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 分)
严歌苓:厚积薄发不事雕琢
金 涛
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就晚上睡觉前读一会儿书,很糟糕。”严歌苓说。
厚积薄发不事雕琢
在严歌苓的电脑桌上,经常放着一本李商隐的诗集。电脑开机前的空闲里,严歌苓会翻开诗集读上一段,虽然她和李商隐的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但严歌苓觉得这可以使她进入一种很美的意境。“平常读好的语言,包括英文,总是在给我营养。作家要不断地被陶冶,学的语言越多越好,别人语言中总会有自己语言中没有的养分,也可以从古文和现代文字中吸取大量养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薄发。”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这种精神是普世的。”严歌苓说,现在国际上非常重视中国的文化现象,《金陵十三钗》一下子就卖了20多个国家的版权。
创作时是支燃烧的蜡烛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 《陆犯焉识》 , 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就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 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特别厚的两本。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的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第一主题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我写出来的东西,西方人必然要经过一道语言的翻译,再经过一道文化背景的翻译,还要经过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翻译,有好几层,难怪人家翻译不好。”
不过,严歌苓觉得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她看来,现在的作家像韩寒、郭敬明,已经不再有他们那一代人的负担。年轻作家关注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成长、个人的苦闷,个人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是全世界都会共同关注、都会懂得的宇宙。“他们写作的优势在于对个人的探索与发现。这个主题是全世界的同龄人都在做、作家都会有的共同命题。年轻的作家不去讲‘文革’、三年自然灾害,外国人不懂那个时期生活形成的特定术语。现在青年作家考虑的问题如就业、购房、环保等正和西方青年作家逐渐靠拢,相似的环境下产生了类似的文学命题,这也造成他们情感表达的接近,文学不与世界接轨也得接轨。所以我觉得他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
文学不应高高在上
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 “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所以有时我会搜集这些东西。《第九个寡妇》是我听到的故事,《小姨多鹤》也是我听到的故事,都是朋友给我讲的。”
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
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A.严歌苓在柏林的生活安闲惬意,这给她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那里宁静优雅的环境可以激发她的创作灵感。
B.严歌苓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这使得她可以站在国际的视角上看问题,使她的作品更具有普世的精神。
C.严歌苓的很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而且改编后的影视剧保留了原著的基本精神,这给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D.像她的祖父一样,严歌苓也具有极高的创造力,而且也因为创作时过于专注和投入使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狂躁忧郁之中。

E.作为一个知名而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她认为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创作的第一主题,这是韩寒等年轻作家不具备的特点。
