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作答:
(1)图甲表示细胞生理活动中,过程(一)、(二)依次表示: 、
。(选择“细胞生长/细胞分裂/细胞分化”)
(2)图乙为植物细胞分化示意图,请回答:
①A指 组织,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
②通过细胞分化形成了[B] 组织、[C] 组织、[D] 组织。
③叶肉、果肉属于 组织;根、茎、叶的导管、筛管属于 组织;茎的顶端、根的尖端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群属于 组织;叶的表皮属于 组织。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A、B、C三个实验装置,实验在夏天某一晴朗的上午进行。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中午,兴趣小组的同学看到有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一些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下午,兴趣小组的同学打开袋口,发现有的塑料袋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这些气体来自植物的;傍晚,兴趣小组的同学再次给植物套上塑料袋,扎紧袋口,第二天天一亮就打开袋口,发现有的塑料袋内的气体可以使燃烧的火柴熄灭,这些气体来自植物的。(本小题空均要求填生理过程)
(2)若要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A、B、C三个实验装置中最合理的是图。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若要证明该结论应选取的实验装置组合是图。
(3)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是图D中的﹝ ﹞,该结构主要分布在叶片的表皮(填"上"或"下")。
某校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通过对当地某生态系统的观察,绘制出了该生态系统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见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被捕食的 动物生物 |
植物 |
食草 昆虫 |
蜘蛛 |
青蛙 |
蛇 |
吃虫 的鸟 |
食草昆虫 |
√ |
|||||
蜘蛛 |
√ |
|||||
![]() |
√ |
√ |
||||
蛇 |
√ |
|||||
吃虫的鸟 |
√ |
√ |
||||
猫头鹰 |
√ |
√ |
(1)植物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猫头鹰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填序号)。
A.食物中的碳
B.矿物燃料中的碳
C.生物遗体中的碳
D.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
(3)根据表中的食物关系,该生态系统共有条食物链。
人们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认识的演变历程如下:
请回答有关问题:
(1)真菌的性状特征是由其DNA分子上的决定的;
(2)人们认识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的演变历程,体现出的科学本质是(填序号)。
A.科学知识不是一层不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正
B.对某一科学问题的认识受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
C.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的认识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而改变
为研究"绿豆种子的呼吸作用",某同学将一定量萌发的绿豆种子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煮熟),同时分别放入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关闭止水夹并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后进行实验:①测量瓶内和瓶外环境的温度,读取温度计示数;②打开止水夹并挤压塑料瓶,观察试管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③移开双孔塞,用燃烧匙将燃着的蜡烛放入塑料瓶内,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表:
![]() 实验组 |
温度计读数 |
澄清石灰水 |
蜡烛燃烧状况 |
实验甲 |
升高 |
变浑浊 |
熄灭 |
实验乙 |
不变 |
不变 |
继续燃烧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绿豆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来自于种子结构中的;
(2)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能推出绿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是;
(3)绿豆种子要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的原因是(填序号)。
A. 防止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
B. 种子呼吸只能在黑暗中进行
C. 便于种子有足够的呼吸时间
资料一:2009年6月22日,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印发了《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明确提出了各种防控措施,现列举部分如下:①加强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宿舍等学生和教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的卫生与通风,保持空气流通。②落实晨检制度。确诊病例应按照当地卫生部门的要求,及时接受隔离治疗。因甲型H1N1流感暂时停课的学生,必须在恢复健康,经有关卫生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并出具有效的复课证明后方可复学。③如果l4天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甲型H1N1流感病例时,该班级可停课。
资料二:张华同学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怀疑患了甲型H1N1流感,但是经医院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用药后得以康复。
(1)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是。
(2)资料一列举的①②条措施,分别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哪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明被同班同学传染了甲型H1N1流感,从传染病的环节来看,李明在患病前属于,患病后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国家加紧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生产,并分批对在校学生进行接种。接种后人体内可以产生___________,从而抵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感染,这属于___________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