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阅读
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给这一段分层,并写出每一层的意思。
本段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皇帝的什么性格特点?
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活在往事中
①旧历小年第二天,正当人们忙着迎接春节的时候,我则坐在电脑前用冰凉的双手敲打春节前最后一个比较正式的文字。是的,好长时间没有正式写字了,没有心绪,没有思路,没有热情,没有时间。其实这段日子除了上班,每天都待在家里无所事事。2008年最初的一段日子,天降大雪,三十年不遇,住在小城的人们像一个个耗子,缩在洞里极少出门。闭门不出本是我的生活习惯,但近日心却静不下来。我常常一下午一下午地面对电脑浏览网友们的博客,就像一个东摇西荡的流浪汉。在我身后的窗外,是邻居家屋檐上厚厚的积雪,那些积雪就像卧在心头上一样,因为在阴面,这样冷的天里,节前是无望融化了。
②不知什么时候,每到年关我总盼望着春节的快快降临,像小时候一样。不同之处是那时候盼望放鞭炮,穿新衣,而现在则是真正意义上的辞旧迎新——丢弃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闲暇时,偶尔跟朋友把酒聊天,他们也谈到这样的感受。尽管年近不惑,一点也没有感到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可怕,反而老在企盼时光走得快点,快点,再快点,似乎越快越能丢掉生活中的不快和忧郁。
③我们都生活在时光这条河里,那些往事就像飘摇的水草,我们就是穿梭于水草之间的鱼,看着身边的水草不断往后飘去,我们禁不住感叹,时光走得太匆匆。每到年关,人们总习惯说:啊,时间过得真快,又是一年了!是的,时间过得真快,快得不允许我们回忆些什么。除了作家、诗人,他们用带着神秘的光芒文字引领人们进入他的记忆的故事里,用如麻的思索编织一张张记忆之网,让读者身陷进去不能自拔。
④偶尔在一个人的时候,或许会将时间徜徉于往事的回忆当中。
⑤对于雪的最初记忆有些诗意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清早,一觉醒来,窗外茫茫一片,奶奶告诉我,那是白面,我们可以做馒头吃了。我便急着喊大人赶快用畚箕装。他们看着我哈哈大笑,于是雪便在一大串笑声中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⑥山里的雪一冬天都不会化的,人们扫出一条窄窄的小路,将手揣在棉袖里,提沓提沓地趿着鞋串门,一进门照例蹬掉鞋子上炕。一副旧扑克牌糊了又糊,缺了,在硬纸板画着替补。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常常在雪地里堆火炉。
⑦城里的小孩堆雪人,山里的小孩不堆,他们捏雪球打雪仗,或带着狗在雪地里打滚。滚雪球,一直滚到滚不动为止,足有一人多高。
⑧“燕山雪花大如席”,那是诗人的夸张,但鹅毛团是常有的事,大片大片如丝棉,飘呀飘呀总没个完,“米颗雪,下一月。鹅毛团,下一年。”山里的孩子是念着这样的俗曲儿过完了一个又一个冬天的……
⑨人们年轻的时候极少回忆往事,那时候他们在走上坡路,太阳就在前方,为了赶路,他们低着头拼命地爬高,只有在年老的时候,人们才会用更多的时间回顾已往的岁月,这时候,他们走下坡路,可以直起身子回顾身后的夕阳了。往事常常附着苍凉的玫瑰红,披着朦胧的面纱。留下的是美,剔除的是恶,因此我们的记忆里的一切往往是美好的,令人憧憬的。
⑩雪还没有停,鞭炮已经响起来了,过年了。是啊,2008年到了!下面句子中划线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人们扫出一条窄窄的小路,将手揣在棉袖里,提沓提沓地趿着鞋串门,一进门照例蹬掉鞋子上炕在第①段中作者写到“闭门不出本是我的生活习惯,但近日心却静不下来。”原因是什么?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答。
从第⑤段开始,作者的思绪又回到了“儿时”以及“山里的雪”,这样写有何作用?
