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少中国顾客指出,麦当劳的就餐环境和优良服务是吸引他们来就餐的重要原因。在一些中国年轻人看来,麦当劳的就餐环境既浪漫又舒服。有些顾客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经验。对那些有着高收入并希望多接触外边世界的年轻中国人来说,光顾麦当劳成为他们新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们参与跨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途径。对于儿童来说,到麦当劳吃东西是最高兴,最值得向伙伴们炫耀的事情。它也是少年儿童与朋友一起庆祝自己生日的好地方。
麦当劳地方化过程,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体现。想想历史上所有其他外来文化的传入,不都有着相似的过程吗?不论是外来的有形器物或是外来的无形思想,都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中国的火药传到西方就被变成了制作快枪利炮的材料。中国的指南针传到西方就成为他们远航殖民扩张的工具。中国百姓日常用的笤帚到了西方往往变成挂在墙上的艺术品。20世纪80年代初,当西服重新在国内出现时,被赋予了开放的符号意义,穿不穿西服则有了保守和开放的符号含义。这和20世纪初源于西方的中山服被视作革命的象征有其相似之处。
“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全球化”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它不是一种口号、一种主张或者一种信仰。它指的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文化互动和吸纳。
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没有哪一个文化是完全被动的。对麦当劳的研究,给人们提供了非常生动的例证。由此可见,“全盘西化”之说,不论对反对者或者提倡者来说,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它从来就不为,也不可能是一个事实。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作为生物体的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被克隆,但作为人创造的文化则是永远不可能被克隆的。 中国顾客特别是那些有着高收入的年轻人为何喜欢光顾麦当劳?
“全球化”是不是“一体化”?“全球化”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
作者为何说“‘全盘西化’是一种虚幻”?
你认为“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是如何互动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河在远方
魏志远
大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一片树林,一条河,或者是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我们住在城市里,我们熟悉的声音是铁器的碰撞。
有孩子问我,叔叔,井?井是什么呢?
我给她讲井。给这个孩子。她九岁了,她的连衣裙是白色的,一层又一层的花边。这个女孩子像个公主。她见过狮子、狐狸,还有蛇,还有孔雀。在动物园里,她知道人和动物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动物关在铁笼里。可是她不知道井,井是什么呢?
我怎能说得清楚?
并是一个深洞,就像这个杯子。井里有水。是的,总是有水,我们放下一个木桶,晃荡一下,水就提上来了。
她不懂,我是说这个女孩子。她穿着白色连衣裙,她就像童话里迷路的小公主。她说,我还能够看到井吗?
几天之后,这个小女孩子敲响了我的门,她说她看到井了。她说,就像我们乘坐的电梯。
她看见的是煤井,有现代化设备的煤井,是在电视显。
想到这个,我的心里就隐隐作痛,为这些孩子,我的孩子,我们的孩子。他们生活在城市里,他们看见小乌在笼里歌唱,看见草地像一张帕子。河在远方,森林和田野在远方,他们无法想象河水奔涌的样子。
大自然啊。
我是看见那些河流,那些树林和飞禽,那些星星点点的野花是怎样像一枚果子,一口又一口地被我们迫不及待啃掉的。我想我就是一个传说了,在我的儿子的全部思考里,我荒诞而又离奇。
爸,这里真的有过一条河?
是的,孩子。
河水很清亮?河里有鱼鹰和水獭捕鱼?沙滩上有成群的鹭鸶?大片大片的乌鸦在河岸上飞来飞去?
是的,孩子。
真是不可思议。儿子摇着头,儿子的嘴角浮出一丝笑容。那笑容是讥讽的,我看见了。
儿子说,爸,你是在做小说吧?
这是暑假,我的儿子在家里等候一张高中录取通知书。傍晚,我们穿过钢铁和水泥构筑的世界去寻找河的印迹。风向我们吹来,风夹着尘粒和腐烂的气味扑进我们的鼻孔。儿子说,爸,这里真的有过一条河?
