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河流的秘密
苏 童
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个秘密。
河流在洪水季节中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可轻侮的。然后洪水季节过去了。河边的居民们发现深秋的河流水位很高,雨水的大量注入使河水显示出新鲜和清澈的外貌。秋天的河流与岸边的树木做反向运动,树木在秋风中枯黄了,落叶了,而河流显得容光焕发,朝气蓬勃。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流的大桥上俯瞰秋天的流水,你会注意到水流的速度,水流的热情足以让你感到震撼,那是野马的奔腾,是走出囚室的思想者在旷野中的一次长篇演讲,那是河流对这个世界的一年一度的倾诉。它告诉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你不可拦截,不可筑坝,你必须让它奔腾而下;河流告诉岸上的人群,你们之中,没有人的信仰比水更坚定,没有人比水更幸运。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纯朴的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
谁能有柔软之极雄壮之极的文笔为河流谱写四季歌?我不能,你恐怕也不能。我一直喜欢阅读所有关于河流的诗文篇章,所有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都是湿润的,有时候那样的心灵像一盏渔灯,它无法照亮岸边黑暗的天空,但是那团光与水为友,让人敬重。谁能有锋利如篙的文笔直指河流的内心深处?我没有,恐怕你也没有。我说过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言说,赞美河流如何能消解河流与我们日益加剧的敌意和隔阂?一个热爱河流的人常常说他羡慕一条鱼,鱼属于河流,因此它能够来到河水深处,探访河流的心灵。可是谁能想到如今的鱼与河流的亲情日益淡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说河流中鱼类在急剧减少。所有水与鱼的事件都归结为污染,可“污染”两个字怎么能说出河流深处发生的革命?谁知道是鱼类背叛了河流,还是河流把鱼类逐出了家门?
现在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时代居所的后窗。后窗面向河流——请容许我用河流这么庄重的词语来命名南方多见的一条瘦小的河,这样的河往往处于城市外围或者边缘。有一个被地方志规定的名字却不为人熟悉,人们对于它的描述因袭了粗犷的不拘小节的传统:河,河边,河对岸。这样的河流终日梦想着与长江、黄河的相见,却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抱恨终生,因此它看上去不仅瘦小而且忧郁。这样的河流经年累月地被治理,负担着过多的衔接城乡水运、水利疏导这样的指令性任务。河岸上堆积了人们快速生产发展的商店、工厂、码头、垃圾站。这一切使河流有一种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的表情,当然这绝不是一种美好的表情——让我难忘的就是这种奇特的河水的表情。从记事起,我从后窗看见的就是一条压抑的河流,一条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条患了思乡病的河流。一个孩子判断一条河是否快乐并不难,他听它的声音,看它的流水。但是我从未听见河水奔流的波涛声,河水大多时候是静默的。只有在装运货物的驳船停泊在岸边时,它才发出轻微的类似呓语的喃喃之声。即使是孩子,也能轻易地判断那不是快乐的声音,那不是一条河在欢迎一条船;恰好相反,在孩子的猜测中,河水在说,快点走开,快点走开!在孩子的目光中,河水的流动比他对学习的态度更加懒惰更加消极,它怀有敌意,它在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看一眼春天肮脏的河面你就知道了,河水对乱七八糟的漂浮物持有一种多么顽劣的坏孩子的态度:油污、蔬菜、塑料、死猫,你们愿意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不管!孩子发现每天清晨石埠前都有漂浮的垃圾,河水没有把旧的垃圾送到下游去,却把新的垃圾推向河边的居民。河水在说,是你们的东西,还给你们,我不管!在我的记忆中河流的秘密曾经是不合道德的秘密。我记得在夏季河水相对洁净的季节里,我曾经和所有河边居民一样在河里洗澡、游泳。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在水底下睁开眼睛的情境,我看见了河水的内部,看见的是一片模糊的天空一样的大水,与你仰望天空不同的是,水会冲击你的眼睛,让你的眼睛有一种刺痛的感觉。这是河流的立场之一,它偏爱鱼类的眼睛,却憎恨人的眼睛——人们喜欢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河流憎恨的也许恰好是这扇窗户。
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事实上河流的心灵永远比你所能描述的丰富得多,深沉得多,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是关于河流最大的秘密。 (有删节)作者说“河流是不可轻侮的”,根据文章第②段,说出河流不可轻侮的三条理由。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在作者眼中这条河流具有怎样的心灵特征?作者这样描述有什么用意?
