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第一句话包含哪两方面的意思?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①,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②。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①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曾奉舜命治理洪水,后成为夏朝开国君主。②与(yǔ):帮助,赞许。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和“禹闻善言,则拜”也是“与人为善”的一种。 |
B.孟子认为“与人为善”的基础是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
C.孟子认为君子最高的境界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
D.孟子这里所说的“与人为善”和我们现在的“与人为善”是一样的。 |
2.请你概括孟子这段话的观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②,虽万镒③,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梁惠王下》)
[注释] ①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②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举木工为例,劝诫齐宣王不应该因自己的喜好而去确认木工的称职。 |
B.“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说的是一个人在小时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后想好好地去运用它。 |
C.“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就是学了就要为我有所用的意思。 |
D.孟子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强调统治者要发挥人才的特长,不能因统治者的武断而浪费人才。 |
2.文中用玉人治玉道理说明了一种什么思想?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释] ①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在文献上有说文王有七十里的园林,百姓还觉得小了。 |
B.“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这正体现了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内容。 |
C.“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孟子指出齐宣王所占有园林是不能与民共用的,所以民认为太大了原因。 |
D.“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形象的写出齐宣王所占的园林象陷阱一样百姓不敢靠近,暗示了齐宣王的治国策略是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
2.本段孟子告诉的是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②。”(《孟子•离娄下》)
【注】①被发缨冠,披散头发,帽带来不及系好地戴上冠帽。朱熹《孟子集注》:“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②赵岐《孟子注》:“乡邻,同乡也。同室相救,是其理也,喻禹、稷。走赴乡邻,非其事,颜子所以阖户而高枕也。”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禹、稷处于平治之世,身膺治理洪水、教导耕稼的重责,抱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态度,刻不容缓地去拯救天下百姓。 |
B.颜回处于乱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箪食瓢饮,安贫乐道而自得旷达。 |
C.禹、稷与颜回的人生经历、行为特质无疑是两种不相同的形态,但却得到孔子至高的赞美。 |
D.孟子认为禹、稷与颜回执守着各自的原则,在这一点上他们都合乎事理的,即使将他们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
(2)孟子认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本章所举的禹、稷与颜回的生活环境、地位背景差别很大,但孔孟对他们都一致推崇,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
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6分)
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也曾列举水的仁、义、勇、智等美德,此章“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等意义,正是孟子体会孔子观水所说出来的道理。 |
B.孟子认为研习任何学问,要是具备了“有本有源”、“不舍昼夜”、“盈科而进”等条件后,自然日益穷高极远,广博精微,具备高瞻远瞩的气象,洞察细微的能力。这就是“放乎四海”的意义。 |
C.孟子曾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里的“不盈科不行”与此章中的“盈科而后进”,都水之本源为喻,以说明学习必须有根本。 |
D.此章的最后孟子把有本有源的活水同七八月间的大雨相对比,说明了名声超过了实际才德,人格高尚的人认为这是可耻的。并借此启示徐子,不要只注重名声而不务实际,要加强实际才德的修养;名声和实际才德相符,才是光彩的。 |
(2)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