我们看脚下的水洼,水绿得发黑。水洼像一个巨大的垃圾箱,浮着纸屑和果皮,以及猫狗的尸体。
儿子,我能说一些什么呢?河是有过的,还有鱼鹰和水獭,还有在你梦中闪现的鹭鸶和乌鸦。那条河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它流过我,流过你的爷爷,你爷爷的爷爷。那条给我们乳汁和生命的河流啊。
现在,我似乎看见它掩面抽泣,那条河。它哭着,放声痛哭。它一步步地离开我们,它泪眼婆娑,它频频回头张望,它离开我们就再也不能回来。
儿子14岁了。前些日子,在他考完最后一门功课之后他向我们宣布,他要烧掉所有的中学课本。他说,我可以玩两天了吗?
儿子想玩什么呢?有什么可以让他玩呢?我们住在城市里,我们已经听不见青蛙、听不见蟋蟀的呜叫。我们看电视或者电影,我们为别人快乐或者流泪,我们生活在别人的生活里。公园是有的,游乐场也是有的,而儿子却不喜欢。他说那些地方像集市,那些地方除了看人的面孔又能看一些什么?
儿子说,我可以看我喜欢看的那些书了吗?
儿子喜欢看小说,他在日记中这么写着:我喜欢做梦,梦就是一种生活。我喜欢生活在梦里。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座孤岛,就我自己,没有任何人任何动物能够进入。
现在,我的儿子就在我的身边,他陷在沙发里,他的身体弓成一只大虾,他沉醉在一部书里,那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感谢作家,感谢他们给我几子带来那么贵重的假日礼物,他们给他大海和江河,给他森林和原野,他们给他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儿子,你满意了吗?
我看见另一个少年了,那个少年在沙滩赤条条地来回奔跑;那个少年的弹弓在树林一闪又一闪;那个少年目光像一条纤绳,在地平线上拉着一只只帆船。风吹来,风漫上河岸,风像少年起伏的头发。风吹来,风扬起一树树玉兰花瓣,像纷纷扬扬的雪片,覆盖少年的肩头。那个少年是我。
还是同一片天空,还是同一个太阳,同一个月亮,而河流已经消失,少年也再不是那个少年了。今天的少年靠在窗外眺望远方,他生活在城市里,城市的声音是铁器的碰撞。他说他喜欢做梦,他说,梦就是一种生活。
儿子,我该怎样帮助你?
(选自《小作家选刊》)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中“小女孩”和“儿子”的性格特点。
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我想我就是一个传说了,在我的儿子的全部思考里,我荒诞而又离奇。
(2)它一步步地离开我们,它泪眼婆娑,它频频回头张望,它离开我们就再也不能回来。小说最后说:“儿子,我该怎样帮助你?”请简要分析这一问句结尾的好处。
概括小说主题,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车奴”、“卡奴”……“奴”字头新词,几成文化现象;“裸婚”、“裸活”……“裸”字头新词,展现另一个向度。从“奴”到“裸”,两级之间的过山车,启示我们思考:如何走出“心为物役”,告别“消费异化”?