简要阐释“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以探求河流的秘密为线索,采用人格化的写法,告诉我们其实河流也与人一样,有感情,有秘密,有追求,有信仰。 |
B.作者把“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比作“一盏渔灯”,意在说明具有这样心灵的人也许能够探索到河流的心灵。 |
C.作者通过对家乡一条小河的描述,说明自然必须得到尊重,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
D.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了“鱼”,主要为了通过鱼的遭遇揭示河流的秘密:鱼已经和河流产生了隔阂,这都是污染造成的。 |
E.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深刻丰富,能引发读者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让读者回味无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午餐
【法国】毛姆
“哎呀,从第一次见面到现在已经好多年了。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你请我吃了午餐。”我能不记得吗?
二十年前,我住在巴黎拉丁区的一套小公寓里。那里是无名艺术家、穷学生、流浪汉的栖身之地。我当时挣的钱刚够养活自己。她曾看过我的一本书,并给我来过信。我回信谢了她,但很快又收到她的一封信,她说要经过巴黎,想和我谈一谈;并问我愿不愿意在福伊约餐厅请她吃点午饭。福伊约餐厅是法国议员们用餐的地方,就我来说那儿是高不可攀的。但我想,一顿简单的午餐不会超过十五法郎,如果之后两个星期不喝咖啡,完全可以对付过去。
她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很健谈。她那一口为数众多、超过了实际需要的牙齿,又白又大又平整,给我印象颇深。
当菜单拿上来时,我心中一惊,价格远高过预料。但她的话使我放下心来。
“我午餐从来不吃什么东西。”她说。“嗨,别那么说!”我慷慨地答道。“我向来只吃一道菜,或许可以吃点鱼,不知有没有鲑鱼。”
还没到吃鲑鱼的季节,菜单上也无这道菜,但我还是问了侍者。“有的,刚进了一条很好的鲑鱼!”我点了这条鱼。侍者又问她是否再吃点什么?“不,我向来只吃一道菜。”她答道,“除非你们有鱼子酱。”
我的心微微一沉,我告诉侍者赶快拿鱼子酱来。之后,我为自己点了菜单上最便宜的羊排。“我认为吃肉是很欠考虑的,”她说,“我不知道你吃了这种油腻的东西后怎么工作。我不喜欢把胃撑得过饱。”接下来是饮料的问题。
“你想要点什么?”我问道,口气很客气,但不十分热情。她对我粲然一笑,露出雪白的牙齿。“我的医生只让我喝香摈。”
我想我有点面色苍白了。我要了半瓶香槟酒。
吃了鱼子酱,又吃了鲑鱼,她愉快地谈论着艺术、文学和音乐。这时侍者又拿着菜单走过来,我便说:“我是打算只吃一道菜。”
她轻轻递了一个手势,让侍者站在一边。
“不,不,我午餐决不多吃,我吃那点东西只是借此谈谈话。我恐怕吃不下任何东西了,除非他们有那种大芦笋。吃不到芦笋就离开巴黎我会很遗憾的。”
我的心一沉。我在商店见到过芦笋,我知道价格贵得吓人。
“这位女士想知道你们有没有那种大芦笋。”我问侍者。
“我一点都不饿,”我的客人叹道,“但如果你坚持的话,我不介意吃点芦笋。”
我陷入了恐慌,我很清楚我身上有多少钱。如果账单超过了这个数目,我打定主意把手伸到口袋里,然后戏剧性地大叫一声,说是钱包被偷了。当然,如果她的钱也不够付账就更难堪了。这样一来那惟一能做的事就是把我的表留下来……
芦笋上来了,水灵灵的,令人垂涎。我一面看着这可恶的女人贪婪地吞咽着芦笋,一面彬彬有礼地谈论着巴尔干半岛的戏剧状况。她终于吃完了。
“喝咖啡吗?”我问。
“好的,就来一份冰淇淋和咖啡吧。”她答道。
“你知道,我很信奉这样一个原则,”她边吃冰淇淋边说,“当你离开餐桌时,总有一种还能再吃一点的感觉才好。”
“你还饿吗?”我有气无力地问道。“噢,不,我不饿了。”
就在等着上咖啡的时候,那个侍者,提着一只大篮子向我们走来,篮子里装满了硕大的桃子。我的客人,边说着话,边心不在焉地拿起一个来。
“你看,你吃了那么多肉把肚子撑饱了。”(我那一块小得可怜的羊排!)
