行本率吏民拒之,拜仪同,赐爵文安县子。及践祚,征拜谏议大夫。未几,迁黄门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上不顾。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三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与民约束。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在职数年,拜太子左庶子。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为太子所昵,尝于阁内与太子戏,福大笑,声闻于外。行本时在阁下闻之,待其出,行本数之曰:“殿下宽容,赐汝颜色。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因付执法者治之。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太子尝得良马,令福乘而观之,太子甚悦,因欲令行本复乘之。行本不从,正色而进曰:“至尊置臣于庶子之位者,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惭而止。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未几,卒官,上甚伤惜之。及太子废,上曰:“嗟乎!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此。”
(选自《隋书》卷六二,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晏如:安然,平静
B.性刚烈,有不可之志夺:使之改变
C.愿陛不少宽之假:宽容、宽纵
D.待其出,行本之曰数:计算、查点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行本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
①行本率吏民拒之  ②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  ③岂得轻臣而不顾也   
④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   ⑤至尊……非为殿下作弄臣也   
⑥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引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行本读书刻苦,聚精会神、不知疲倦,虽然穿衣吃饭都有缺乏的时候,也不能干扰他读书。
B.当高祖在殿前责打一位郎中时,刘行本进行了劝阻,皇帝马上就听从了刘行本的意见。
C.夏侯福与太子在阁内嬉戏,被刘行本听到,刘行本将他交付执法者治罪。
D.后来当太子被废弃时,高祖认为如果刘行本还在人世的话,太子就不会落到如此地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
(2)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伊尹论
苏轼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也。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伊尹耕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后之君子,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天下之大节者,天下者也狭 :使……狭小
B.然而不能者,有所也蔽:蒙蔽
C.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役役:劳苦不息
D.后之君子,常而习故蹈:遵循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以天下之大不足以动其心 B.伊尹耕有莘之野
草拂之色变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赵者
C.则天下群起而诮 D.其全才而制天下

士大夫族君何知燕王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

A.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B.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C.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D.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B.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C.文章第三、四段引入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因而行文更严谨。
D.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
(2)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
(3)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材料1子曰:“法语之言①,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②,能无说(yue)乎?绎③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罕》
材料2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子罕》
注释:①法语之言:法,法则;语,告诫,意为以法告诫,正言相劝。②巽与之言:巽,恭顺,谦逊。与,称许,赞许。这里指恭顺赞许的话。③绎:原义为“抽丝”,这里指推究,追求,分析,鉴别。
(1)材料1和材料2在阐述对待自己错误的问题上,观点有何异同?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一个人应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过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说琴
何景明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游者戴仲鹖,取()绳以弦,进而求操()。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鹖曰:“是病于材也。予视其黟然黑,衺然腐也。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今是琴,弦之韧,疎;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疎,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隘,故声应沉伏。是以宫商不识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不为不良也。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合神纳宾,赞实出伏,畅民洁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宣气养德,道情和志。何至黟然衺然,为腐材置物邪!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自混而欲别物,自褊而欲求多。直木轮,屈木辐,巨木节,细木梁,几何不为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
“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劲则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信以居之,知以行之,义以制之,谦以保之。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材何罪焉!”
仲鹖怃然离席曰:“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一物而众理备焉。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选自《四库全书》本《何大复集》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察其音,莫知病端徐:仔细
B.吾将尤夫攻之者也尤:责备
C.赞实出伏,畅民洁物畅:使通畅
D.自混而欲别物别:其它的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之、焉 B.其、而、焉
C.而、而、矣 D.之、而、矣

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宫商不识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B.是以宫商不识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C.是以宫商不识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D.是以/宫商不识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说琴》既是一篇关于制琴、弹曲的音乐论说文,又是一篇借喻制琴弹曲的规定、要求,并从琴论及为人,来阐述人生经验的哲理文。
B.文章开头写的是面对琴声不扬原因的一场讨论。戴仲鶡认为是琴的材质不好,何子认为不是材质的问题,是制作的问题。
C.作者认为弹琴则出手要轻柔,行动要候时,观察要有顺序,收势要有容量。轻柔就能不受阻挠,候时就能应付变化,有顺序就能辨别方向,有容量就能受到效益。
D.作者最后有感:一件东西而所有的道理都齐全了,信用作为做人的根本,智慧用来指导行为,仁义作为日常言行的制约,谦虚用来保全自身的品行。君子对此是很慎重的。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
(2)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
(3)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卫鞅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具,未布,恐民()不信己,()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数日不厌:满足
B.民之,莫敢徙怪:责怪
C.军既相距:通“拒”,相距对峙
D.将太子法:处罚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令()具,未布,恐民()不信己,()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A.既其然 B.以之然
C.既之乃 D.之其以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B.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C.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D.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旋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第十三》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有人认为,以上两则材料,体现出儒家对体力劳动的轻视,你同意吗?请结合所学,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