严歌苓的创作是如何做到厚积薄发的?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严歌苓认为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请结合文章分析其原因。(6 分)
(4)有人说文学是生活的再现,有人说文学是想象的艺术,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的创作加以探究。(8 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狗
                   刘国芳
  狗旺发迹后养了一条狗。
  狗是狼狗,高大、凶悍,狗旺的个子也是高高的,大块头,于是狗旺和狗站一起便应了那人高马大的话,当然,在这儿马应改作狗。村里人对狗旺是怎样发迹的不大清楚,既不见他劳累操作,也不见他终日奔波,倒是清闲得很,成天和三五个不知哪路来的朋友牵了狗玩。村上别的人家也是养了狗的。狗旺把狗牵出去,见了别家的狗便发一声唿哨,于是他那狼狗便雄赳赳冲上去,初时有些狗也敢搏斗,但往往被那狼狗咬得遍体是伤;久了,不再有狗敢搏斗了,见了,望风而逃。那些狗的主人便愤愤不平。当然,也仅仅在心里作不平状。
  见了人狗旺也会冲他的狼狗发一声唿哨,于是那狗仍雄赳赳地向人扑去;于是被扑的人或惊慌失措或东蹿西逃或跌跌倒倒或脸色煞白魂飞魄散。不过当狗快追到人的身边时狗旺还是会发一唿哨把狗喝住的,于是对方便气喘吁吁地骂:“狗旺,你妈的不是人。”狗旺不恼,笑一下,回答:“跟你开个玩笑嘛,又不当真。”
  若是边上有狗旺的朋友在,便会帮腔:“狗旺看得起你才跟你开玩笑。”
  对方便掉转身,吐口唾液呸一声。
  有时候狗旺不在,那狗也会在村子里转,见了孩子,那狗会突然向前蹿几下,作凶猛状,孩子哇哇地哭,喊爹喊娘;有些孩子过后还病、发高烧。于是孩子的父母便会走进狗旺的院子对狗旺说:“狗旺,你要好好管一下你的狗,它把我孩子吓坏了。”狗旺便懒洋洋伸个腰,然后说:“狗是畜牲,我怎么管得了。”
  这样说便让人很气愤,于是说:“你不管,我以后见着那畜牲打死它。”
  “你敢。”狗旺大喝一声。
  说话的人忽然就不敢说了。
  过后见了那狗,便横眉怒目,但也仅仅把脚跺两下,有锄头什么的在手,也只冲狗晃两晃,做打狗状,却不真打。狗似乎晓得这是假动作,不惊慌,还大模大样地往那人跟前走过去。后来狗旺被公安局抓走了。
  抓狗旺的那天还抄了家,搜出许多文物古玩。于是村里人晓得狗旺为什么白天清闲得很,原来他专在晚上做勾当,挖人家的坟撬人家的棺材板。这种罪是要判刑的。狗旺一去不归,于是孤单了那狗,整天莫名其妙地叫。有一天晚上还叫,当时是夏天,大家在外头坐着歇凉,狗叫起来吵人,大家烦了,都骂“那畜牲。”还有人说一声:“去打死它,看它还叫不。”
  都点头。
  于是在屋里把锄头什么的拿在手上,一伙人雄赳赳赶上门去,进了院,还把院门关上,狗没法逃了,于是被打得哀哀地叫。狗旺屋里是有人的,大喊:“莫打呀莫打,它是畜牲。”有人回答:“就打这畜牲,谁叫它平日作恶多端。”
  狗于是被打死了。
  出了院子大伙兴高采烈,有人说:“这畜牲早该打死它。”
  有人接嘴,说:“是啊,以前怎么没想到把这畜牲打死呢?”
  这话说完大家忽然不做声了,还有人低下头,当中一位拿眼四处瞅瞅,见大家不再像刚才那样兴高采烈。
1.为什么狗旺的狗能够长期横行乡里,不仅欺负别的狗,而且欺负人?
2.小说多处运用了前后对比的写法,请写出两例加以说明。
3.大伙在听了“是啊,以前怎么没想到把这畜牲打死呢”之后为什么“忽然不做声了”?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 )

A.小说标题是《狗》,其主旨却在于写人。文中大量的篇幅写狗的猖狂,目的是为了衬托村人打狗的勇敢。
B.小说《狗》里的“狗”有很多:一条是狗旺的狼狗,另一条“狗”就是狗旺,就连一些村人也带有狗的奴性。
C.狗旺被公安局抓走后,村人突然都变得勇敢了,这说明村人在政策的感召下觉醒了。
D.小说寓意深刻,构思精巧,语言流畅,不失为一篇佳作。

E.这篇小说很有点寓言的味道,它令我们想到的,不仅是这一拨“村里人”,而且包括我们自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勇敢的人
                      李开杰
  我是媛媛。
  我今天要告诉你的,是我发现了我心目中最勇敢的人。
  你猜猜,他是谁?
  他就是我们班的罗军。
  哦,你们都笑了,我知道你们为什么笑,你们认为我要么在说笑话,要么就是神经有问题,要不怎么会把最胆小的罗军说成最勇敢的人呢?说实话,过去我也同你们一样,认为罗军是最胆小的人,他不怎么说话,特别是面对我们这些女孩,他更是永远没有一句话,我们对他的印象只有一个,就是他低着头,坐在他的座位上,两手无措地乱动。他从不敢同男同学发生争执,如果因为什么事他同某个同学对峙起来,那么首先退让的总是他,总是他低着头匆匆走开。在体育课上同样表现了他的胆小,那些对抗性太强的运动诸如足球什么的,他是永远不会去试一下的,就连跳马他也不敢,每次跳马都以他可怜兮兮地趴在木马上告终。就是这样一个人,我竟然说他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难怪你们会发笑,难怪你们会怀疑我的神经出了问题。但是我还是要说,他——罗军,是我心目中最勇敢的人,而且,我曾经被他的勇敢感动得流了泪,而且他的勇敢行为使我修正了自己对勇敢的认识。你们还记得上周六在江边举行的露天音乐会吧?听说很多同学都去了,我也去了,我同我的表哥还有妹妹一起,坐在台阶上,边喝“百事可乐”边听“贝多芬”。那天很热,热得一点儿不像春天而像是盛夏来临。
