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吐(        )                  (        )                   
空(        )                 (        )                 
骨(        )                  (        )                 
量(        )                 (        )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假 币
①人有时一犹豫就错过了良机,辰这样想。此时老教授正在滔滔不绝地和新生们沟通感情,辰就没办法把两千元钱交上,而早上乘乱交这笔钱再好没有,可那时辰就是犹豫了一下,错过了,辰为此如坐针毡。
②终于熬到了下课,辰把钱递上,这时,辰脑子嗡的一声,大片空白,他感到一种灭顶之灾的降临,还好还好,老教授点了点,装在上衣兜里。
③辰这一夜没合眼,那钱是单独交的,万一老教授发现了呢?为了进京到这家文学院深造,他卖光了全部药材,没想到该死的药贩子在交款时夹了三张假币!他曾想到市场上买点东西零碎花出去,可小贩们不收这假钱,他已没有更多的的钱了,逼急了才出此下策,但他又怕被识破。假币的事抖搂出来,他如何混得下去?
④辰决定主动坦白,就说不小心夹带了,求老教授容他宽限些日子借来补上,这样总比当众揭穿好。第二天,辰就恭候在老教授上班的必经路上,见到他说:“老师,我昨天交的钱……”老教授的脸立刻板起来:“别提你那钱。”辰魂飞魄散,却听老教授说:“早不交晚不交,偏我揣了你的钱,在市场上走,被小偷割了兜。”啊呀,谢天谢地!辰一边赔礼,一边回到教室,这贼其实是帮了我的忙呢!辰想。
⑤兴奋之后,辰又陷入了苦恼。毕竟老教授损失了那么多钱,想到老教授总穿一件皱巴衣服的寒酸样,他心里就凉了,辰想,好好努力吧,有朝一日我加倍报偿这位善良无辜的老人。辰勤学苦作,不断写出好文章,连《人民文学》这样的刊物也有他的一席之地,老教授时常当众夸赞。每当这时,辰就暗自道:等着,老师。
⑥学习期满,辰直接成了市文联干部,又一年,他又成为省作协聘任的专业作家。辰一步登天,阔步文坛,名声大得吓人,辰从此再也不愁没钱。
⑦辰依然惦记着那可怜兮兮的老教授,该彻底了结这块心病了。他为老教授准备了一万元现金,专程来京。
⑧老教授高兴:“学生出了大名,不忘师恩,这就好。”坚持设家宴款待高徒。酒前,辰鼓足全部气力,向教授认错:“老师,我交给您那两千元学费中,混着三张该死的假币……”他的眼圈红了,并哽咽起来。老教授哈哈大笑:“3张假币,你还没忘哪?在,我留着呢,如今集什么的都有,我集几张假币玩玩有何不可?”说着,从一本影集内拿出那几张玩意儿。“老师,那你说让贼偷了……”辰目瞪口呆。“假话。兴你假币就不兴我假话?”老教授说。辰急着问:“为什么?你当时完全可以揭穿。”老教授的脸色立刻无比严肃起来:“揭穿容易,但我更知道一个山里的孩子该多难,那样做对他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为区区300元钱扼杀一个人才,吾不屑为之也。”
⑨“老师,”辰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泪流满面,“我不回去了,我还要跟您学几年,您一定要收留我!”