消费是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然而,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
流风所布,消费就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琳琅满目的商品就像阿里巴巴的山洞,成为触发购买欲的引擎,个别人甚至要卖肾购新“苹果”。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裹挟,不仅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会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
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手袋并非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装腔调;手表也不仅用来显示时间,更是用来显示身份。在一些人眼里,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成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庸俗消费主义的狂欢,让人们沉浸在享乐主义的盛宴。从物质到精神,无物不可消费,无处不可出售,买卖关系成为存在方式,等价交换成为社会哲学。
社会如若被这样庸俗的消费主义所席卷,在“消费优先”、“物质至上”的步步紧逼之下,理想、信仰、道德难免步步退却。蝇营狗苟成为“成功的正道”,不劳而获成为“幸福的捷径”,消费主义的流行病,极易导致荣辱观念颠倒、是非观念迷失,社会风尚也因此遭到侵蚀。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或许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优渥生活条件帮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冲出等价交换的牢笼,收获的是充实、快乐与感动这些无法用数字计算的财富。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理性经济人”不再是对人性唯一的预设,物质财富也不再是对成功唯一的判定,多元的标准、多样的观念、多维的思考,消费行为才能远离“异化”的危机。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不是为了缅怀“理想主义的贫穷”,限制人们享受物质的快乐,重新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迫时代。而是要警示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但不能沦入物欲的陷阱;经济社会发展,更不能陷进物质的泥淖。这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下列关于“消费异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所主宰,使人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走上一条被外物奴役的道路。 |
B.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手袋并非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装腔调;手表也不仅用来显示时间,更是用来显示身份。 |
C.庸俗的消费者为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消费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消费很不理性。 |
D.当今中国人把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视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不二寄托,这是消费的异化。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 |
B.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或许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回归消费应有的价值。 |
C.只要不对人性作唯一预设,不把物质财富当做成功的唯一判定,就能远离“消费异化”的危机。 |
D.消费是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并非限制人们享受物质生活的快乐。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让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就会使等价交换成为社会哲学。 |
B.社会如若被庸俗的消费主义所席卷,理想、信仰、道德难免步步退却,极易导致荣辱观念颠倒、是非观念迷失,社会风尚也因此遭到侵蚀。 |
C.“奴”字头新词,几成文化现象;“裸”字头新词,展现另一个向度。从“奴”到“裸”,启示我们思考:如何走出“心为物役”,告别“消费异化”。 |
D.经济社会发展,更不能陷进物质的泥淖,这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 |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教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培育者,或者说,江南山水能够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道教在其中发挥的塑造与培育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六朝时佛、道勃兴,道教在他们审定的那些洞天福地旁边修建了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在这些道观的衬托下,朴野的江南山水开始弥漫出强烈的人文气息,获得了高贵、卓越和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如元嘉末陆修静在庐山构筑精庐,居处修道,号太虚观。由于陆修静崇高的威望,太虚观的建设受到了当时达官贵人和皇家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太虚观屋宇宏丽,倚崖濒泉,观后有苍翠古樟和陆修静手植的古松,这些都为提升庐山的审美品质、丰富其审美意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庐山如此,整个江南山水都因六朝时为它布上的浓郁的道教色彩而让人们产生更多美的想象和回味。
六朝时期,道教领袖们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通过吟诗作赋、弹琴绘画,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道教在对江南山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这些独创性的作品不断地融入人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如郭璞的“游仙诗”就颇具道家特色。这些游仙诗往往着力于描绘类似于“青溪千余仞”“绿萝结高林”的江南山水美景和“静啸抚清弦”“仰思举云翼”的逍遥的神秘道士,它们共同组成的和谐意境既是道教的理想生活,也是供世人把玩江南山水精神意味的动人乐章。