第⑨段划线句有何含义?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比喻,细茵最不济的起码也有一条裤子,有只讨饭碗和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或相应条件)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肚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他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仔细阅读全文,归纳病毒的主要特征。(6分)
选文第②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选文第④段“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回答。(3分)
狠爱
徐立新
学校离家只有500米的距离,可就是这短短的500米,对她来说,却是布满艰难的万水千山。
因为双脚有严重残疾,9岁的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蹦蹦跳跳地去上学,就连稳稳当当地走都不行,她的脚踝处有明显的扭曲变形,脚掌根本着不了地,因此,身体的重量几乎都压在脚的外侧,每挪一步,她都是晃晃悠悠的。
短短的一条巷子,她不知用了多长时间,才勉勉强强通过,总算大汗淋漓地挪到路口, 学校就近在咫尺,可此时,她的脸上却露出更加悲伤的表情——接下来的路,再没有任何可扒扶和借力的东西。
她坐在地上,低头呜咽,乞求路人的帮助。
这一幕看着让人揪心,终于有人过来帮忙了,把她扶了起来,打算送她到学校。可就在这时,一个面目狰狞的女人突然冲了上来,怒气冲冲地从路人的手中将她夺了下来。大声吼道:“自己走过去!”
所有的人,都被女人的突然举动给吓呆了。她在一边开始大声哭泣,并且不愿意挪步,显然,她觉得眼前的这个女人……(A)
她的哭泣和不听从,引来女人更大的愤怒,开始使劲地推打她,一边打,一边怒问道:“每天都等待别人的可怜,你不觉得耻辱吗?每次都等待别人的帮助,你不觉得羞愧吗?你脚有残疾,难道心也有残疾吗?”
没有人怀疑,女人就是她的母亲。她一边哭泣着,一边慢慢朝学校爬去,可这却招来了母亲更大的不满,母亲将她狠狠地拽了起来,怒吼道:“是人就直立行走,只有动物才爬,给我堂堂正正地走过去!”
直立行走,堂堂正正地走过去,对于她,该是多难呀!但是母亲全然不顾这些,在母亲的一声声怒责下,在接连摔倒14次后,她终于“走”进了学校……
此时,站在她身后的母亲,泪如雨下。
此后,她宁可一次次地摔倒,也不愿意爬着去上学。因为母亲告诉过她,别人只能扶你一次,却不能永远扶着你……
9年前,母亲遭遇难产,她成了不幸的孩子,医生的诊断是“马蹄内翻足”,今生只能爬着走。那一刻,母亲伤心欲绝。为了帮她治病,母亲不顾一切地干活,什么累活脏活都愿意干,可女儿的病没有一丝的好转。(B)
母亲开始天天、月月、年年逼迫她坚强,甚至抛下所有的柔情,对她拳脚相加。为此,她吃尽了苦头,却学会了坚强。
在她14岁那年,奇迹发生了,她居然能直立行走了,虽然还不是那么稳当,虽然偶尔还会摔一个小跟头,但比之从前,已经有天壤之别了。她在泪水和感激中终于明白,原来,母亲一直以来对她最狠心、最无情的“训斥”,恰恰是为了帮助她对抗和纠正命运对她的不公啊!寒微的母亲,从来都是心疼她的!
(选自《辽宁青年》2010年第3期)文章开头为什么反复强调“学校离家只有500米的距离”?
根据上下文意补出文中(A)和(B)处人物的心理活动。
“此时,站在她身后的母亲,泪如雨下。”她终于走进学校了,母亲为什么泪如雨下?
