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分析这一描写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问题。
病槐树行为社
①母亲说:“院子太空了。”于是就移来一株小槐树植在院心。水肥施得勤,没多少年光景,圆蓬蓬的树冠遮出了半座房子的阴凉。初春时候采了嫩叶下锅,槐叶小米汤熬得浸出了油汁,吃了能败火明目;酷暑天,树阴里放定了小桌小凳,不用摇开芭蕉扇,就遍体清凉;槐树扬花时,清香随风漫出,沁润百家;枝叶繁茂时,小鸟结巢其间,亮亮地啼着,声如垂珠。邻家满院奇花异木,可偏馋我家的槐树,常端着饭碗过来挤占阴凉,与我们共消受。母亲常向人夸口:“想不到呢,这树有多风光!”
②但有一年闹虫灾,又细又小的绿虫们一下子成了精,或桑或榆,叶全被噬得只剩下几丝老叶筋脉。我家的槐树也难逃此劫。只几天,绿虫从天而降,密密匝匝蠕动一树,被挤满的虫还悠着长长的吊丝在空中翩跹作舞,老叶被食掉了绿肉而成了透明的虚影儿,嫩叶则仅留下米粒大小叶柄,如浓云垂覆的树冠被削成伞骨一样的枝枝丫丫。母亲目光直直地说: “刨掉它吧,怕是活不成了。”
③我们都挺痛惜。正是生长的季节,劫难来了,一夜间毁掉了它的全部生机,虽有阳光普照,可它却失去了拥抱阳光的手臂,枝桠纵有千千万万,又怎禁得住烈日的炙烤热风的熏?尽管劫难来时它从容得近乎无知,劫难过后又坦然得仿佛无识,但被毁掉的结局却是终难逃脱的定数了,我们都这样想。
④一连许多日子,它都是这样木然立在那儿。鸟儿带着毛羽新丰的雏鸟留下空巢迁徙去了。起初,我们每日里还都要念叨几遍这棵槐树呵这颗槐树,追念它的好处,赞叹它的风光,疼它惜它哀它。但渐渐地,我们都不再挂系它了,觉得生活中什么也不曾少,就像没栽这棵树之前一样,风来了雨落了日出了星现了,只见这些,也只想这些。
⑤又过了很多日子。有一天,突然听母亲在院子里自言自语什么,都跑了出来,见母亲仰面看着这棵早已形同虚设的槐树,说:“它真能耐呢!”看时,它竟泛绿了!树冠上又染上了新绿,但只是一团淡淡的绿影儿,这绿淡得只剩下一个绿意,定睛看时空无一色,无意瞥它时却在眼梢透出虚虚的绿影儿。过了几天,透明的叶子努力地挤出了半张新黄;又过了几天,新绿浓成了翠绿,翠绿里亮出了黄黄的嫩光;再几日,树下竟被阳光拖出了重重的浓阴来。
⑥活过来了,这棵树!我们也像大病新愈了一样,轻轻松松新新鲜鲜,又搬出了小桌小凳,在如云的浓阴下,惊叹着这树的神奇;鸟儿也拖儿带女飞来了,五更天,依旧亮亮唾珠在树蓬间;邻家也一到吃饭时就端着碗串悠过来占阴守凉。大家起初是聊树,后来是聊鸟,再后来,是只知有其阴而不知有其树了。
⑦但有一天,我却发现,这棵槐树依旧那样从从容容,这份从容,与它被千百条虫精们咬噬时,竟毫无二致!
