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现在“3G通信”快要成为人们口头禅了。所谓3G——其实它的全称为3rdGeneration,中文含义就是第三代数字通信。第三代数字通信与前两代相比,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为了实现3G提供的这些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3G通信的名称繁多,国际电联规定为“IMT-2000”标准。该标准规定,移动终端以车速移动时,其传输数据速率为144kbps,室内为2Mbps。但这些要求并不意味着用户可用速率就一定能达到2Mbps,因为室内速率还将取决于建筑物内详细的频率规范以及物管组织与通信运营商协作的紧密程度。
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3G通信的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分别是W-CDMA、CDMA2000和TD-SCDMA。其中W-CDMA标准主要起源于欧洲和日本的早期第三代无线研究活动,该系统在现有的GSM网络上进行使用,这一点对于通信系统提供商而言是颇具吸引力的,因为它们可以较容易地实现由2G向3G的过渡。CDMA2000系统主要是由美国高通公司提出的,它的建设成本相对比较低廉。TD-SCDMA标准则是由中国率先提出的。完成TD-SCDMA标准,是中国移动通信界的一次创举,也是中国对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作出的贡献。通过与欧洲、美国各自提出的3G标准的激烈竞争,中国提出的TD-SCDMA现已正式成为全球3G标准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已经进入世界领先之列。
3G手机和此前的手机相比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即使是对通信业最外行的人也可从外形上轻易地判断出一台手机是否是“第三代”:第三代手机都有一个超大的彩色显示屏,往往还是触摸式的。
3G手机除了能完成高质量的日常通信外,还能进行多媒体通信。用户可以在3G手机的触摸显示屏上直接写字、绘图,并将其传送给另一台手机,而所需时间可能不到一秒。当然,也可以将这些信息传送给一台电脑,或从电脑中下载某些信息;用户可以用3G手机直接上网,查看电子邮件或浏览网页;不少3G手机自带摄像头,这使用户可以利用手机举行电脑会议,甚至使数码相机成为多余的设备。
3G通信是移动通信市场在经历了第一代模拟技术的移动通信业务的引入,在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市场的蓬勃发展中被引入的。在当今Internet数据业务不断升温,固定接入速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3G移动通信系统也越来越受到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和普通用户的关注。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3G手机”优点的一项是 (  )

A.日常通信质量高,而且能进行多媒体通信。
B.可以从电脑网络中下载某些所需信息,速度快。
C.能在触摸显示屏上直接写字.绘图,使用方便。
D.可以直接上网,查看电子邮件或浏览网页。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W-CDMA标准对通信系统提供商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它由2G向3G的过渡就比较容易。
B.我国率先提出的TD-SCDMA标准在与欧洲、美国各自提出的3G标准的激烈竞争中必将占有一席之地。
C.由于3G都自带摄像头,这让人们可以利用手机举行电脑会议,甚至使数码相机淡出市场。
D.由美国高通公司提出的CDMA2000系统具有建设成本相对比较低廉的优势。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起源于欧洲和日本的早期第三代无线研究活动的W-CDMA标准能在现有的GSM网络上使用,这使它在市场竞争中可能占据一定的优势。
B.完成TD-SCDMA标准是我国移动通信界的一次创举,它使我国跻身于移动通信领域世界领先之列,将对我国通信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C.因为室内速率将受建筑物内详细的频率规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用户可用速率并不能达到相关组织规定的2Mbps这一标准。
D.随着当今lnternet数据业务的升温以及固定接入速率的提升,3G移动通信系统将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可能给运营商们带来丰厚的利润。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②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③而所谓文化传统,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④“传统”和“文化传统”等概念,属于事实判断的范畴,本无所谓褒贬。⑤但当这些概念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的时候,在价值指向上,它就与“优秀”、“进步”密不可分,因为只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成为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前进的内在动力。⑥因此,我们所讲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那些主要的思想观念。⑦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反映的那些文化传统,也必然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的文化基本精神,本身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并且随着文化的发展演变而发展变化,不断扩大和加深自己的思想内涵。因此,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而不是莫测高深的玄思妙想。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我们认为,a“天人合一”、b“以人为本”、c“刚健有为”、d“贵和尚中”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摘自张岱年《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1.从画横线的词语中,摘取最能反映“传统”这一词性质的四个词语