  那天的音乐会很盛大,很庄严,同时也很华丽。盛大庄严是指音乐会本身,而华丽则是指观众,那天去欣赏音乐会的人都穿得很漂亮。我爸爸说了,艺术永远是少数有钱有闲人的东西。
  因此,我对露天音乐会也有这样的华丽一点儿不感到奇怪。
  演出到中场时,那个漂亮的主持人宣布休息二十分钟。
  在这休息二十分钟的时间里,一个同音乐会的华丽极不谐调的身影出现了,一个穿得十分破烂的老太婆,也许她并不太老,是生活的艰难使她过早地显出了老态。她背着一个很大的编织口袋,从我们这些穿着华丽的人群中间走过,她不断地弯下腰,去捡拾那些我们扔下的可乐瓶、纯净水瓶,还有用来垫座的废纸。她与音乐会实在太不谐调。她走过人群时,有的人赶紧站起来让开,有的人把手中还没有喝完的可乐连瓶递给她,也有人掏出钱给她,也有的人在讥笑她。可她没有什么表情,没有感激也没有愤怒,仍然一个一个地捡可乐瓶,一下一下地弯腰。这时,另外一个身影出现了。
  一个满头大汗的男孩子跑了过来,他的手里也抓着几个可乐瓶。他跑进人群,见到了那个穿着破烂、背着一个大编织袋的老太婆,然后,他响响亮亮地叫了一声“妈妈”。我不用说你也会想像得到,在那样的环境下,在那样的地方,要叫出那声响亮的“妈妈”,需要多么大的勇气,需要多么勇敢。那些来听音乐会的人,那些穿着华丽的人,还有那些讥笑老太婆的人,都默默地看着这个壮实的男孩,眼中都充满了赞许。我不用说你也知道了,这男孩就是罗军。
  从此,罗军成了我心目中最勇敢的人。
  因为他在那种时候喊出了那声响亮的“妈妈”。
1.请简单谈谈这篇小小说在表达技巧上的高明之处。
2.为什么说罗军是“最勇敢的人”?
3.请充分展开联想,想像一下罗军叫完那声响亮的“妈妈”之后,母子二人的神态、表情、动作、语言,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文段,放入原文倒数第3、第4段之间。注意上下文的协调一致。
4.这篇小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棋 王
郑时培
相思湾的傍晚,残阳如血。郑氏祠堂门口,少年郑寿直望着面前的棋盘焦躁不安,手里那枚已经捏出汗的黑子许久才犹犹豫豫落下。对面的叶知春站起来狂笑道:“寿直,你输了!哈哈哈……”这盘棋他们是下过赌注的,郑寿直事先发誓,要是输了就自己剁掉右手。叶知春笑够了,轻蔑地说:“你要是肯跪下来称我为棋王,发誓以后再不下棋,我便饶了你。”郑寿直朝郑氏祠堂上的门匾看了一眼,一把夺过叶知春手上的砍刀,手起刀落,那只细嫩的右手已经断在棋盘上了,鲜血染红了整个棋盘。郑寿直望着目瞪口呆的叶知春说:“以德以艺,你配称王?你等着,我一定会赢你的。”说完,沿着苇河边大步走去。
民国三十一年端午节,郑寿直突然回到相思湾。这时候,叶知春已经做了日本鬼子的保安,专陪鬼子头头下棋,屡下屡败。郑寿直找到叶知春说:“听说你已经称棋王了,你可晓得棋界规矩?”当时叶知春刚和鬼子头头下完一盘棋,见郑寿直来挑战,笑笑说:“手下败将还谈什么规矩,是不是还有一只手也不想要了?”鬼子是半个中国通,见郑寿直与叶知春叽里咕噜的要较量棋艺,便在一边怂恿他们下赌,说输了的砍头大大的好。叶知春不敢驳鬼子的面子,冷笑一声应承下来,心里想对付鬼子不敢用真本事,对付你郑寿直真是小菜一碟,便激郑寿直说:“皇军说以头相赌,你还是算了吧,我本不想伤你。”郑寿直扬眉一笑,抖出一张棋盘往桌上一摊,稳稳坐下说:“下吧。”
叶知春一看,认出是当年的那一张,心里不由一愣,碍于鬼子的面子还是缓缓地坐了下来。棋下得相当艰难,从早上下到傍晚,两人不断拼杀。掌灯时分,叶知春站起来将棋子一抛,拱手认输。鬼子的小头头骂了声什么话,郑寿直没听懂,只见叶知春脸色一变,转身逃出门去了。鬼子顺手一枪,叶知春当即倒下。郑寿直收起棋盘想走,鬼子转过身来按住说:“我们下一盘,赌头。”
桌上摇曳的灯照着鬼子,屋子里阴森森的。郑寿直重新坐下来,感到肚子有点饿,这才想起已经一天没吃饭了。棋下得更加缓慢,郑寿直的心里平静如水,只几手便看出鬼子的棋艺远在叶知春之下。天亮时分,疲惫至极的郑寿直终于以绝对的优势赢了。鬼子望着输定的棋,忽然将棋掀下桌,掏出枪来朝郑寿直大喊:“八格牙路。”郑寿直看着鬼子那熊样,不由仰起头来狂笑。笑毕,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抽出鬼子腰间的佩刀,就势抹向鬼子的脖子。鬼子没防着郑寿直会来这一手,待扣动手枪扳机时,头已落地。听见枪响,鬼子从睡梦中惊醒,立即把郑寿直围在屋里举枪乱射。许久,鬼子见屋里没有了动静才走进去,只见郑寿直以刀做杖,至死不倒。这以后不断有鬼子失踪,没多久鬼子惶惶地逃出相思湾。郑氏乡亲拾掇了郑寿直的遗骨厚葬,树碑曰:棋王之墓。自此以后,相思湾人再也不碰棋,更无人敢称棋王。(选自《语文读本》第一册,略有删改)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篇小小说的情节。
2.你怎样看待郑寿直到日军军营挑战叶知春?请写出自己的理解。
3.本文把郑寿直与叶知春的棋王之争放在日本侵略的大背景下,有何作用?