(选自《文摘精品珍藏》内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有改动)
文中作者以母亲的心理变化折射出槐树的命运,请你作简要说明
文章第④段中“但渐渐地,我们都不再挂系它了”,第⑥段中“再后来,是只知有其阴而不知有其树了”,我们不再谈论槐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写得很妙,请你作简要赏析
文章写出了槐树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情绪污染”也是病
① 所谓“情绪污染”,是指一个人的坏心情影响了几个人的好心情。其实,家庭中的“情绪污染”尤其值得注意。其明显特征,一是“患病的多”:因孩子生气,因家务生气,因性格不合生气,因在外面不顺心生气,回家拿老婆孩子生气等等。总之,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生气。有人研究认为,家庭气氛如果长期压抑、沉闷,很容易使人神经系统紊乱,免疫能力下降,患病机率升高。正所谓“情绪致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凡患情感失调的人,发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倍。因而发出了‘生气等于自杀’的警告。”
②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人心情愉悦,就能分泌更多的内啡肽,使人精神快乐,健康长寿。反之,则会减少这种物质的分泌,使人抑郁寡欢,加速老化。某刊曾登载如下相处金言:“为小事争吵是愚蠢,为大事争吵是无能。做你该干的事,不做无谓的精神消耗。”其次,要善于克制与忍让。不少大腕、政治家都不断警示自己要“制怒”,要“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作为普通百姓,更应该“有话好好说”,有事商量着办,切不可动辄争吵、斗气、自家相残。再次,要审视自己,多加交流。人无完人,谁都有毛病。家庭成员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及时了解对方的意见、看法和心理需求。寻找共同点,扩大共同点,共同构建欢愉和谐的生活气氛。
③此外,还有扩大宽容,多点幽默。所谓宽容,即互谅互让。幽默不仅体现宽容,而且富有趣味和启示,能调节情绪,宽松气氛,使人步入和谐,感受更为从容乐观的思想境界。有所悟之人曾造出如下箴言:“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性情乐观的人,记住.自己所能干的就是给身边的人带来轻松和愉快。”
决定一个人心情好坏,既与环境有关也与生理有关。与之有关的生理机制是什么?
答:
“情绪污染”有哪些危害?
答:
列举出①段中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并分别指出其作用
答:
“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这个句子中“主要”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答: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地停住的地方。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问题。
……
②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便说她听见老树叹息,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哮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③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缓缓的,路面染上旭辉;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的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毫不紊乱。对着几个睁大了眼睛的同伴,她表现出乡间女子特有的丰富见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④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汗水超过了预算数,有人怀疑已死未朽之木还能顽抗。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医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细读第①段,你对那树“绿得很问题”是怎么理解的?
请你分别指出第②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③段中,作者讲述的蚂蚁国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赏析下列句子的妙处
①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②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

阅读下面一篇科技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小心!二维码暗藏“杀机”
①不知不觉中,你可能已经习惯用智能手机拍下身边各种各样的二维码,享受轻松在线获取信息的便捷了。但你了解二维码吗?有没有意识到,二维码也可能暗藏“杀机”?
②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来的,它使用黑白矩形图案表示二进制数据,被设备扫描后,可获取其中所包含的信息。二维码起源于日本,原本是Denso Wave公司为了追踪汽车零部件而设计的。
③以前常用的一维条码只有宽度记载着数据,而二维条码的长度、宽度均记载着数据。因此,相比前者,二维码的信息容量更大,最多记录1850个大写字母、2710个数字或500多个汉字,是普通条码的几十倍。而且,除文字数字外,它还能存储图片、声音、指纹等信息。也正因如此,二维码才被称为不含电子芯片的廉价存储器。
④二维码还有一维条码没有的“容错机制”——即使二维码被穿孔或是污损,甚至损毁面积高达50%,仍可恢复信息。
⑤另外,二维码有三个定位点,这三个定位点提供读码机辨识。正是有了这些定位点,不管是从何种方向读取,它都可以被辨识。
⑥鉴于二维码的诸多好处,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很快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⑦商家在广告中加入二维码,引导消费者在线了解更多产品和服务信息;物流仓储中心靠扫描二维码,掌控货品去向和信息;护照、身份证、会员证印有二维码,可以帮人们快速输入核对个人信息;社交网站生成的个人二维码,让我们“互粉”变得轻而易举;二维码还是防伪的好帮手……
⑧咔嚓一拍,信息自来。一个个小小的黑白方块就像一把把钥匙,带我们走进不同的世界。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习惯这种轻松获取资讯的方式了。但你有没有想过,手中轻易得来的“钥匙”究竟是“金钥匙”,还是“黑钥匙”?