“你再也吃不下东西了。而我只是随便吃了一点,我还可以再品尝一只桃子。”
付完账后,我的钱已不够付像样的小费。她的目光在我留给侍者的三法郎上停了一小会儿,我知道她是觉得我很吝啬。
“学我的样子,”当我们握手道别时她说,“午餐顶多吃一道菜。”
“我会做得比那更好,”我回敬道,“我今天晚餐什么都不吃了。”
“幽默家!”她高兴地叫着,跳上一辆马车,“你是真正的幽默家!”
但我终于报了仇,我相信我不是一个爱报复的人,但当永恒的上帝插手管这件事时,我心满意足地看着这个结局也是可以原谅的。现在她的体重已达二百三十四磅。
(选自《毛姆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人物言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侍者的言行为情节的展开、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
B.心理刻画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我”在“她”用餐时的“一惊”“微微一沉”“心一沉”“面色苍白”“陷入恐慌”等心理描写,揭露了“我”的自私、吝啬。 |
C.小说写“她”吃名贵佳肴,喝香槟酒,并劝“我”不要吃羊排这种油腻的食物,是为了表现她很懂养生之道。 |
D.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运用调侃的对话方式,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塑造了人物形象,凸显了主题,并使作品获得了讽刺幽默的艺术效果。 |
E.小说中“她”多次提到“我只吃一道菜”,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她”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
(2)第三段中“她那一口为数众多、超过了实际需要的牙齿,又白又大又平整,给我印象颇深”,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3)小说刻画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我”,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她”。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徒,“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徒,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蒋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作者吴钩)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出生的人及时注册,死亡的人及时销户。 |
B.秦国禁止百姓自由流动和迁徙,人民不得已外出都要带着介绍信,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
C.实行户口登记制度以后,秦国获得了人口资源的优势,兵源充足,财力丰厚,最终赢得了诸侯争霸的胜利。 |
D.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户籍管理更加详细、规范和全面;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代,公民和私民都是国家的人,他们必须到当地的政府登记户籍,以便向国家尽赋税和徭役的义务。 |
B.汉代向公民征收的赋税有财产税和人头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向15岁以上和57岁以下的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每户征收的“户赋”。 |
C.在两周封建制下,国家的人口和土地被天子、诸侯和大夫层层分封,国家在客观上不具备实行全民户籍登记制度的可能性。 |
D.实行郡县制后,先秦及以前的贵族阶层消失,塔状社会瓦解,社会结构变得单一,呈现出扁平化特点。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抢先收缴了秦国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
B.从秦国与汉代的户口制度可以看出,国家所有赋税的征收与徭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发达而有效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
C.西周和汉代都是经典的封建制,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 |
D.编户齐民制度一方面让许多奴隶获得了人身的自由,另方面又让国民进入了另一种新的奴役状态。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
享受读书
(1)记得从前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人酷爱读书,他的富翁朋友就与他打赌,请他住进自己的庄园里,每日独守书房,不能离开房间,一日三餐给他从窗口送进去,时间为一年。如果能坚持下来,富翁许诺将庄园输给他。