4.想想看,郑寿直死后为什么相思湾无人敢称棋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修 面
晓 尧
随着九爷推子擦擦的声响,父亲浓密而微卷的胡子一绺一绺地掉在白色的围布上。父亲紧闭着眼,一动不动。
很快,九爷就将父亲的络腮胡子和嘴唇周围的胡子推了一遍,父亲剩着胡碴的脸像收割后的麦地。
九爷放下推子,说你爹怕有一两个月没剃胡子了吧?
我说是的,他病了两个多月了。
九爷取出香皂盒,吩咐我去倒点热水来。
我提起墙角那只父亲用了许多年的铁壳水瓶,倒了开水,又从缸里舀出冷水对上,试了试水温,把脸盆端给了九爷。
九爷拿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脸帕,卧进水里,停了一会儿后捞起,稍稍捏捏水,便用帕子在父亲的腮上和嘴唇四周来回地润;润过后,才用细毛刷子刷上香皂沫子,刷在父亲刚推过的胡碴上;然后九爷才掰开剃刀,向父亲抹满香皂沫子的脸上刮下去。我看着九爷努力地叉开腿,弓下身,不断地变换着姿势,以便更好地剃掉父亲粗壮的胡碴……
小的时候,父亲总爱用他的胡碴扎我的脸。记得有一次我拉着父亲的手,指着墙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像对他说:爹,你为啥不留个他们那样的“大扫帚”呢?父亲笑着刮刮我的鼻子,说那多不方便,吃饭还得撩着胡子。说着父亲就做了一个撩起胡子的动作,惹得我哈哈大笑。其实我知道。作为民办教师的父亲工资微薄,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常去理发修面,因为每天都有两个班七八十名学生的课等着他去上、作业等着他去批改,还有许多永远做不完的家务。而父亲的胡子又属于长得特别快的那种,像割后的韭菜,因此父亲不得不每隔两三天,就用剪刀剪掉自己的胡子。父亲不是那种不修边幅的人,相反,他在学生面前总保持严肃、端庄、整洁的形象,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 九爷的剃刀刮过,父亲的腮边及嘴唇四周一片铁青。应当说,刮了胡子的父亲是个相貌堂堂的男人,尽管那脸庞多少显得有些苍白和瘦削。二十多年来,父亲很少正经八百地修过面,现在父亲有时间躺下来享受那每个成熟男子应当享有的刀子轻轻拂过的快感了……九爷是个地道的老剃头匠,每道工序都极熟练极认真,不多时,九爷的剃刀就又刮完了父亲的额头、眉下、鼻梁、耳廓,最后拧一把热毛巾,给父亲擦了脸。这样,修面的全部工序才算结束。九爷撤去围布,我扣上父亲半新的中山装的风纪扣,然后走出门,对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说,你们可以进去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1.写出你对“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的理解。
2.“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中“一长串”一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3.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并不是故弄玄虚,文中有多处伏笔,请写出其中的3处。并写出这样结尾的作用。
4.作者晓尧曾说:“小小说就是那种真正让自己感动过的东西,久久萦绕于怀之后,最终以绝佳的方式流泻出来。”在这篇小说中,①真正让作者感动过的“久久萦绕于怀”的是什么?②“绝佳的方式”又指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雪 墙
魏永贵
99号楼的供暖锅炉在天空第一次飘雪花的时候轰隆启动了。于是便从早晨四点半到晚上九点半一直发出呼呼啦啦的吼声。隔一两天还有一辆卡车碾过楼侧的地面,轰隆隆向锅炉房倾倒黑煤,于是粗大的烟囱冒出的黑烟和着呼啦啦的吼声,随着西北风劈头盖脸向99号楼压来。供暖几天后的一个晚上,99号楼的二十几家屋门被人一一敲响了。从防盗门中间的猫眼向外看去,这是一个戴着眼镜露着七分微笑三分乞求的人。他自称是新搬来的101,有事要商量。人们莫名其妙地打开门,得到的是同一个请求:在一张状纸上签名。101起草了一份状子,向法院起诉供热公司这家供暖锅炉房噪音过大,影响居民正常生活,要求赔偿损失并改造锅炉减少噪音。