本文叙事主要写了两个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答:⑴;⑵
第③段划线句能不能去掉?说说你的理由。(2分)
第⑦段辰觉得老教授“可怜兮兮”的原因有:⑴;⑵;⑶。(4分)
第⑧段写老教授在影集中留下那三张假币的原因是:
。(3分)
假如你是文中的辰或者老教授,在假币交出之后,你会采取什么方式妥善处理这件事情?说说你的处理方式和理由。(3分)

老师的泪
初二时,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
老师姓杨,爱穿白色的裙子,她在讲台上讲蓝蓝的天,青青的草,像一片白云飘来飘去,轻盈极了。
她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笑时,便成了甜甜的弯月……
“齐玉。”杨老师叫我。我发怔。
“为什么走神?”她停止讲课,走到我面前。
云飘到我眼前……可我仍愣愣的。“我,我喜欢看你的眼睛。”我说。同学们爆发出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她的脸红红的,(A)美丽的眼中似乎还有泪水——她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呢。
“你——你请出去。”
我懊丧地走出了教室。她从没发过火,这一次一定真生气了。
第二天,杨老师叫我们写周记。我花整整一个晚上,把心中的苦水倾倒出来:“美丽的妈妈死了,爸爸根本就不管我,整天就知道玩麻将、赌博,被公安局抓走,判了三年徒刑。我冷了、饿了、怕了、病了,也没人知道。那时我常常一边哭,一边看妈妈的相片;可现在我长大了,是个男子汉,我不哭,把泪水咽在心里。我只有恨,恨我爸。我毕竟是个孩子,需要爱护,需要有人听听心里话。我选择了我的语文老师。因为,她像妈妈。”
不久后的一天,杨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宿舍,我诚惶诚恐地走进她的房间,只见她眼睛红红的。“原谅老师,好吗?”
泪水涌出我的眼睛,尽情流淌。在同学面前,甚至在爸爸面前,我从不流泪,可在她面前我做不到。我哭了,尽情地哭了。
她等我哭完,便为我擦干泪水,轻轻地讲了一个姑娘的故事:
“一个小姑娘上中学时,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亡,只剩下她孤苦伶仃一个人。当小姑娘绝望时,是她的老师收养了她,给她生活的勇气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后来,小姑娘考上了师范大学,可老师不行了。弥留之际,小姑娘跪在老师的床前,哭着说:‘妈妈,我还没报答您呀!’老师却含笑地说了一句:‘给你未来的学生吧……’”
(B)杨老师泪水盈盈。我明白了:“杨老师,你也……”
她擦了擦眼泪,微笑着扶住我的双肩:“你是个男子汉,对吗?”
我呜咽着点点头。
“你恨爸爸,这不好。男子汉不这样,男子汉是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真的。笑一笑,你笑一笑。”我咧了咧嘴。
“我会帮助你的——像我的老师一样。”她眼中突然滚出了泪水,洒落在我的额头上。
“记住你是个男子汉,做个乐观正直的人!”
我狠狠地点点头。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觉得我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我永远也忘不了。
文章开头说“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其实,“我”喜欢语文老师的原因是
第⑵⑶自然段对老师外貌的描写,目的是表现老师_____的外表和____的心灵。
文中多处写老师的“泪”,细腻传神地表现了老师的心理和情感。请你简要回答,横线(A)处的“泪”,表现了杨老师此时怎样的心理?横线(B)处的“泪”,表现了杨老师对恩师怎样的情感?