(2)一年过去一半的时候,富翁朋友还不信世上还真能有如此书痴,他仍然胜券在握的样子。一年过去了。当那个酷爱读书的人从书房从容地走了出来时,富翁朋友彻底服输了。没办法,他只好履约。可那位读了一整年书的朋友说,谢谢你让我读了那么多好书。读了这些书后,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我还要你的庄园干什么呢?说完飘然而去。
(3)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年纪还很小,却受到了一种震动。读书居然有那么大的魔力,它除了能带给人睿智和思想外,我想,它肯定也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灵享受。
(4)事实果然如此。当我慢慢长成了一个爱读书的人,我从自己的感受中知道了,读书确实是一种高级的享受。没有哪一种快乐,能像读书带来的快乐那样悠长和持久。
(5)从少年时代开始,读书带给我的快乐,就是其他快乐所难能比拟的。记得小时候读《鲁宾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时,心里那种巨大的新奇和快乐简直难以形容。小伙伴们在窗外喊我去玩,可我全部心思都在那书本之中。平时最爱玩的游戏停止了,我废寝忘食地沉浸在书中,心就像在一片云朵上飞翔。原来世界是这么有意思,那种遥远、神奇、神秘,弥补了我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平静。我在书中认识了大海和高山,认识了像星期五这样特殊奇异的人,认识了无数个让人心驰神往的远方,知道了这个世界的广袤辽阔。那些没见过面的作家们,用他们的文字,引着我一点点抬起头来,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和无穷。我觉得那些写书的作家,简直就是人群中的神。他们用文字给我们讲出来的故事,丰富了我们精神境界,和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比起来,读书是多么快乐。
(6)随着年纪的增长,读书越发成为生活中的一种高级的享受。年轻的时候,有些风花雪月,就是读书,也要为自己制造一种情调。我那时经常和伙伴带着自己喜欢的书,坐船过江,到江北的太阳岛上。在草地上、树林里,我们选一块安静的所在,铺上一块颜色和谐的雨布,而后,在清新的空气里,在江水拍岸的涛声中,我们开始了幸福的一天。我们有人在读书,有人在写生,有人在吹口琴。风温柔地吹拂着,年轻的心像用水洗过那么清澈。几个面包,几根红肠、酸黄瓜是我们的午餐。常常是,太阳落山时,我们才骤然知道,一天已经过去了。
(7)有一年的夏秋之间,我和最要好的朋友袁晓冰,几乎是每天傍晚都拿一本书到松花江边。我们看着自己喜欢的书,看着看着,有时交流起对书的评价和认识。为精彩的书,为自己那些不知道怎样冒出来的,也很精彩的评论,我们体味到一种满足感。当光线不再能照耀我们阅读时,我们就看夕阳下金色的大江,看江北岸逐渐亮起来的灯火……一种朦胧的、美好的、说不清的情绪就在我们年轻的心中翻腾着。生活确实是深含着许多动人的东西,书本启发了我们对于人生的思索……
(8)读一本好书,就像乘上了一列远行的列车,眼望着新奇的风景,心情是那么舒畅。有时,又像是面对着一位陌生又亲切的朋友,听着他波起浪迭的故事,被那种娓娓叙说的气氛感动着,心情久久难能平静。
(9)有时听到别人说,他是多么苦读诗书,实在读不下去的时候,就冷水浇头之类。生活中确有这种读书人,但我以为,那必定是为了什么而读,是目的带来的刻苦。我所说的读书,不包括这种为功名或为其他神圣目的的苦读。我自己也没有这种经历。因为,我没有必要这般痛苦地看书,何苦自找罪受呢?对我来说,读书是惬意、舒服、自由的人生享受。身心放松地进入读书的状态,阅读,带来的是一种宁静和安详。
(10)读书是享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有时辛酸,有时激愤,有时痛苦,有时快乐,有时我们就那么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书中的人物,觉得她或他就是自己一个遥远的亲人,情不自禁地牵挂起这个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人物。就这样,亦真亦幻、似远似近,阅读为生活又增添了别样的内容。我们不知不觉间,走进了自己情感的密林深处。
(11)北方的冬季是漫长的,当大雪纷纷扬扬,凛冽的冬天来临时,泡上一杯红茶,在袅袅弥漫的茶香中,翻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这样的夜晚,读《金蔷薇》,读茨维塔耶娃的诗,读杜拉斯美丽聪明的语言,读一本动人的人物传记,雪花飘飞的冬夜,就会添上了一种迷离和说不清的情绪。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读书已是生活中一件类似于奢侈的事情。
(12)读书让你发现远方。
(13)读书能让人的襟怀和气量增长。
(14)读书给人以真实的快乐。
(15)读书使我们在自己的人生外,又好像度过了另外的人生。
(16)对书籍的品味和领会充实了我们平凡的生活,眼界在开阔,精神在成长,对生活的认识和领悟在加深。你和那位也许永远不能谋面的作者,有了一种精神牵连。他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你的朋友、你的精神上的亲人。
(17)时光悄然流逝。我的女儿,她也长成了一个爱读书的人。作为现今教育体制下的一个中学生,尽管课业繁重,仍没有妨碍她阅读的乐趣。有时,看她废寝忘食地看着一本课外书,我欲劝又止。因为,我从自己走过的路深知,这些美好的书也许比课堂教学给她的还要多。看到孩子有时读着读着热泪盈眶的样子,我相信她正在长成一个善良、心灵丰富的人。我高兴这种对于阅读的兴趣从我这里向女儿传递下去,我也愿意看到这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并不是为了什么目的而爱上阅读的人。