大家犹豫了,觉得这个已届中年的101是小题大做。大家都说忍一忍吧,你是初来乍到,习惯就好了。
101耐心地听了人们的劝说并不服气。
101说我测试过这锅炉声,分贝太高,属于噪音,我们已经受到侵害。我几次打电话到供热公司,他们置之不理态度蛮横,让我到法院告去。我们当然应该维护合法权益。面对101的理论,99号楼的主人们在哈欠声中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好吧好吧你就作为咱们99号楼的代表告吧告吧。”
两天后正赶上一场大雪,天寒地冻,99号楼的暖气打摆子一样忽冷忽热起来,随后的一个星期天,暖气片干脆生冷冰凉的。99号楼有人打电话到供热公司询问究竟,电话那边说去问你们同楼的101吧。99号楼的居民听懂了供热公司的弦外之音,于是纷纷去敲101的门。101听罢歉意地笑笑说对不起诸位,但是错的不是我们。101说供热公司竟然用这种方式报复真是岂有此理,咱们更不能让步,这场官司非打不可。第二天暖气还是不热,101室的天花板便丁丁冬冬一直响个不停。101敲开了201的门。201赔着笑脸说不好意思,屋子太冷只好跺脚取暖,注意点儿就是。等101走回自己的屋子,天花板上的跺脚声更是一阵紧过一阵。晚上101匆匆出门了,半夜回来的时候踩在门前的啤酒瓶子上重重地摔了一跤。天一亮,99号楼的居民看见101抱着一摞纸一瘸一拐地走了。几天后的一个晚上,99号楼的居民们忽然感觉久违的暖气又回来了,而且似乎比先前还热。锅炉的声音比以前小了一半。更让99号楼居民吃惊的是,当天晚上从本市电视台“热点透视”栏目里看见了101的形象。101理直气壮地站在法庭原告席上慷慨陈词,历数供热公司对99号楼居民的噪音污染、对居民合法权益的侵害。99号楼的居民们在暖暖的屋子里收看电视节目,兴奋难抑,纷纷拿出酒来庆贺。当夜,家家户户的防盗门又被101一一敲开。
101这次是来分送供热公司的赔偿费,每户50元。101瘸着腿退出了一个又一个屋门,最后来到了201户。201的主人红着脸说,兄弟,对不起,实在对不起。101说,没什么,跺跺脚其实没什么,那几天冷得实在受不了,我也是直跺脚。201说,我知道是谁在你家门前放啤酒瓶倒臭垃圾,实在是太缺德了。101说,没什么,都过去了,你就别说了。几天后刮了一场大风,之后又下了一场大雪。电视上说这是本市50年来的第一次。天亮的时候那雪把一号楼道快封住了。人们很奇怪,要在以往这雪早被101铲走了。被雪堵在楼道的人们便想起101,只有101有工具。于是前去敲门。敲了许久没有动静。眼尖的在门上看见一张纸条:我搬家了。落款的时间已是两天前。人们都愣了。面对眼前这堵半人高的雪墙,大家一时束手无策。(选自《小小说选刊》)
1.对“面对这堵半人高的雪墙,大家一时束手无策”中的“一时”该如何理解?
2.请根据文意概括“101”的形象。(80字以内)
3.“雪墙”作为小说的标题,分明有一种喻义,这喻义是什么?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主要讲述了“101”为维护99号楼住户的合法权益而状告供热公司的故事,选材典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
B.小说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交待故事的起因。
C.同样是受到了噪声的污染,99号楼的人们,习惯了逆来顺受,“101”却奋起抗争,对比手法的运用,使“101”的形象突出、鲜明。
D.小说中两次出现“101”瘸着腿的细节,让人感到他的孤单、可怜,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E.主人公“101”是生活中许多人的代表,为突出小说的生活真实,不应只给他一个代号,而应给他一个生活化的姓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