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
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可根据科学家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384%,也就是384ppm(1ppm等于百万分之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儿去了?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1/4,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结合地表金属元素,把它变成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中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生命是在大约35亿年前出现的。经过十几亿年的积累,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通过生物圈进行循环的碳的总量是巨大的,据估计,地球大气层中每年大约有1100亿吨的碳被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99.99%又通过氧化反应而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只有不到0.01%因为地质变动的原因而留在了地壳里。别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经过很多年之后,累积起来就很可观了。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难怪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
假如这些有机碳都能被人类利用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什么能源危机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有机碳都无法被人类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这些有机碳才能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化石能源。
所以说,地下有油的国家实在是太幸运了。别小看这点化石能源,如果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开采出来并燃烧掉的话,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很可观的。目前人类每年因燃烧化石能源而向大气中排放约75亿吨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发而排放出来的碳还不到人类排放量的1%。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一直在260—280ppm范围内波动,但自工业化以来,这个数字就开始逐年上升,目前已接近400ppm。如果仅仅计算因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数字还应该再增加一倍。但是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下面所述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在其形成初期没有被冻成冰球。
B.水能溶解二氧化碳,与地表金属元素结合,变为碳酸盐,形成岩石。
C.火山爆发时,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之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D.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连接成有机碳,成为构建生命体的基本原料。

下面的解说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经过两个碳循环,地球大气层中保持了二氧化碳的基本平衡。
B.人们从地层里抽取的石油是地壳中存留的有机碳的极小一部分。
C.从地球很远的远古到现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先是显著降低,而现在又成缓慢上升之势。
D.人类每年燃烧大量的化石能源,生产、排放大量的热量,是地表温度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

请回答本文提出的两个问题:(4分,每小题2分)
(1)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主要到哪里去了?
(2)最后一句说“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嘴来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慈母,我的严师。
——《我的母亲》
选文第1段就全文来说,在内容与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2段说母亲重罚“我”后,却“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说明母亲有怎样的性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在西湖的柔被里
王清铭
①我是在古诗词里阅读过西湖的,对西湖的灵秀多姿向往已久。在踏入西湖游艇的时候,我脑海马上映同柳永《望海潮》中描摹的美丽景观:“重湖叠清嘉。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鹤林玉露》中说全主完颜亮听到这句词:“遂有投鞭渡江之志”。我倒是遂多年的心愿,只是我来的时候离“三秋”还早,无法像白居易那样到“山寺月中寻桂子”,有让我看西湖的潋滟水光好。