(18)我是热爱生命的人。在我有限的生命中,我真庆幸,我不算太晚地发现了读书的快乐。让我们享受读书吧。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先讲了一个故事,引出读书话题的同时,也展现了读书的巨大魔力。 |
B.作者在叙述少年时代到长大成人后读书给自己带来巨大乐趣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学校教育功利地读书的隐忧。 |
C.文章中穿插的排比、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抒写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巨大的精神享受。 |
D.文章在第⑽段和第⒃段两次提到友情或亲情,这说明,通过读书,作者对人世间的友情和亲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
E.文中把读书说成是“生活中一件类似于奢侈的事情”,可见在作者眼中,当前社会环境下喜好读书的人已不多见了。根据文章内容,说明文章第⑹段中加线词语“风花雪月”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我们不知不觉间,走进了自己情感的密林深处。
②读书使我们在自己的人生外,又好像度过了另外的人生。从全文看,对于读书所带来的美好享受,作者少年时代的感受和长大成人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文章第⑹段写和朋友一起读书,而第⑺段也是写和朋友一起读书。由此有人认为这两段内容重复,第⑺段可以删除。你是否同意以上观点?为什么?
阅读全文,结合现今教育体制下学生“无暇读书”的状况,谈谈你的看法。(80字以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电子时代我们怎样阅读
许知远
你们还会读书吗?这是上一代对我们的忧虑。比起印刷媒体,我们读的更多的是电视与计算机的显示屏。我们阅读的更多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
我们中的大多数对于所谓泛着油墨香的书籍不感兴趣,甚至觉得那有点脏。梭罗希望我们把清晨的时光献给《伊利亚特》,献给《圣经》。可是每天早晨,我们在努力睁开双眼之后,是打开电脑,去“新浪网”上看一看今天的新闻。
阅读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优劣。印刷品的文字出现速率,铅字对于我们的眼睛与大脑的刺激程度,都证明了它是一种适合思考的,它给予大脑以足够的从容去解构它。电子媒体似乎颠覆了这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它在抑制我们的思考机制吗?
一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们这些被电视哺育大的人忧虑。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克卢格曼早在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我们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电视使我们肤浅,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电视节目必须抛弃深度。一位评论家傲慢的结论无疑正戳中了我们的痛处:“电视正在向我们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有文化修养的精神气质发起挑战,并代之以自身触觉的和集体的口语状态。它威胁到了我们通过读写获得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主权。”
如今,电视正对这种传统阅读方式进行一场几乎是颠覆性的嘲讽,并且大获成功。电视是口语化的,是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也是更琐碎的。我们靠着“肥皂剧”这样的东西成长,这是一个快乐却令人忧虑的成长过程。而接着呢,计算机又在培养我们新的阅读习惯。由计算机和互联网组成世界上空前强大的图书馆,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各种五花八门的资料。它们参差不齐,同时你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鉴别它。比我们更小的孩子将依靠这些庞杂的资料成长。据说,计算机是对电视的一次逆反,计算机是互动的,它不象电视一样单向的流通信息,它可以对使用者提出的要求有所反应。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上的阅读是传统意义上阅读的一次真正革命,它融入了参与性。
但这一切变化的前提依旧是,我们正从占支配地位的识字文化返回到口语文化。而传播学巨擘马歇尔•麦克卢汉则更加推断,在未来的电子社会中,对于由口语控制的信息体系来说,无知将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因为无知者更具有可塑性,他们没有过去的规范来限制,所以他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更容易的学习新技术。