答:①
2.第一段文字共由七个句子组成,请用“/”标明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
①②③④⑤⑥⑦
3.第⑤句中“这些”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4.找出下面的说法与a“天人合一”b“以人为本”c“刚健有为”d“贵和尚中”相对应的关系 [ ]

A.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被称为“东方文明的精髓”。
B.强调人与人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C.刻苦学习,不甘人后;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为公众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生命,也决不苟且偷生,为崇高的理想竭心尽力奋斗,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
D.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展开。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E.以“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为原则,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在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标志。
a与()对应 b与()对应
c与()对应 d与()对应
5.简答: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胡杨仰止
                    王本道
①西域之旅,每天要有大量的时光消磨在旅途之上。自从第一眼看到了胡杨,接连几天,我在旅途之上便总是隔着车窗,悉心凝望胡杨的身影。于是,我看到了晨光曦微之中,她的突兀与古劲;烈日炎炎之下,她的昂奋与蓬勃;夕阳西下时,她的葱茏与俊秀。让我稍稍有些失落的是,资料中曾介绍说,“成年的胡杨树高十多米,树干粗大,足可数人合抱”。而我所见到的胡杨,大多数不过五六米高,那树干也谈不上挺拔,有的甚至弯曲而多枝权,类似较高的灌木。为了能认识胡杨的真谛,利用一次旅途的小憩,我走进了附近的一片胡杨林。
②百里空旷的大戈壁上,在一片浑黄起伏的沙丘之中,突兀出现的一片胡杨林,显得伟大而孤独,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在林中,我细细地观察着每一棵胡杨,她们中高的五六米,矮的只有二三米,相互簇拥地生长着,棵棵都长得铁干虬枝,粗壮有力,就连每一个细小的枝杈都显得刚劲而凛然。那枝干的树皮纵裂,呈灰白或灰褐色,树冠阔圆如伞,叶子呈灰绿色,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显示着荒原上独有的明艳与旺盛。走进胡杨林深处,我立刻陡生一种肃穆,一棵棵胡杨那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形态,仿佛有了灵性。她们有的像龙蛇盘踞,有的像鹰鹤独立,有的像豹熊的背影,有的像骏马惊立,有的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恐龙、一只巨蜥、一条鳄鱼……啊!胡杨,这茫茫大漠造就的生命,浩浩沙风雕镂的塑像,给我提供了宽泛无际的想象空间。
③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胡杨林中,有些成员显然已经衰老了,树皮的褶皱高高地翘起,时光的足迹在她们身上显而易见;有的树干中心已成空洞,但伸展向四方的树枝依然绿意蓬勃;有的已经死去倒下了,但仍然保持着刚劲的躯体;还有的已被埋进了沙丘,但坚韧的枝枝杈杈仍然倔强地在地面上伸展着,顽强地固守着周围的一片沙土。我忽然想起贾平凹先生评价胡杨说过的一席话:“在那样的风沙干渴中,可以整整地活一千年;死了,又可以挺挺地站立一千年;最后倒下了,又还可以不腐烂不散架,把自己的形态保持一千年!”她的生命经历岁月这么悠久,足见她的根系扎得多么深,躯体和筋骨有多么坚硬。即使生命止息了,倒下了,她生命更多的部分仍然延伸在大地的深层!
④中巴车继续向前疾驶着,一片又一片胡杨林在车窗外掠过。她们像大漠卫士,沉寂而虔诚地守护着这片广袤的土地。随之扑入视野的是一片片“村庄”。是,那不是村庄,是玛扎[1]、拱北、敖包[2],是“十三连”。它们共同静静地躺在天山山麓博大的怀抱里,谛听着这片土地上长风的呼号,马达的轰鸣,欢庆的锣鼓。这些“村庄”中的每一个成员本该安然地歇息了,但是他们的脉动并没有停滞,像那一株株坚韧的胡杨,活着的时候不避艰险,不怕孤寂,不择壤土,即使倒卞了,她的生命还在大地原深层中延续着……
注: [1]在新疆,维吾尔族称坟墓叫“玛扎”,哈萨克人似乎也叫“玛扎”,回族人叫“拱北”,蒙古人叫“敖包”,只是坟墓的形态各有不同。
[2]“十三连”的内涵:按照一个团的建制,本来只有十二个连队,兵团死去的人,便被称为“调到十三连去了”。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说那一片胡杨林“显得伟大而孤独,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为什么? (4分)
答:
2、联系全文,理解“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的内涵。(4分)
答:
3、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胡杨的感情,并分析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五个“有的……”句子,从外形、神态、动作等方面写出了胡杨活生生的“灵性”,给我们生动形象的想像空间。
B.作者引用贾平凹先生评价胡杨的那段话,旨在证明胡杨的生命力旺盛,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C.此文运用了比拟、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句式灵活多变,语言与胡杨一样富有刚性。
D.这篇文章与巴金的《灯》一样,都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E、文中写到了一天中不同时间的胡杨的情态和胡杨林中不同年龄段的胡杨,写到了胡杨的外形内神,为结尾一自然段的叙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挽住春天
一切画家在这件作品中看到谨严的构图,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种特点。他们觉得这副微笑永永保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因为脸上的一切线条中,似乎都有这微笑的余音和回响。莱沃那·特·文西是发见真切的肉感与皮肤的颤动的第一人。在他之前,画家只注意脸部的轮廓,这可以由特·文西与鲍梯却梨或奇朗大育等的比较研究而断定。特·文西的轮廓是浮动的,沐浴在雾氛似的空气中,他只有体积;鲍梯却梨的轮廓则是以果敢有力的笔致标明的,体积只是略加勾勒罢了。
“瑶公特”的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缝之间,口唇抿着的皱痕一直波及面颊。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皱痕为中心。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因此眼睛觉得扁长了些,这眼睛的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样,是微笑的标识。
如果我们再回头研究她的口及下巴,更可发见莫娜丽莎的微笑还延长并牵动脸庞的下部。鹅蛋形的轮廓,因了口唇的微动,在下巴部分稍稍变成不规则的线条。脸部轮廓之稍有棱角者以此。
在这些研究上,可见作者在肖像的颜面上用的是十分轻灵的技巧,各部特征,表现极微晦;好似莫娜丽莎的皮肤只是受了轻幽的微风吹拂,所以只是露着极细致的感觉。
至于在表情上最占重要的眼睛,那是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采的眼睛。有些史家因此以为特·文西当时并没画完此作,其实不然,无论哪一个平庸的艺术家,永不会在肖像的眼中,忘记加上一点鱼白色的光;这平凡的点睛技巧,也许正是特·文西所故意摒弃的。因此这副眼神蒙着一层怅惘的情绪,与她的似笑非笑的脸容正相协调。
她的头发也是那么单纯,从脸旁直垂下来,除了稍微有些卷曲以外,只有一层轻薄的发网作为装饰。她手上没有一件珠宝的饰物,然而是一双何等美丽的手!在人像中,手是很重要的部分,它们能够表露性格。乔之纳(Giorgione)的《牧歌》中那个奏风琴者的手是如何瘦削如何紧张,指明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与职业,并表现演奏时的筋肉的姿态。“瑶公特”的手,沉静地,单纯地,安放在膝上。这是作品中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
这个研究可以一直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注意在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中,用了何等的艺术手腕,以黑发与纱网来衬出这苍白的脸色。无数细致的衣褶,正是烘托双手的圆味(即立体感),她的身体更贯注着何等温柔的节奏,使她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
我们永不能忘记,莱沃那·特·文西是历史上最善思索的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其中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过长久的寻思。他不但在考虑他正在追求的目标,并也在探讨达到目标的方法。偶然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特·文西全不发生关系。他从没有奇妙的偶发或兴往神来的灵迹。
注:《瑶公特》即《蒙娜丽莎》。特·文西现在通常译为达·芬奇
1、第四段,“在这些研究上”中的“这些”指代什么内容?
答:
2、特·文西(达·芬奇)为什么画了“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采的眼睛”? (4分)
答:
3、特·文西(达·芬奇)的绘画技法有什么特点?试分条概括。(6分)
答: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推断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蒙娜丽莎”的脸部轮廓是浮动的,只有体积,没有线条,让人感受到真切的肉感与皮肤的颤动。
B.鲍梯却梨的作品非常注意人物脸部的轮廓,往往以果敢有力的笔致标明,但人物的体积感不强。
C.“蒙娜丽莎”微笑的中心在口缝之间,脸上的凸陷、眼睛的倾向、下巴部分不规则的线条,都是“中心”的余波,也是微笑的标识。
D.以黑发与纱网衬托苍白的脸色,以无数细小的衣褶烘托双手的立体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烘云托月的艺术表现手法。

E.《蒙娜丽莎》是一位长期潜心思考,不断追求完美的艺术天才创作出的绘画极品,绝不是兴之所至的神来之笔。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挽住春天