②西湖的堤展现她优美的曲线,婀娜多姿的,堤岸上杨柳婆娑,姿态柔美的柳和轻漾的水波非常和谐。远看苏堤和白堤,“草绿裙腰一道斜”。这绿是杨柳的倩影,裙腰就是款款多情的堤岸,岸上的桥,玉带桥和断桥,仿佛腰上的佩饰。西湖的柔媚,再加上水的柔情,呈现女性的美丽特点,难怪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说她淡妆浓抹总相宜。
③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十里荷花的壮观。风雨亭附近和断桥边等地方,我只看到上块的莲田,只有荷花零星地绽放着。但西湖清澈的水是碧绿的,仿佛许多莲叶铺展着,颇能弥补我无法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缺憾。远处,雷峰塔和另一山上一座不知名的阁楼,仿佛玉螺髻,恍然觉得那些宋代的采莲女并未走远。“羌管弄晴,渔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我沉浸在柳永词的意境中。简朴的牧歌式的生活,真让我发思古之幽情。
④导游在介绍西湖的景点。我一直以为欣赏风景是个人化的,只要用心和景物进行交流,自己总会获得一些人生的感悟。西湖的水是清撤的,可以用来清心,清洗我们身上和心上的尘垢。
⑤我没浸在如水一样的思绪中的时候,导游介绍,原来白居易、苏轼在这里为官,西湖淤泥沉积,湖水浊臭,水流横溢。为疏滩西湖,造福百姓,他们带领百姓挖淤泥,挖出的淤泥就堆积成堤岸,在岸的两边种植柳树和榄树等,于是就有了风光旖旎的白堤和苏堤。美国的风景产生于淤泥之土,这是我这前所没有想到的。西湖还要杨公堤,新中国也注意建设西湖美景,现在西湖平均33天换一次水……
⑥人们歌颂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但忘记了荷花经常长在养斜充足的淤泥之中,柳永看到了十里荷花当是在苏轼为西湖清淤之前,荷花多,说明西湖该清理了。后来荷花来了,建设了苏堤。这样想着,我就不再为无缘欣赏“映日荷花别样红”而抱憾了。
⑦行程有限,我们没有孤山访梅,因为现在不是梅花凌寒独开的季节。不过我还是想起了那个“梅凄鹤子”的诗人隐士林道,其实生活在现代社会,不需要隐居,只要有一点淡薄名利之心就可以了。
⑧下游艇后,我在苏小小墓前徘徊很久。这位执著于爱情的风尘才女仅过了三个月的幸福生活就与爱人挥泪相别,情意难忘的小小,守着对爱人无悔的思念。坚贞的爱恋,伤心而亡。这段往事让后人题咏无效。后人在墓上建起“慕才亭”,为她遮薇风雨。在心里默默地念几声她的诗歌,给她寂寞的心灵以些许的安慰,这足够了。“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可惜现在红尘万丈,同心结只是一种用来装饰的商品,谁都可以买一个。据说前几年,这里特别喧嚣,很多人都不为凭吊爱情。不知从哪里来的一种说法,“幕才亭”的“慕才”二字,谐音是“摸财”,为发财而眼红的人攒集于这里,几乎把坟莹顶磨光了。没有几个人会想到她的纯情、痴情。“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我多少有点遗憾。
⑨我停留时间较长的还有西湖西泠桥附近的为鉴湖女侠秋瑾建立的“风雨亭”,这里曾是秋瑾埋骨处,亭子的名称来自她就义前与下的诗“秋风秋雨秋煞人”。我在亭前摄影留念。在西湖,我刻意地拍摄下来做背景的只有这里和苏小小墓。因为在女性的西湖,这两个地方让我触摸到柔情之外的刚烈性格。“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西湖的骨骼不是周围绵延的山脉,而是在西湖歌舞之外的侠骨。更何况这里有“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后来,我在亭边观看荷花。突然想,在男性历史人物上统治地位的西湖,这两位香远益清的女子,不就是两朵绽放而永不凋谢的荷花吗?
⑩湖云山树总无语,后人凭吊立斜阳。我不为欣赏不到十里荷花而遗憾。徐志摩在康河的柔波里,甘愿做一棵水草。在西湖,我想,选择做一株荷花或一枝梅花也很不错。
作者在文中称西湖是“女性的西湖”,原因是什么?
作者在第⑦段说:“行程有限,第⑧段却写在苏小小墓前“徘徊很久”,第⑨段也说,在为秋瑾立的风雨亭前“停留时间较长”,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作者对文中反应复谈及游览西湖过程中的遗憾与不遗憾,就结合文具体说明,作者因什么而感到遗憾,又因什么而不遗憾?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结合文章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80—100字左右。
(1)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2)本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选取一方面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烟雨桃花潭
陈所巨
桃花潭早在神往之中。每每由凝思进入幻境,将自己化成汪伦、李白,或岸上,或舟中,送人或被人送着,一样的难舍难分、别情依依。
真到桃花潭来了。一个暮春的雨天。雨是江南独有的,似雨似雾,丝丝缕缕;桃花潭也,是江南独有的,在青弋江上,在蒙烟细雨和莽莽苍苍的历史之中。穿过水东翟村,出踏歌岸阁。面前是墨青色的青弋江,北后是青青的生满益母草的踏歌古岸。我知道,在另外的时间,在另外一个桃花盛开的暮春,李白立在船头,就是那咱江南特有的小小梭子船,他的眼睛里有一滴雨一样亮的泪水。汪伦在岸上,踏着江南特有的节奏,唱一首据说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的送别歌。在他们身边,江水悠悠地流淌,桃花灿烂地盛开,小雨牵肠挂肚地下着。李白再也忍不住了,那首《赠汪伦》的诗就顺口流出来,而且就那样平平仄仄脍炙人口地流传千载。
不见有潭,只有联袂而来、一版墨青的江水,原来春夏水涨,将对岸那潭与青弋江连为一体了。桃花依然像古代那样地开着,在岸边,在水里,在那种烟雨迷蒙的意境之中,静静地濡染着生命的嫣红。我突然想起,江水和桃花和谐组合的桃花潭,似乎是在静静地等待着什么。是等待我呢,还是等待大唐的李白?
