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
B.假舟楫,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輮使之然也
C.知明行无过矣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陈汤字子公,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汤下狱论。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西域。
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夷狄畏服大种,其天性也。西域本属匐奴,今郢支单于威名远闻,侵陵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且其人剽悍,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
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陈。郅支百余骑驰赴营,营皆张弩持满指之,骑引却。颇遣吏士射城门骑步兵,骑步兵皆入。延寿、汤令军闻鼓音皆城下,四周围城,各有所守,穿堑,塞门户,卤楯为前,戟弩为后,昂射城中楼上人,楼上人下走。土城外有木城,从木城中射,颇杀伤外人。外人发薪烧木城。夜,数百骑欲出外,迎射杀之。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
于是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宜县头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初,中书令石显尝欲以姊妻延寿,延寿不取。及丞相、御史亦恶其矫制,皆不汤。汤素贪,所虏获财物入塞多不法。司隶校尉移书道上,系吏士按验之。汤上疏言:“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上立出吏士,令县道具酒食以过军。既至,论功,拜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射声校尉。
(节选自《汉书·陈汤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发:征发
B.延寿、汤令军闻鼓音皆城下薄:逼近
C.吏士喜,大呼之乘:登上
D.及丞相、御史亦恶其矫制,皆不汤与:给予

对文中画破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己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
B.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己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
C.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
D.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己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汤少时好学,善写文章,但因为家里贫穷,总是向人借贷,不被州人称赏。父亲去世了,陈汤为等待升迁,不去奔丧,因此获罪入狱。
B.陈汤认为夷狄之人天性怯弱,没有坚固的城池和强劲的弓弩守卫,如果郅支单于集结兵力,直捣城下,那么西域诸国就都危险了。
C.陈汤独自假传圣旨调兵遣将准备出兵,并迫使甘延寿参与行动。汉军从四面包围城池,天亮时放火攻城,最终郅支单于受伤而亡。
D.陈汤多次非法占有虏获的财物,于是司隶校尉要求官吏沿途查验。陈汤知晓后,上书力争,得到了皇上的支持,之后还因功获得封赏。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
(2)宜县头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尚恨有者阙:缺陷
B.不能通知二父志通知:明白
C.必以其言为信:信服
D.战百万日之师滋:增多

请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B.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C.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D.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深为许远、雷万春事迹没能为李翰详述而感到遗憾,因而写了这篇叙文。
B.许远与张巡一样,不但对朝廷一片赤胆忠心,而且都有同样卓越的才能,他们为保全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C.在当时那样恶劣的斗争环境中,那些弃城图存的人,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
D.许远与张巡分城而守,有人就以以城从许远防守处被攻破的理由来责备许远,这简直是儿童之见。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韩偓,字致光,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佐河中幕府。召拜左拾遗,疾解。宰相崔胤判度支,表以自副。王溥荐为翰林学士。偓尝与胤定策诛刘季述,昭宗反正,为功臣。帝疾宦人骄横,欲尽去之。偓曰:“陛下诛季述时,余皆赦不问,今又诛之,谁不惧死?宦人忠厚可任者,假以恩幸,使自翦其党,蔑有不济。今食度支者乃八千人,虽诛六七巨魁,未见有益,适固其逆心耳。”帝前膝曰:“此一事终始属卿。”
中书舍人令狐涣任机巧,帝尝欲以当国,俄又悔曰:“涣作宰相或误国,朕当先用卿。”辞曰:“涣再世宰相,练故事,陛下业已许之。若许涣可改,许臣独不可移乎?”帝曰:“我未尝面命,亦何惮?”偓因荐御史大夫赵崇劲正雅重,可以准绳中外。帝知偓,崇门生也,叹其能让。
宰相韦贻范母丧,诏还位,偓当草制,上言:“贻范处丧未数月,使视事,伤孝子心。今中书事,一相可办。陛下诚惜贻范才,俟变而召可也。”学士使马从皓逼偓求草,偓曰:“腕可断,麻不可草!”从皓曰:“君求死邪?”偓曰:“吾职内署,可默默乎?”姚洎闻曰:“使我当直,亦继以死。”自是宦党怒偓甚。
帝反正,励精政事,偓处可机密,率与帝意合,欲相者三四,让不敢当。初,偓侍宴,与京兆郑元规、威远使陈班并席,辞曰:“学士不与外班接。”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出。全忠见帝,斥偓罪,帝数顾胤,胤不为解。全忠至中书,欲召偓杀之。郑元规曰:“偓位侍郎、学士承旨,公无遽。”全忠乃止,贬濮州司马。帝执其手流涕曰:“我左右无人矣。”天祐二年,复召为学士,还故官。偓不敢入朝,其族南依王审知而卒。
(选自《新唐书·韩偓传》)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A.召拜左拾遗,疾解以:因为
B.贻范处丧未数月,使视事遽:突然
C.俟变而召可也:麻布制成的丧服
D.其族南依王审知而卒挈:提着,提起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出
B.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出
C.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出
D.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出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偓受到宰相崔胤的举荐,也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崔胤上表请求让韩偓做自己的副手;皇上因韩偓表达对宦官的处理意见而把处理宦官的事交托给他。
B.韩偓做事讲原则,懂得谦让。皇上曾想让令狐涣掌管国事,不久又想任用韩偓,韩偓不同意;韩偓推荐赵崇,皇上知道他因是赵崇的门生而谦让。
C.韩偓恪尽职守,受到同行效仿。宰相韦贻范服丧期未满,皇上下诏让他复职,韩偓坚决不草诏,姚洎听说后说:“假使轮到我值班,也要以死相继。”
D.韩偓受到皇上的重用,也受到权臣的排挤。韩偓参与机要,与皇帝心意相合,皇上三四次想要让他任宰相,而全忠却因私怨想要杀了韩偓。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宦人忠厚可任者,假以恩幸,使自翦其党,蔑有不济。
②涣再世宰相,练故事,陛下业已许之。若许涣可改,许臣独不可移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故子路雉而复释之。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此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齐湣王亡居于卫,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湣王焉太息曰:“贤固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恶其三人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
(选自《吕氏春秋·审己》)
【注解】①柳下季:春秋时鲁国大夫展禽,字季,因食邑柳下,故称柳下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子路雉而复释之揜:罩住,捉住
B.我当已:离开
C.湣王焉太息曰慨:感慨
D.以此难也罹:遭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请之关尹子冉有、季路见孔子曰
B.贤也几捕系死
C.不知其故是以就极刑无愠色
D.国人之欲逐豫则思无怒而滥刑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先王、名士、达师超过普通人,是因为他们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像水的发源、流向,庄稼生长、收藏这样的事,也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B.鲁君向柳下季求助,柳下季告诉鲁君,如果救助了鲁国,他自己的国家就会受到齐国攻击,所以自己很难办到,于是鲁君就把真的岑鼎送去了齐国。
C.越王授受到自己儿子攻击后,后悔自己没有听从弟弟豫的意见把四个儿子都杀掉,从而避开危难,实际上是他并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何处。
D.本文举例丰富,运用巧妙,有简例和详例,有正例和反例,并将例子与议论结合,阐明了“知故”“审己”的核心思想。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
(2)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雪屋记(明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息乎?熟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讴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其庐焉造: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也尚:推崇
C.今又之以雪济:加上
D.以屋名雪,讴不欤韪:正确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

A.而因之 B.则为所
C.以乎之 D.且于所

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俭朴实用的特点相吻合。
B.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
C.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着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
D.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