                 阿 丹
又要临近并深情抚摸那个给予你鲜润生命值得永远敬重的日子。而最初的那个日子,于今天却已积满了纵横交错的岁月之痕。哦,四十余载的年轮也是该有些沧桑感了。
记得在许多个写满不惑的日子里,许多个女友都在经历着一种深刻的惶惑,深省自身不如所往。而你,则是在还要早些的时候,就面临着一个转折的危机,那就是女人的衰老感——相对男人来说于女人尤甚的自然的衰老感。
女人的衰老感,几乎是和青春的飞逝相伴相随的,就像一株花儿,当她姹紫嫣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凋谢与零落。每每对着镜子,一根一根心悸地拽下鬓边的白发,一次一次轻抚眼角细蜜的皱纹……就像触动着沧桑的岁月之弦,就许久许久地很难从悲凄中走出。
克服女人的这种衰老感,也许意味着一方面要从内心的纠缠中走出来,在社会历史的层面上独立地支撑起自己,另一方面又要剥去层层伪饰,全身心地倾注于生命全身,整个地调动起生命创造的活力。
独立地支撑起自己,或是调动起生命创造的活力,似乎都是在言说生命的力度和质量。让你感慨生命长度的无法预知,生命的宽度却可以觅求,才会让你觉得自然界的春天转瞬即逝,生命的春天却可以永恒。拥有了富于力度和质量的生命才会让你觉得总有春风拂面,心中每天总有新鲜的太阳升起。
在新鲜灿烂的太阳里,你恍若感受到大师们播洒下地永恒的光芒。你仿佛又看见了托尔斯泰、雨果、巴尔扎克、卡夫卡、马尔克斯,看见了普希金、泰戈尔、海涅、拜伦,看见了梵高、罗丹、毕加索,看见了莎士比亚、布莱希特、易卜生,看见了肖邦、舒伯特、贝多芬,看见了邓肯……生命给予他们,是文学,是艺术,是用生命创造饮誉世界的小说、诗歌、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名篇佳作。文学与艺术的创造就是他们平生的呼吸,全部的生命。惟有如此的生命形式与生命热情的散发,才让他们有切实美好地活过的感觉。惟有实现如此的生命形式与生命热情,才能让他们骄傲地奢侈地拥有永远的春天。
哦,春天永远与富有质量的生命结伴而行。
值得人们敬畏的充满内涵的生命,也永远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由那里,你再度获知,生命的体现方式不仅在于物质形态,更在于精神方式,精神境界。
你曾无数次地叩问自己,将以何种生命方式、何种生命质量自慰。你说不很清楚。你只知道你所喜欢的缪斯之神会把你带到一个精神的王国和一个能获得永恒的地方。你会试着去做一个虔诚的精神追寻者?你会试着去做一个珍守心灵并关怀人类的作家?你会试着将喜剧的、美好的、幸福的、欣悦的、明朗的,或者悲剧的、苦难的、挫折的、感伤的、黯淡的意绪融于笔下,在浪潮汹涌的心灵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交融中,将时代风云、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将种种生命感觉、文化关怀凝成血肉,铸成文字,汇成精神。那个可令你获得永恒的地方,不会在意你的年轻与衰老,不会嫌弃你的清贫与无助。他们净化、纯粹、提升、超拔着你的情绪,令你永远充盈着酷似宗教般的虔诚与热情,使你痛感如若丢失了那块精神的家园,你的春天就将失色,你的生命就将窒息。只有常新的艺术感觉与常新的文字才会令你心永远生长着一股鲜润与生动。
于是你将永远与春天同行。你的面前永远是蓬勃而蓊郁的春天,即便回转身,漫长来路也鲜活着永远的绿色。
那时你将不再惶惑,不再感伤,不再为生命年轮的复加而哀愁而惋叹。看着生命来路上累累的果实和犹如莫奈油彩下充满了阳光的风景,你将会感慨万端地说,原来这世界中有远比女人年轻更重要的东西。这时光中,也有远比女人衰老更可怕的东西。
于是,你的心中永远是春天。你将永远挽住春天。
      ——选自《读者·精品珍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作者的文题说“挽住春天”,从全文看,这个“春天”应该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处说“原来这世界中有远比女人年轻更重要的东西”和“这时光中,也有远比女人衰老更可怕的东西。”这两个“东西”是不是同一所指?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散文实际上完全是作者站在自己个人主观认识上来写的,也就是说她完全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而她却用了第二人称“你”来写的,作者这样处理的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人的生命长度是无法预知,当然就是指人的寿命长短无法预知。
B.作者所说的生命的宽度却可以觅求,应该是指人生事业上的成就是可以无限度地拓展的。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一大串外国名人,其用意是要说明拥有了富于力度和质量的生命才会让你觉得总有春风拂面。
D.应该说作者的观点也不是就完全正确和积极,也有其消沉、消极的一面,如其认为人应“酷似宗教般的虔诚与热情”

E、文章骈散兼具,风格沉郁,语言靓丽,极赋文采,有很强的感染力,怡人悦性,读之如浴春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托尔斯泰的追求
杨牧之
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
早上很早就上路了,车刚刚开出20分钟,便下起雨来。这雨时大时小,一直下到我们下午6点钟回来。
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雅·玻里亚纳,离莫斯科200公里,在图拉城郊20公里处。
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桷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草香、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