李白当时住在宣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觉得没什么意思。但他忽然收到汪伦顺着青弋江漂来的书信。信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就欣然溯江而来。到翟村一看,并不似信中所言。汪伦说他的信没错。离此十里有个桃花渡,岂非“十里桃花”?对岸的万村有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莫不是“万家酒店”?李白大笑,不仅笑中国文字机巧无穷,也笑江南人的机智和诙谐。
细雨霏霏,如小猫舌头凉凉地舔着面颊。江水墨青地静,偶尔贴一朵无声的小漩涡。江南的蒙烟细雨最是缠缠绵绵地难以招架。那古意盎盎的水村山廓和许多心绪,也都湿漉漉让人难以招架了罢。雨丝子密密的,漫天撒下轻丝罗帐。翟村、万村和不远处的魁星阁都成了淡淡的影子,那雨莫不真个就是江南的情,江南的韵?此时,汪伦和李白都隐进乳白色的厚厚的帘幕,只有那潮湿的渡船苍黑着,在原来的地方,静静地,静静地若有所思。
乘船渡过江,上岸,于那一截老街中寻万家酒店,不见当日那酒垆和飘摇招展的牙边小酒旗,就寻在细雨之中飘逸千年的诗酒气氛吧。酒能酣畅肝胆,亦可消解愁闷。在长安城大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在山水灵秀、春雨霏霏的江南,是不是依然那样狂醉?然而,此时的李白老矣,他胸中的激情,已化作更多的忧郁,他的人生或许已短缺了许多诗意的东西了。他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感恩,那样的脚踏实地感受着真实的人间烟火。所以他才真实地体味到了桃花潭和汪伦对于他的比桃花潭水更深的真情。我总以为,直年奎白与老年李白是迥然有异的两个人,就像迥然有异的石头和水。岁月太能改变一个人,而且是从外到里深刻地改变。有谁能风流倜傥一辈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毕竟不比长安,人到老年的李白毕竟也不比年轻气盛的李白啊!
蒙蒙烟雨依然无声无息,无声无息地编织着暮春的江南。风有酒的气味,雨有酒的气味,青弋江有酒的气味,桃花潭到墨黑色同嶙峋的崖岸的酒的气味。江水不倦地流。小漩涡似一朵朵水青色的小莲花,开在多少有些禅意的墨青色的江面上。似乎有一叶小舟,倏地滑进烟雨,滑进迷蒙的别离,从古至今,由远而近,招招手,惜别古人,惜别那诗意的陈年旧事。逝者如斯,而烟雨中的桃花潭却留住了永远的小舟,和在踏歌的节奏中濡湿出生命嫣红的桃花。是谁在吟咏那首古诗呢?
我听见水面上有些声音,平平仄仄,殷殷切切。
从文意看,为什么说“桃花潭也是江南独有的”?
作者说“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是迥然有异的两个人”。请根据文意分别说明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各有怎样的特点?
文章结束处的“逝者如斯,而烟雨中的桃花潭却留住了永远的小舟,和在踏歌的节奏中濡润出生命嫣红的桃花”照应了前面的哪句话?这种照应有什么作用?
文题“烟雨”二字在文中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夜蟋蟀在墙围子内大量繁殖。每一簇红花岩蔷蔽,都安排上这虫类的军乐队队员;每一束熏衣草,都安插进这虫类的亲信伙伴。茂密的野草莓丛和笃耨香树,都成了它们的乐池。整个这小世界的成员,操着惹人喜欢的响亮声音,躲在一簇簇小灌木里,彼此询问着,互相回答着;这兴许是另一码事,它们可能都对别人的咏叹调无动于衷,而是在为一己之欢乐纵情歌唱。
那高处,我的头顶上,天鹅星座在银河里拉长自己的大十字架;这低处,我的四周,昆虫交响曲汇成一片起伏荡漾的声浪。尘世金秋正吐露着自己的喜悦,令我无奈忘却了群星的表演。我们对天空的眼睛一无所知,它们像眨动眼皮般地闪烁着,它们盯着我们,那目光虽平静,但未免冷淡。
——《意大利蟋蟀》
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的修辞是什么?这两段文字,作者通过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选文的语言特点是怎样的?效果如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霜落,朔风乍起。庭中红叶、门前银杏不时飞舞着,白天看起来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虽是晴夜,却使人想起雨景。晨起一看,满庭皆落叶。举目仰望,枫树露出枯瘦的枝头,遍地如彩锦,树梢上还剩下被北风留下的两三片或三四片叶子,在朝阳里闪光。银杏树直到昨天还是一片金色的云,今晨却骨瘦形销了,那残叶好像晚春的黄蝶,这里那里点缀着。——《晚秋初冬》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