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实验小组在“实验探究:探究物体碰撞时动量变化规律”的实验中,采用如图2(a)所示装置,通过半径相同的、
两球的碰撞来进行探究。图中
是斜槽,
为水平槽。实验时先使
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
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重复上述操作10次,得到10个落点痕迹。再把
球放在水平槽上靠近末端的地方,让
球仍从位置
自静止开始滚下,和
球碰撞后,
、
球分别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落点痕迹。重复这种操作10次。图中的
点是水平槽末端
在记录纸上的垂直投影点。
球落点痕迹如图2(b)所示,其中米尺水平放置,且平行于
、
、
所在平面,米尺的零点与
点对齐。
(1)要求和
的关系: ,碰撞后
球的水平射程应取为 cm。
(2)在以下选项中,本次实验必须进行的测量是 (填选项号)
A.水平槽上未放![]() ![]() ![]() |
B.![]() ![]() ![]() ![]() ![]() |
C.测量![]() ![]() |
D.测量![]() ![]() |
E.测量点相对水平槽面的高度。
(1)在做“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时,除了木板、小球、斜槽、铅笔、图钉之外,下列器材中还需要的是
A游标卡尺 B秒表 C坐标纸 D天平 E弹簧秤 F重垂线
(2)在做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使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自由滑下 |
B.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
C.斜槽轨道末端可以不水平 |
D.要使描出的轨迹更好地反映真实运动,记录的点应适当多一些 |
E.为了比较准确地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应该用一条曲线把所有的点连接起来
(3)如图是小球做平抛运动的闪光照片的一部分,正方形小方格每边长L=1.09cm,闪光的快慢是每秒30次,根据此闪光照片计算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是m/s,重力加速度大小是m/s2。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由“长征2号F”运载火箭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0分钟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带着中国人的千年企盼梦圆浩瀚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1)火箭在加速上升过程中宇航员处于________状态(选填“超重”或“失重”).由于地球在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为节省燃料,火箭在升空后,应向________方向飞行(选填“偏东”、“偏西”).
(2)目前中国正在实施“嫦娥一号”登月工程,已知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没有磁场,引力为地球的,假如登上月球,你能够________(填代号)
A.用指南针判断方向 |
B.轻易跃过3米高度 |
C.乘坐热气球探险 |
D.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发现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为76cm |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0s,其中S1=7.05cm、S2=7.68cm、S3=8.33cm、S4=8.95cm、S5=9.61cm、S6=10.26cm,则A点处瞬时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_______ ,加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m/s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一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一端装有定滑轮;木板上有一滑块,其一端与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另一端通过跨过定滑轮的细线与托盘连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开始实验时,在托盘中放入适量砝码,滑块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
(1)上图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7是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加速度的计算表达式为:m/s2,请填写公式中横线上(1)处式子:________(用纸带中数据表示);加速度a的计算结果为a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①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填入所选物理量前的字母)
A.木板的长度l |
B.木板的质量m1 |
C.滑块的质量m2 |
D.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3 |
E.滑块运动的时间t
②测量①中所选定的物理量时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3)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用被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与真实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数(填“偏大”或“偏小” )。写出支持你的看法的一个论据:。
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 |
B.通过改变橡皮筋的长度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 |
C.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最大速度 |
D.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平均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