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很美。“雅斯纳雅·玻里亚纳”,在俄文中是“明亮的林中空地”的意思。据介绍,在这大片森林里,只有托尔斯泰的故居这块地方能照进阳光。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看到这样的环境,我第一个念头就是,难怪托尔斯泰离不开这个庄园。读大学时,他住在喀山姑妈家,每到夏天放假就跑回来;在高加索当兵,在国外旅行,对看到的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事情深恶痛绝,一回到他的庄园,就心情舒畅了。当他们几个兄妹分配财产时,托尔斯泰只要求把这个其他几个兄妹不感兴趣的雅斯纳雅·玻里亚纳留给自己。尔后一生基本上没有离开这个庄园。
最让我吃惊的是托尔斯泰的墓地。在庄园林子深处的一条小路边。一棵大树,是橡树。一小片草地。一个长方型的坟丘。高不到一米,长有两米多,宽也就一米,整个坟墓长满青草,与周围草地连成一片。不知道的话还以为是草地上的一个土堆,也长满了草。没有石碑,没有任何标记,如果没有人指示我们,怎么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伟大的托尔斯泰的墓地。据说,是遵他的遗嘱这么做的。
站在托尔斯泰墓前,我眼前浮现出托尔斯泰生命最后的情景。
他以82岁的高龄,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毅然离家出走,病倒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几天后,在车站站长的木屋里他停止了呼吸。
人们悲痛地将他从阿斯塔波沃送回玻里亚纳。
82岁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年龄。
82岁的人是一个古稀之人。
82岁,灿烂的晚霞,托尔斯泰满可以咀嚼一生奋斗的快乐。
但是,托尔斯泰却以82岁高龄,开始了一个新的历程。
托尔斯泰在临出走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信中说:“我的走会使你难过,不过请你理解和相信我,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我在家中的地位已经忍无可忍了,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
这个念头他已经忍了13年。13年前,他69岁。当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索尼娅,我的生活跟我的信仰不相协调,这早就使我感到痛苦。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我已经决定现在要去做我早就想做的事情——出走。”
一年一年,无比激烈的心灵搏斗,无比痛苦的心路历程,他的实际生活与他倡导的平民化的巨大矛盾,终于让他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是去追求“言行一致”。他是以82岁的高龄,无比执着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他虽然没有完成,但他有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开始。
细雨中,我从思考中回来,注视矮矮的坟丘。托尔斯泰还用得着墓碑、用得着墓志铭吗?对于他来说,一切一切形式都是多余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哪一部书不是一座纪念碑?他确是生活在偏僻的图拉,埋葬在图拉,但他活在全世界每个读者的心里。
我看到过一份材料,讲托尔斯泰与诺贝尔文学奖如何失之交臂。1901年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第一年。有三部不朽巨著蜚声全球的托尔斯泰,被公认是最具实力的竞争者,但那一年,俄罗斯作家没有参与角逐,没有报名。1902年,托尔斯泰正式获得提名。他的名气也如日中天,获奖是众望所归。但瑞典科学院的评委们没有把奖授给他。原因是这些评委们认为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晚年的世界观不符合入选的标准。1903年,这个奖又授予非常敬佩托尔斯泰作品的挪威剧作家。
托尔斯泰到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们还真有“眼光”,他们还真明白了托尔斯泰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感到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很危险,让他们恐慌。但用他们的“眼光”评出来的书,有几部可以和托尔斯泰的作品比美?又有多少作品并不被评委之外的读者承认!
我在托尔斯泰的故居里参观了他写作《战争与和平》的房间。那间房在整幢房子的最下层。室内两侧各有一个小窗户,光线很暗,有点像储藏室。他写作的桌椅还在。一个很平常的小木桌子。桌面大概只有三尺长、二尺宽。一把很平常的木椅子。真是想不到。正是坐着这把木椅,伏在这简陋的小桌子上,托尔斯泰以艺术形象提出了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
从这间朴素、简陋的工作室,到那几乎难以辨认的墓地,让我思绪涟涟。托尔斯泰用他的一生去追求。托尔斯泰用他的出走、他的死,告诉我们什么叫追求。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1-12-26)
1、第段说托尔斯泰“以82岁高龄,开始一个新的历程”,“新的历程”指的是什么?
2、文章抓住哪些典型事件或细节来表现“托尔斯泰的追求”这一主题的?
3、第段“托尔斯泰到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包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4、第段,“评委们还真有‘眼光’,他们还真明白了托尔斯泰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感到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很危险,让他们恐慌。”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5、文章~连用几个短句子,起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