我们习惯上的阅读可能即将被唾弃。尽管,我们可能依旧在昏黄的灯光下,懒懒地躺在床上,拿着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去享受印刷文字的快乐。但是,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这幅动人的图景可能即将象那些已经消失的古董一样让我们留恋。
(选自《读者》2010年第5期,有删改。)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阅读正在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电视正在向我们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有文化修养的精神气质发起挑战,并代之以自身触觉的和集体的口语状态。它威胁到了我们通过读写获得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主权。 |
B.电视正对传统阅读方式进行一场几乎是颠覆性的嘲讽,并且大获成功。 |
C.计算机又在培养我们新的阅读习惯。计算机是互动的,它可以对使用者提出的要求有所反应。互联网上的阅读是传统意义上阅读的一次真正革命,它融入了参与性。 |
D.我们可能依旧在昏黄的灯光下,懒懒地躺在床上,拿着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去享受印刷文字的快乐。但是,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这幅动人的图景可能即将象那些已经消失的古董一样让我们留恋。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是在和我们的右脑而不是负责理智的左脑进行交流。 |
B.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我们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因为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 |
C.口语化的电视节目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必须抛弃深度,与传统阅读相比,它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因而也更琐碎,并因此使我们更加肤浅,其典型的例子就是“肥皂剧”。 |
D.由计算机和互联网组成世界上空前强大的图书馆,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各种五花八门的资料。同时,计算机是互动的,它可以让使用者有所反应。是传统意义上阅读的一次真正革命,它融入了参与性。 |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梭罗所处的时代,人们清晨习惯诵读《伊利亚特》和《圣经》,而现在,每天早晨,我们在努力睁开双眼之后,却是打开电脑,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 |
B.传统的铅字阅读将被更多的人抛弃,与此同时,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电子媒体也将抛弃深度,变得更加肤浅,更加琐碎。 |
C.比我们更小的孩子将依靠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找到的各种五花八门且参差不齐的资料成长。 |
D.在未来的社会中,因为无知者具有可塑性,所以他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更容易地学习新技术,也将因此受到社会的欢迎。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野草
丽 尼
(1)在间壁的牛房中的母牛真安静,惯常在后山吼着的松风,也停止了它的呼吸,狗也没有叫吠。整个的村庄,甚至整个的平原,该是全都睡熟了吧?
(2)女孩子感觉得这夜晚是过于寂寞的;而生活,也同样安静而且寂寞。她还刚刚十六岁,母亲在一年前已经死去了。只有父亲,而他,却每个晚上把她留在这祖遗的房屋里,自己则到镇上去,一直到午夜以后才醉醺醺地歪歪倒倒跑回来。
(3)荒唐的父亲啊!——女孩子叹息着,感觉寂寞和恐怖。她抖了一抖,拿起火油灯来,走到了间壁牛房里去,好像在这阴惨而寂寞的屋子里,惟有那匹母牛才是一个可靠的伴侣似的。母牛已经衰老了呢。它安静地躺在那里,虽然明知道有人来到它的身旁,但是,却没有动一动的意思。它的头伏在地面,眼睛好像已经阖上,而骨瘦的身体,在那安静的躺卧姿态里,似乎更为显得支离了。年轻的女主人把灯照到它的眼前,端详了一下它的呆滞的眼睛,于是,抚抚它那带着白花的头额,忍不住地有着想要哭泣的抽搐了。
(4)“母亲……”她模糊地嗫嚅着,一滴眼泪不自主地流下了她的面颊。她记起来,那母牛是母亲坚持着要买来的。她自己,那时还不过十岁。她也爱这只母牛,它是驯良,在那时,它还年轻,有些害羞,怕人摸它的脸面和鼻子,同时,却又非常淘气,爱故意扬起头去,让幼小的女主人的手不能顺利地摸到它的犄角。她把它叫作“傻子”叫作“蠢货”,而它,则把尾巴一撅,趁着她还不曾把缰绳系到那脱了皮的柏树上面,就如飞地跑开了。
(5)然而,记忆却不能永远这么明朗。一层黑的阴影罩上来了。从那时以后,她就被送到城里去,在一处有如修道院的学校里被禁锢起来了。老处女们的眼睛是严厉的,言语是急促而愠怒的。人们不再教她唱着山歌,却教她唱着敬神的歌曲。到这时候,是临到别人来叫她“傻子”,叫她“蠢货”了。
(6)“傻子,敏子,你十二岁了,你可晓得?年纪不小!”可是,到明年,别人又来提醒她道:“蠢货,敏子,你十三岁了,还不会作祷告?上帝要罚你的!”
