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图表示有关蛋白质分子的简要概念图,对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A.a肯定含有N元素 | B.①过程有水生成 |
C.多肽中b的数目等于c的数目 | D.d表示氨基酸的多样性 |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应包括: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B.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
B.人类通过建立人工群落可以任意调控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
C.群落中各物种之间的关系只可能是捕食或竞争 |
D.防治害虫应该在大于K/2时进行捕杀 |
下列不属于群落演替过程的是
A.深水池塘内逐渐有挺水植物长出 | B.退田还湖后湿生植物明显变多 |
C.草原上灌木丛的比例增加 | D.森林火灾引起的变化 |
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阶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这属于初生演替,与弃耕的农田所发生的演替一样 |
B.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先增后减,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则一直在增加 |
C.物种多样性增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森林阶段达到最大 |
D.首先定居在裸岩上的植物为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是因为地衣在竞争阳光、空气中处于优势地位 |
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丙之间为捕食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
B.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