文中对母亲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选择一种,举例阐释。(3分)
你赞成文中母亲的做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80字)
先长地下的二十八米才有大文化
①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是那里长得最高的茅草。可它的生长过程却极为特别。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但半年后雨水一旦到来时,却像施了魔法一样,三五天后,便有一米六至两米的高度。原来,在前六个月里,尖毛草不是不长,而是一直在长根部。雨季前,它虽然露头一寸,但却扎根地下超过28米。这28米算不算它的身高呢?其实,长在地下的根部虽然看不见,却决定了地面以上的高度。一个人的成长,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也是如此。
②在不少人的价值观中,长上边的那一节儿,是出头露脸,算长了,长在下边的多少节都是“盘根错节”,长也白长。于是,人们只热衷于看得见的名和利,而忽略真正的实效和成就,更谈不上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了。这就像人们喜欢花朵,却没人喜欢根茎,更不会喜欢包裹根茎的泥土。
③许多人巴不得自己就是花圃里的玫瑰,我哪天怒放,你哪天就是情人节。借助园丁的勤劳早开花,借力名人的助推早上市,借用市场的效应早成交,一举成功,一夜成名。人人都知道要想出名快,演一部戏不如做一次“访谈”,谱十首曲子不如自己唱一首歌。如今是做学问的不如写文章的,写文章的不如说书的,上一次电视胜过做十年研究。
④可这样闹哄哄的“成长”到底能长多高呢?无论是一个人的成长,还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都不能只要地面以上的高度,而忘了扎根地下的28米。如今各地都在打造文化大省、大市、大县,也学会了炒星、造星的“公司化手法”,以为有了这些,再加上资金大投入,就能打造出文化大品牌了,就是文化巨人了。
⑤可这却是极大的误解。因为,文化的形成不是文化产业的形成,文化产业只是用来赚钱的。就像泰山是文化,孔子也是文化,泰山虽说有58座寺庙,128处古遗址,1239块碑碣,1277处摩崖石刻,可却永远也高不过一部《论语》。
⑥所以,要成就文化品牌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最重要的是要加深和扩展你的文化内涵,而这是需要时间的,需要自然发展,水到渠成。说实话,真正的文化发展是没法打造的,也没法用巨资来“催熟”的。它需要让千百万人安居乐业,让知识分子自由思维,让艺术百花齐放,让学术百家争鸣。它需要创造这样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文化就会往深里长;你可能一时看不到好环境的“用处”,但到一定的时候文化就会高度发展起来了。总之,文化的高度不是投资300亿元建设的标志城,不是再打造一个“盛唐”,更不是重建什么祭天场。
⑦真正的“大文化”,是植根地下“28米深”的民族文化,有了这样的根,我们的文化大树才能枝繁叶茂,繁花似锦。这样,文化才会滋润每一个人的灵魂,以仁爱之光永远温暖我们。(选自2009年1月19日《文汇报》,作者 阮直,有改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本文议论的话题是如何才能成就“大文化”,第一段先写非洲草原上的一种尖毛草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画线句中的加点各有什么比喻义?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回答。
答:“花朵”比喻,“根茎”比喻,“泥土”比喻。作者在第三段用“花圃里的玫瑰”现象意在说明什么?
某县文化局为了响应“建设文化大县”的号召,今年准备举办以下三大“文化盛举”。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哪一项对推动当地文化发展最有效?为什么?
