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以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互诛伐,周天子弗触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本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采取“求其宁息”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材料一、二依据不同史观建构的中国近代史主线分别是什么?
近代前期,针对蒋廷黻提出的命题,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思想方面做出了怎样回答?资产阶级积极投身近代民族实业,为什么没有能够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据材料三,说明中国近代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它(小篆)字体整齐划一,布局紧凑,笔划匀称,明显改变了六国文字那种构造繁杂,难写难认的弱点。在秦代,……由于隶书笔划平正,结构趋于合理,便于书写辨认,因此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并成为全国常用的通行字体。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
——[英]乔·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三】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请回答:据材料一,促使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措施的因素有哪些?秦代文字由篆书向隶书的演进反映了文字演变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看法,你认同吗?从秦始皇“书同文”的意义和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韦尔斯观点的认识。
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材料三作者当时提出废除汉字的目的。对于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正确
态度?
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的生命与财产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记取战争的教训,维护和平是两次大战后世界人民的普遍要求。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维护各国间基于正义与荣誉之公开邦交, 严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行为之规范。……对威胁成员国的侵略行为,全体成员国采取集体安全原则。
——摘编自《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联合国之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
——摘编自《联合国宪章》通过材料一、二分析,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宗旨有什么相同点。
根据所学知识叙述20世纪30年代国联在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方面是如何履行盟约的?结果怎样?(6
分)
为记取国际联盟的教训,实现确定的宗旨,联合国有哪些制度保证?二战结束至今采取过哪些维和行动?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联合国的作用。
阅读下以材料
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
——(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修建道路系统的目的和道路修建的影响。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
材料二从1870年到191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铁路发展极为迅速。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70年的21万公里增加到1913年的110.2万公里,每年平均修建2万公里以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部分投资用于修建铁路,大量钢材用于轧制钢轨。……环世界的铁路网初步形成,大多数国家纳入了世界市场。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世界铁路在1870到1913年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铁路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1876年~1894年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境内修建约400多公里铁路。1894年~1911新建铁路约9000多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仅占20%左右。
——摘编自《中国动力新时速—新铁百科》材料三反映了哪些信息?1894年起帝国主义各国为什么要在中国抢筑铁路。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4~1911年中国铁路发展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
综上,谈谈你对铁路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认识。
阅读二则材料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
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一条
缔约双方将根据现行的协定采取措施,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领域的信任和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缔约双方将扩大和加深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以加强各自的安全,巩固地区及国际稳定。
缔约双方将本着武器和武装力量合理足够的原则,努力确保本国的安全。
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第七条
以下关于二段材料反映的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两则材料都反映了世界面临着战争威胁的危险 |
B.两则材料反映了中俄军事同盟的形成与发展 |
C.材料一具有军事同盟的性质,而材料二则不具备 |
D.材料一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材料二标志着《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