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材料,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据西汉《史记》记载,当时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的南方“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到宋朝时北方大量的人口南移,先进农具和灌溉工具的发明(唐时的秧马,宋时的新式水车)提高了生产力,使这一带“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苏湖熟,天下足”。西汉时,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主要自然原因是
①交通落后 ②水系稠密 ③地势低洼 ④土质黏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南稻北麦” 是我国农业地域的基本格局,它体现了
①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②人类不断改造并战胜地理环境的结果
③现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结果
④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亘古不变
⑤气候差异是产生农业地域基本格局的主要因素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③⑤ |
三大经济地带产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最大 |
B.东部第三产业比重最小 |
C.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比重越小 |
D.产业结构能反映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劣 |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倡导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支援西部地区,从全局上看主要是为了:
A.利用西部地区的大量富余的劳动力 |
B.提供西部地区所需要的大量建设资金 |
C.向西部地区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
D.保持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
为了加强三大经济地带联合与互补发展,由东部地带向中、西部转移的工业类型是
A.劳动密集型 | B.资金密集型 | C.技术密集型 | D.严重污染型 |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
A.生态环境好,草场广布 |
B.国境线长,邻国较多,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
C.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方便 |
D.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劳动力资源丰富 |
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是
A.经济发展水平 | B.经济发展速度 | C.经济发展潜力 | D.经济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