⑨如今我们常见QR条形码(Quick Response,译为“快速反应”)是二维码家族中的一员,可被智能手机扫描,便于用户直接访问某个网站而无需键入网址。这就给黑客和骗子以可乘之机。他们只需付出很少的成本,利用网上随处都能下载到的二维码生成软件,就能印制出大量二维码贴纸,把它们贴在各地的公共广告上,覆盖原本由企业提供的二维码,给人造成误导。而这些假二维码所含的网址,最终将受害者引向恶意网站。由于二维码是由抽象的矩阵图形组成的,人们无法一眼辨认出它的真伪,在加之其过于便捷,使人放松警惕,因此骗子更容易得手。
⑩除了二维码骗局,很多人也为隐私担心。去年上半年,就有国内媒体报道称,由于实行实名制,火车票票面上印有记录乘客信息的二维码,而随手丢弃车票,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只要用手机上网下载二维码扫描软件,就可以轻易读出火车票上的二维码信息。鉴于此,铁路部门建议乘客撕毁票面的二维码部分。
11所以,对让我们又爱又恨的二维码,大家还是多留个心眼儿的好。(摘自《青年文摘》)
为什么二维码让我们又爱又恨?根据文意,分点简要回答。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第⑦段的表达作用。
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但你有没有想过,手中轻易得来的“钥匙”究竟是“金钥匙”,还是“黑钥匙”?
仔细观察下面两张火车票,先判断哪张车票使用了二维码,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比较一维码与二维码在外观上的不同。(3分)


A B

阅读下面一篇文学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站在山脚下的人
27岁时,他从牧师转行去当画家,深信自己会在绘画艺术上有所成就。
  一天,他拿着自己的几幅临摹画作,去巴黎向一位知名的画家求教,希望他能指点一二。可一连去了好多次,对方都以他的作品太稚嫩,根本不具备绘画天赋为由拒绝给他指导,甚至连面都懒得见。无奈之下,他只好守在这位画家的院门口,希望能在他出门时拦住他。
  一天,画家果然被他等到了,“我对您的才华仰慕已久,请您务必花几分钟时间,指点一下我的作品。好吗?”说完,他便将自己的画双手奉上。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位画家不但没有伸手去接画,反而以无比轻蔑的语气说道:“让我去看一个无名小卒的画,除了浪费我的时间外,没有任何意义。”对方的话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但他还是稳了稳情绪,然后微笑着说道:“如果把绘画艺术比作一座高山,那么现在的您无疑是站在山顶的那个人,而我则毫无疑问是站在山脚的那个,您若是朝下看我,自然觉得我渺小得如同一只蚂蚁。”大画家听后哈哈大笑:“既然你懂得这个道理,就应该知趣地离我远一点!”
  他点了点头:“从下一刻起,我便会离您远远的。可是,难道您就不想知道山脚下的人看山上的人是怎样的感觉吗?”“什么感觉?高山仰止?”大画家得意地反问。“不,我在山脚朝上看您,同样也觉得您渺小无比。”他淡淡地答道。就在那位画家惊愕不已时,他接着说道:“人是不能永远站在山顶的,无论他站得多高,始终都是要下来的;而站在山脚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一定有登上山顶的一天,不是吗?”后来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攀上了绘画艺术的最高峰。不错,他正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文森特·梵高。
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梵高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中划线句“人是不能永远站在山顶的,无论他站得多高,始终都是要下来的;而站在山脚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一定有登上山顶的一天”,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自选角度赏析这篇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最成功的一种写作手法并说明理由。
站在山顶和站在山脚的两个人,虽然地位不同,但在对方眼里,同样的渺小。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