六朝开放的社会心态促进了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使得众多儒士深入江南山水之中,与佛僧、道士们论道谈仙,并在此过程中创作了大量吟咏赞美江南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藉山水以体道,如孙绰《游天台山赋》中的“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有的俨然把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成了自己安身立命的现实。如对司马氏政权不满而又感到世事不可为的阮籍在其创作的多首《咏怀诗》中都表达了不屑于世俗欢乐,而愿到江南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可以看出,道教将道和仙置入江南山水中,构成了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进行文艺创作的十分重要的诱因。
总之,作为一种重自然、重养生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六朝时期成为推动对江南山水进行审美,确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重要力量,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以此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的玄奥、精妙命题便都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选自2013年2月28日《甘肃社会科学》,作者吴海庆。有删改)下列对“道教对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培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教塑造与培育方了江南山水审美品质,使江南山水成为六朝时期的一个不朽审美形象。 |
B.吟诗作赋、弹琴绘画是道教常见的审美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将人们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 |
C.道教在对江南山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独创性的作品不断地融入人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使江南山水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 |
D.六朝时兴盛的道教在山水美景旁修建的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将朴野的江南山水赋予强烈的人文气息。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道释的融合使得吟咏赞美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涌现,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
B.郭璞的“游仙诗”体现的和谐意境不是道教理想生活的展示,而是供世人把玩江南山水精神意味的动人乐章。 |
C.阮籍对司马氏政权不满,但又感到世事难以改变,故其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到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 |
D.陆修静在庐山修建太虚观,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教在六朝时期成为推动对江南山水进行审美,确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重要力量,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
B.在道观的衬托下,江南山水获得了更加高贵、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提升了审美品质,丰富了审美意蕴,给人更多美的感受。 |
C.六朝开放的社会心态促进了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使得众多儒士深入江南山水之中,与佛僧、道士们论道谈仙,创作了大量吟咏赞美江南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 |
D.立足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这一观点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国美学中一切玄奥、精妙命题都能够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麦 子
⑴我的白领朋友们,如果我是一个初中没毕业就沪打工的民工,你会和我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吗?不会,肯定不会。
⑵比较我们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为了一些在你看唾手可得的东西,我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⑶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的身份就与你有了天壤之别,因为我只能报农村户口,而你是城市户口。如果我长大以后一直保持农村户口,那么我就无法在城市中找到一份正式工作,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⑷考上大学是我跳出农门的惟一机会。我要刻苦学习,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我在独木桥上奋勇捕杀,眼看着周围的同学一批批的落马,前面的道路越越窄,我这个佼佼者不知是喜是忧。激烈的竞争让我不敢疏忽,除了学习功课,我无法顾及业余爱好,学校也没有这些发展个人特长的课程。进入高中的第一天,校长就告诉我们这三年只有一个目标——高考。于是我披星戴月,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就连中秋节的晚上,我还在路灯下背政治题。
⑸而你的升学压力要小得多,竟争不是那么激烈,功课也不是很沉重,你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发展个人爱好,去读课外读物,去球场挥汗如雨,去野外享受蓝天白云。如果你不想那么辛苦去参加高考,只要成绩不是太差,你在高三时会有机会获得保送名额,就算成绩忒差,也会被“扫”进一所本地三流大学。而那所三流大学我可能也要考到很高的分数才能进去,因为按地区分配的名额中留给上海本地的名额太多了。
⑺我们的考卷一样,我们的分数线却不一样,但是当我们都获得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所交的学费是一样的。
⑻这就意味着四年学费,再加上其它费用,就需要六万六千元。六万六千元对于一个上海城市家庭说也许算不上沉重的负担,可是对于一个农村的家庭,这简直是一辈子的积蓄。我的家乡在东部沿海开放省份,是一个农业大省,相比西部内陆省份应该说经济水平还算比较好,但一年辛苦劳作也剩不了几个钱。以供养两个孩子的四口家庭为例,除去各种日常必须的开支,一个家庭每年最多积蓄三千元,那么六万六千元上大学的费用就意味着二十二年的积蓄!前提是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不能生大病,而且另一个孩子无论学习成绩多么优秀,都必须剥夺他上大学的权利,因为家里只能提供这么多的钱。我属于比较幸运的,东拼西凑加上助学贷款终于交齐了第一年的学费,看着那些手握着录取通知书却愁苦不堪,全家几近绝望的同学,我的心中真的不是滋味。
⑼大学四年,我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假期打工挣点儿生活费,我实在不忍心多拿父母一分钱,那每一分钱都是汗珠掉在地上摔成八瓣挣的血汗钱啊!