××县文化局2012年三大“文化盛举”
(一)编辑出版《××县文化大典》。全书分“文化事业”、“文学作品”、“音
乐作品”、“美术作品”、“民间工艺”、“民俗文化”、“历史古迹”六卷,预计总
字数约为5000万字。
(二)举办“××县当代十大文化名家”评选活动,对当选者给予物质、精神奖励。
(三)扩建县图书馆,增加藏书5万册,创建乡村图书室20家,采取措施方
便群众借阅,努力建设一批“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
推动学习型社会创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生命的舞鞋
王开岭
偶尔,在路边的鞋店里,你会遇见一些特殊的顾客。他(她)是一位拄着双拐或摇着轮椅的不幸的人,空荡荡的裤管暗示他们已经失去了一条左脚或一条右腿……或许,一开始你并未多想什么,只是用同情和尊敬的目光轻轻地掠过那些受伤的躯体。可冷不丁,一个清冷的念头升了起来:在其一生中,会有多少永不曾穿过的鞋子啊!而那只永远多余的鞋子又将会在他们敏感脆弱的心灵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这个念头久久折磨并感动着你。虽思忖不出更多的理性含义,但总觉得有一种清洌的生命之美隐含在其中。
我曾亲眼目睹一位豆蔻少女,由双亲陪着将一辆轮椅摇进了鞋店。全家人兴致勃勃地围着柜台指点个不停,请老板把一只只精美的盒子打开、浏览,再换一只,打开……约半小时光景,他们在这不足二十平米的店铺里已研究了不下十双鞋子。奇怪的是,那少女总嫌左鞋的质地不够完美而遗憾地摇头,在常人看
来,这不免显得赘余,因为这命运已经注定她永无可能将这只实际的鞋子穿在脚上……但她和家人却挑剔得如此仔细、专注,笃诚的神情让人联想到收藏家。
一团美丽的小小的谜,像睫毛上的雾,不是么?直到后来——那天,我应邀去一位朋友的朋友家参加一个晚会。到了才发现,晚会的女主人——那位弹奏出美妙琴声的典雅女子竟是位残疾人。她就那样怡静地坐在琴台后,披一袭水样的黑裙,不时回眸冲客人微笑着致意……
那是一支名叫《在水一方》的曲子,我躲在最远的一处沙发上用心听着,惟觉得她身上有一股月光般的清洁和摄人魂魄的力量……朋友告诉我,她曾是位小有名气的舞蹈演员,跳芭蕾舞的,在国内比赛中获过奖,四年前,她在旅游登山时遇上了滚石,失去了一条左腿。我愣住了,这灾难对一个靠足尖支撑生命的艺术女子而言,难道不比死亡更残酷吗?是的,朋友感慨地说,她绝望过、痛不欲生过、也曾偷偷服下过安眠药……可她毕竟挺过来了,现在她活得很出色。
怀着好奇和钦佩的心情,我提出参观一下主人的书房。迎面墙上有一幅放大的黑白剧照,那是她在全国比赛中演出《天鹅湖》的情景……最后,我驻足在一排栗色的工艺橱前,透过浅蓝的挡板玻璃,我看到十几双洁白纤巧的专用舞鞋,灵秀极了,被主人拼列成几组优美的几何图案,翩然欲飞的神态……旁边还附有“年、月”等字样的纸卡,显然这都是她当初训练或比赛用过的。令人惊奇的是,在下方橱格里,还躺着些极普通的鞋子,和常人使用的并无二致,可它们仅有单只,准确地说,是左鞋,全是新的,是一只只从未穿过的左鞋……
眼前霍然一亮,我兴奋得有些颤抖,啊,找到啦!我终于找到它们啦!这些神秘的永不曾被穿用的鞋子,它们并没有像我所担心的那样莫名地失踪或遭遗弃,而是一直被很好地珍藏着,像其主人那样真实有力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千真万确,它们即在眼前啊!
猛想起日前遇见的残疾少女和她的家人,那萦绕于怀的疑窦倏然澄明了:那些鞋子的真正价值并非形式上的实用,而是出于精神的完整和美之对称的需要,对一个有追求、有尊严的生命来说,它们是永不可缺和漠视的啊!正像这位可敬的女演员,虽然失去了一条极有价值的腿,但却赋予了人生更丰富的美和价值,她的生命并没有掉队啊……阅读全文,概述作者在文中叙述的两个故事。
联系全文,就文中划线的词句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说说“你并未多想什么,只是用同情和尊敬的目光轻轻地掠过那些受伤的躯体”这句话中,作者“同情”什么?“尊敬”什么?
(2)请用文中原话回答“但总觉得有一种清洌的生命之美隐含在其中”这句话中“生命之美”的含义。对于失去左腿的女演员,作者为什么说 “她的生命没有掉队”?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感激生命给予你这么多”的理解。
人生真正的道路是一条简陋的绳索。倘若你能优雅地走在上面,你要微笑,你要感激生命给予你这么多……而一旦你不幸被它绊倒,跌出了眼泪,当你爬起来重新上路时,你仍要始终不渝的微笑,你仍要感激生命给予你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