(7)她轻轻地咽了一口气,从牛房里,照样端着火油灯,再回到堂屋里来。她有一些幻想,她想着在那遥远的天上,生活应当是快乐的;她想到她的母亲,那个慈祥的妇人,只在三十五岁的时候,就死掉了的。
(8)在村头,忽然传来几声断续的狗吠。她抬起头来,静听着,也许是父亲回来了吧?然而,狗吠声立刻又停止下来,整个村子,一时又重归静寂。
(9)“是赶夜路的人从村头经过呢,”她又低下头来,继续着她的思想。她有一些秘密,但是,她不知道向什么人去告诉。在乡村里,她感觉着她该疏远每一个年长的人,而对于少年人们,她更感觉着一种不自主的羞怯。她孤独着,她不会对人说话,而别人,也同样地用着歧视的眼睛看她,要不然,就是给她嘲笑:“啊,敏姑,乡下住不惯啊!”或者,“敏姑,到底是城里人啦!城里人比乡下人好啊,多斯文!”她感觉得羞惭,感觉得嫌憎和恨恶,然而有时也感觉得一些自满,可是,有什么可以自满的呢?
(10)她有着许多的秘密,她感觉得无论怎样也要向一个人倾吐出来。她从那积满灰尘的笔盂里拿出一根细的铅笔来,在一本抄本上轻轻地写下了两个字:
(11)“妈妈——”
(12)而在灯焰里面,妈妈的慈爱的脸面就好像出现了来;仍然是那样含着微笑,眼睛和嘴唇仍然是显示着坚决和良善,头发上面仍然是包着那块印着蓝色条纹的头巾。女孩子的手指颤栗了,她深深地认识那个脸面,她想要捉住它,然而,她知道那不可能,于是,低下头来,在纸上迅速地写了下去。
(13)“妈妈,我看见您在我的眼前!我在这里是这样寂寞。这是怎样寂寞的地方啊。母牛阿黄也老了呢,没有精神,青草和黄草都不高兴吃……”
(14)她望望灯焰,母亲的脸面变得多么模糊啊,好像是有一些泪花挂在她那含笑的眼睫上面,使那慈爱的脸面变成看不清楚的影子了。她急忙又低下头来,疾疾地写着,好像怕那模糊的影子转眼之间就会消逝。
(15)“……妈,我怎么办呢?您怎样来安排我呢?父亲对我什么事也不管,他忘记我了,好像他已经不记得他还有一个女儿。妈妈,别人瞧不起他,瞧不起我们呢。在乡下,没有合适的人家做亲,人家不要不会作田的女孩子,人们把我们当作了另外的人。妈妈,我怎么办呢?没有人理我——我……我……我是一根野草啊……”
(16)油灯快近熄灭了,只剩有一星如豆的火光,而母亲的影子,也忽地消灭了下去。女孩子把头俯在案上,手里握着笔。“母亲,您在哪里呢?”她喃喃着,“我要到您那里去。……”
(17)在间壁的牛房里,母牛轻轻地叹息着。在村子的一端,狂吠声传来了,凄厉而且恐怖;然而,父亲还是没有回来呢。
(有删改)
注:丽尼,原名郭安仁,1909年生于湖北孝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有影响的散文家。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村庄没有风吼犬吠,结尾处描写狗吠的凄厉恐怖,表现了村庄乃至社会的死寂,用以衬托女孩的孤独寂寞。 |
B.文章具有诗化的结构之美和哀婉沉郁的感伤之情,语言风格独特,清新秀雅,真挚细微。 |
C.作者把笔触伸入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描写了女孩贫穷艰难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深深同情。 |
D.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一系列对比,突显了独处家中的女孩孤苦伶仃、备受侮辱和损害的事实,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
E.通览全文,女孩的遭遇令人心酸,其孤独的原因是父亲的冷漠、不负责任,村人的讥讽和学校的禁锢。请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简要分析第(4)、(5)段中“傻子”“蠢货”的妙处。
(2)理解第(15)段中“我是一根野草啊”一句的含意,并分析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文章描写老牛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丽尼的散文被称为“内心探索”散文,请根据本文,探究“内心探索”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