⑽到上海这个大都市,与我的同学相比,我真是土得掉渣。我不会作画,不会演奏乐器,不认识港台明星,没有看过武侠小说,不认得mp3,为了弄明白营销管理课上讲的“仓储式超市”的概念,我在“麦德隆”好奇地看了一天,我从没有见过如此丰富的商品。我没摸过计算机,为此我花了半年时间泡在学校机房里学习你在中学里就学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我的英语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我的发音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听不懂,这也不能怪我,我们家乡没有外教,老师自己都读不准,怎么可以教会学生正确发音?基础没打好,我只能再花一年时间矫正我的发音。
⑾我可以忍受城市同学的嘲笑,可以几个星期不吃一份荤菜,可以周六、周日全天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可以在周末自习回的路上羡慕地看着校园里成双成对的男女,可以在寂寞无聊的深夜在操场上一圈圈地奔跑。我想我有一天毕业,能在这个大都市挣一份工资的时候,我会和你这个生长在都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做一个上海市民,而我的父母也会为我骄傲,因为他们的孩子在大上海工作!
⑿在上海工作难找,回到家乡更没有就业机会。能幸运地在上海找到工作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只有两千元左右的工资,也许你认为这点儿钱只够你零花的了,可是对我说,还要租房,还要交水、电、煤气、电话费,还要还助学贷款,还想给家里寄点儿钱让弟妹继续读书,剩下的钱只够我每顿吃盖浇饭,我还是不能与你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
⒀我继续努力,我考研,我成功了!
⒁在上海读硕士的时候,曾经讨论过一个维达纸业的营销案例,我的一位当时曾经有三年工作经验的同学,提出一个方案:应该让维达纸业开发高档面巾纸产品推向9亿农民。我惊讶于她提出这个方案的勇气,当时我问她是否知道农民兄弟吃过饭后如何处理面部油腻,她疑惑地看着我,我用手背在两侧嘴角抹了两下,对如此不雅的动作她投以鄙夷的神色。
⒂如今的我在上海读完了硕士,现在有一份年薪七八万的工作。我奋斗了18年,现在终于可以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了。我已经融入到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了,与周围的白领朋友没有什么差别。可是我无法忘记奋斗历程中那些艰苦的岁月,无法忘记那些曾经的同学和他们永远无法实现的夙愿。
⒃我花了18年的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啊!
(摘自:中华英才网 有删节 )作者说“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的身份就与你有了天壤之别”,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出“我”与“你”的“天壤之别”。
文章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采用这种人称叙述的好处。
文章第14段写了“我”的同学的一个案例,结合全文看,有何作用?
作者18年的奋斗,难道仅仅是“和你一起坐在一起喝咖啡”吗?请结合文章主旨,联系现实,说一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答谢
宋 志 军
老憨什么时候也忘不了县长到他家里来慰问的那一刻。
那是去年春节来临的前几天,当时正是老憨日子最难过的时候。那一年对于老憨来说,真算是多灾多难,儿子在外打工时出了事故,不仅把挣来的钱花了个一干二净,还落了一屁股外债,最后还把一条腿丢了,拄着个拐杖回到家里。老伴也害了一场大病,在医院里躺了三个月后,终于在春节快要来到时撒手西去,撇下他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县长要到他家慰问的时候,老憨正对着妻子的遗像和床上的儿子发愁,不知道这年关要怎么熬过去。要知道他的家里是一块钱也难以找到,该办的年货更是一点也没有着落呢。