最后一段“我觉得我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一句中,“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指的是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讲述了两代教师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___________的赞歌。

徐闻,回得去的故乡
①我们在两次台风的夹缝中抵达徐闻。车在黑色湿漉的林子里滑过,海峡对面,海口像一条幻觉里的星河,明明灭灭。
②徐闻,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小城,用真实且梦幻的面目接住了我们。第二天一早,依旧风雨飘摇,虾蟹浮泛,没来得及成熟便脱离树木的香蕉堆成小山。来者五六个,一群长年在广州打拼,把去徐闻当作一次“放风”的城市生物。这次的带路人黄礼孩不一样,徐闻是他的故乡,不似我们,只为在山水乡间截获一次短而奢侈的喘息。
③“要是有阳光,就更好了啊。”这句话,礼孩在整个旅途中默默念叨了不下十遍。那种遗憾,仿佛一部彩色纪录片,用黑白制式放了出来。我们站在“菠萝的海”前,还是被震撼了,眼前的土地像一块巨大的蒙特里安的抽象画,风则是清甜的,裹挟着某种古老的密码。
④一路上,我总在不自觉地,把两个徐闻进行对比和叠加。存放在脑子里的徐闻,是诗人礼孩用文字和一次次讲故事搭建起来的天地:半岛之南的红土地,三面环绕着蓝色大海,一年四季阳光和雨水丰沛,植物疯长。四面是无尽头的果蔬之海,香蕉海遮天蔽日,木瓜像沙丁鱼一样挂挤吊,一个个菠萝果立在剑般的叶丛中,这里不缺的是海,菠萝的海,茶园的海,甘蔗的海,故事的海,风的海……礼孩常喜欢说的几桩童年小事很“活色生香”,比如,一场雨后,菠萝的海里长出蘑菇,一群孩子用鹧鸪煮蘑菇,或是小鲨鱼山泉水煮菠萝;在隐秘、轻盈的凌晨,跟着母亲在夜色中割香茅,一手露水,空气里满是香茅的汁液……
⑤“山上的花朵/以枯萎的沉默爱着大地/低处的小昆虫/在细叶间做梦/嘘,不要让它们醒来/我们不比它们更懂得去生活”,礼孩的诗像他的人,散淡、谦卑、质朴,有土地的气味,弥漫到尘雾笼罩的城市,像一股秘制配方的风,吹散某种暧昧无力的污浊。作家韩东说:“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性格中温柔的部分。”我相信,由一个人,能看见他的故乡。
⑥只是,周边的速度引发了我的多疑。国在变,城市化摧枯拉朽,“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似乎大家都在寻找如何逃离故乡、求生获胜而保持发型不乱的方式。像礼孩写到的:“许多事物在失去/风失去翅膀/鸟失去鸟巢/原野失去绿色/光在黑暗中消失/大地无一遮蔽。”学者梁鸿回到故乡,写出一本《中国在梁庄》,那似乎是大多数中国乡村的模型:老屋坍塌,田地荒芜,人走楼空,表面内里千疮百孔。
⑦我有点担心,礼孩文字里的那个徐闻,是不是只停在过去的时间轴上?
⑧这一次,我终于见到徐闻的肉身和最细微的肌理。当我站在菠萝的海前啃着菠萝,当我喝到深夜路边糯软的羊骨粥,当我在台风里的新寮岛上跟台风比赛尖叫跟风电车比赛科幻感,当我拍下水墨画一般的红树林,当我在小苏村的教堂前吃一顿热闹丰盛的家常饭,当我看见图腾般的土狗石雕,当我听着一段段雷州话趣闻……我明白了礼孩说过的那句话:“出生地的地气是一个人一生的元气。”那个他不断离开又不断靠近的地方,现在仍旧可以触摸到亲人的体温和完整的家族谱系,可以把果实还原为花朵。
⑨礼孩已经带了一拨又一拨的朋友回到他的故乡,他们是诗人、摄影家、作家、媒体人、画家……“菠萝的海比北海道还美。”徐闻很小,但可以很自信。
⑩我得到了答案,现在的徐闻,就像世界还小的时候一样,可以骄傲地成为她孩子们舌尖上的故乡、眼神里的故乡、那些庄重事物依然坚固存在的故乡。“你爬上树,从叶片里/取出一滴水,还给河流/取出一朵花,还给土地/取出一条经脉,还给了方向。”在越来越多人被连根拔起时,徐闻,是他们可以安心回去的故乡。
(选自2011.12《羊城晚报》,作者衷声;原文有改动)
【注】黄礼孩,诗人,出生于徐闻县,出版《我对命运所知甚少》等多部诗集。曾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读书。现居广州。
第④段中,作者说“一路上,我总在不自觉地,把两个徐闻进行对比和叠加。”请概括说出作者所说的两个徐闻分别指什么?
第③段中划线句照应文中哪句话?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⑩段句中划线词在文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鲁迅先生、诗人黄礼孩和本文作者都对此表示了忧虑,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环境、生态、精神道德、文化传统”等方面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打开美好的内心
①有个朋友告诉我,她的一个同事平时刻薄计较而又玩世不恭,她一直与他拉开距离,只是面子上过得去的应付。当她某天听到他回忆自己大学时的足球往事的时候(他喝了一点酒,叙述里包含着少有的真诚和坦荡),她改变了看法。那一刻,她忽然觉得原来他骨子里也是个善感的、曾经满怀青春激情的人,距离于是一下子近了,两个人成了很好的工作搭档。平时我们看到的多是在社会表面的那个人,也常容易从表面来看待内心,却常常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颗善于打开的心,是睿智的、博大的、宽厚的、温柔的,也是让人心生向往的。
②可是,我们常常隐藏自己的内心,不是觉得它不够美好,而是担心受到伤害。这使我们在躲避伤害的同时,也将一些阳光关在了外面。很多时候,为了掩盖脆弱,做出一副强硬的姿态;为了掩盖在意,做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架势,越是让自己魂不守舍的事情,越是要显得毫不在意。这个世界伤害确实太多,合理伪装一下是生存需要,毕竟,我们质地柔软的内心经不起太多血肉模糊的磨炼。或许从那天开始,我们就决定把它深深隐藏着。它很容易结茧,结了茧子的心就不再柔软、不再敏感并漠视周围的一切。后来,我们的心就在我们刻意建造的小囚笼里开始自轻自贱地发霉了,连自己都认不出自己了。我们忽略它,它就半死不活给你看。谁都无法想到一颗打开的内心是多么的性感妩媚,只要它够美好。
③看过一篇作家刘玉栋的文章,他写了女人,写了率真,可是我不这么看。我觉得他写的是打开的内心:“我想到了俄罗斯著名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1945年冬天一个普通的日子,当时在苏联当外交官的英国人以赛亚·柏林(著名哲学家)突然到阿赫玛托娃寒酸的家中拜访。这一年,阿赫玛托娃56岁,以赛亚·柏林36岁。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身体已经发胖的阿赫玛托娃似乎忘记他们年龄上的差距,对柏林讲起了自己淘气的童年时代,情窦初开的少女时代,讲自己的孤独和寂寞,讲曼杰什坦姆,讲帕斯捷尔纳克……讲到自己被枪决的丈夫、诗人古米廖夫时,阿赫玛托娃泪流满面。凌晨3点钟时,他们吃了几个煮土豆,又谈起了俄罗斯的一些经典作家,普希金、屠格涅夫……他们从日常生活谈到最抽象纯精神性的问题。面对这位比自己年轻得多的陌生人,她不时地为他朗诵自己正在创作的诗歌。不知不觉,天已大亮,回到宾馆的柏林嘟哝着说:‘我恋爱了,我恋爱了。’可实际上,他们连手都没有拉一下,那种精神上的沟通已经把柏林带到了爱情的最高境界。阿赫玛托娃是多么的坦率而诚恳,在以赛亚·柏林眼里,她是多么可爱啊!多年之后,以赛亚·柏林谈到阿赫玛托娃时说道:‘我只见过她两次,但这给我留下了也许是终生最难忘的印象之一。’”当一个人能够打开内心,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为他敞开的。
④如果一个人能够适时地打开内心,那么他就找到了开启这个世界的钥匙。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自由出入,因为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也就打开了通往他人乃至这个世界的内心的通道。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具备了无所不能的强大和柔软、细腻和粗犷,已经不需要修一座“钢铁长城”为自己的内心做个“防火墙”。
(《读者》2012原创版,作者祝红蕾)原文有删改)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请概括第①和第③段的事例,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请给第③段划线句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谈谈你对文章结尾这个句子的理解
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具备了无所不能的强大和柔软、细腻和粗犷,已经不需要修一座“钢铁长城”为自己的内心做个“防火墙”。

棉花糖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嗯,先喝口水。”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甜吗?爹。”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
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
我后来对母亲说:“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杆来打我。
“你这是作啥?放下!”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母亲气着说。
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
“出来!”父亲朝我喊。我从缸缝里看见父 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
“不出来我要砸缸了!”父亲嗓门特别大。
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杆。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
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拔草作啥?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站好了!”父亲站起身命令我。
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
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有点痒。
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丫头,疼吗?”
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我伤心地说。
“爹骗你的。”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
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捏紧着我的手。可父亲的手冰冷。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父亲喘着气说。
“您……一次……也没打过。”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
“爹,还记得这个吗?我把它带回来了。”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一根草?”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
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
本文描写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主要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的?请简略概述。
水缸里的凉水明明不甜,父亲为什么要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这句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请说说文中“一根草”的特殊含义。
你是否赞赏文中这种父亲?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