谢天谢地就在这个时候县长来慰问他了,跟着来的还有乡里村里的干部,还有电视台的记者,好几辆小车满满地停在老憨门前的土路上,一大群人跟着县长进到老憨的家里,其实老憨并不认识县长,但他头一天晚上就接到村长的通知,所以一大早就在家里等着。
但老憨还是被当时的阵势吓了一跳,他没有想到随同县长来的有这么多人。老憨一时间认不出哪位才是县长,就傻傻地在那站着,心里又惶恐,嘴里说不出一句话来。好不容易想起了村长昨天教他的两句话,就忙不迭地说着:“谢谢县长!谢谢政府!”他低着头,听见县长用很洪亮的声音对他说:“老乡啊,你家的困难乡里村里都和我说了,党和政府很关心你啊。今天我代表党和政府来看望你,给你带来了过年的东西,还有500元钱,你还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和政府反应啊,我们不会忘记一家困难户的。”老憨听着县长的话,心里感到一阵温暖,眼眶里不觉就潮湿起来。
老憨不知道,县长慰问他的事当天就在县里新闻中播出了,县长的话一句不漏地传到全县,感动了很多人。当然老憨也上电视了,他那包含泪水的眼睛还成了特写镜头。
县长的慰问给老憨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动力,过了不久儿子打工的工地也赔了一笔钱,老憨和瘸腿的儿子用这笔钱盖了两个塑料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当年就有了好收入。老憨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心里有个愿望也一天天强烈起来,他相信自己的这一切都离不开县长当初的那次慰问,他要把自家的新鲜蔬菜送给县长品尝一下,表达一下感激之情。
眼看今年的春节又要到了,老憨的心愿也越来越迫切,这一天一大早,他和儿子就到大棚里摘了满满一大筐新鲜蔬菜。老憨带上这些蔬菜,开上三轮车就到县城去了。来到县政府,老憨看到县政府的大楼是那么壮观,心里就又有点发怵。他胆怯地来到大门口,吞吞吐吐地告诉门卫他要找县长,却被门卫拦下了。门卫怎么也不相信他是来感谢县长的,快到年底了,这一段上访的群众多,说不定老憨也是来上访的,只不过是骗他们说是来看县长。一旦放他进去,一定会给他们惹出大麻烦来,所以就坚决拒绝他进门,还警告他如果再不离开就通知乡里把他领回去。老憨兴冲冲地来看县长,却不料碰了一鼻子灰,心里特别堵得慌,可又无可奈何,只好怏怏地回到家里,好几天别不过劲来。
可老憨终归是不死心,他觉得县长这么爱老百姓,如果知道了门卫不让他进门的事,一定会狠狠地批评他们。他如今又多了一件心事,不仅要去看望县长,见了县长还要告上门卫一状,诉诉心里的委屈。有了这样的想法,过了几天他又到县政府去了。
这次意外地门卫没有再拦他,但是看他的眼神都有点怪怪的。老憨也没有多想,轻易地就到了县政府办公楼前。当他进楼里正想问问县长在哪里办公时,却看见县长正被一左一右两个人扶着往外走,县长的表情很沮丧,全然不似去年春节慰问他的时候那样。老憨虽然觉得有点奇怪,但也顾不上那么多,他见一次县长多么不容易呀,无论如何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于是老憨大着胆子迎上前去,拦着县长说:“县长,我是你去年春节慰问的老憨啊,俺一直记着你对我的好呢。今年家里的日子好过了,我把自家种蔬菜给你送一些来,我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对你说一声谢谢啊。”他说完这些话就把菜篮子往县长手里递。县长先是完全陌生地看着她,听他说完后,县长分别看了一下左右的两人,突然羞愧地低下头,在他们的扶持下快步向外走去。
老憨愣愣地站在那里,他当然不会知道县长此时因为涉嫌重大违纪违法。正被市纪委的同志带去“双规”,要交代自己的问题。老憨也不会知道,县长早已把他忘得一干二净,根本不晓得他是谁呢。
可怜的老憨站在那里,口里还在喃喃地自言自语:“我没有别的意思,我就是想来看看他,当面向他说声谢谢呢。”
(选自2014年5月26日《羊城晚报》)阅读小说全文,简要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
小说中的“老憨”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文中画线语句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
本文虽然不是正面来写领导慰问困难群众之事,但是也从侧面肯定了这事的积极意义。对此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慰问之积极意义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