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释】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同事公子纠。下列划线文言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
B.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肖:孝顺 |
C.知我不遭时遭: 遇,逢 |
D.鲍叔既进管仲进:举荐 |
对下列划线词活用情况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穷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
B.召忽死之死:为之死。 |
C.知我不羞小节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羞。 |
D.天下不多管仲之贤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赞美。 |
对下列文言虚词用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①鲍叔不以我为愚
②以身下之
③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④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共6分)
①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②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就擢巡抚擢:提升 |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免除 |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推举 |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卒:最终 |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8分,每题2分)
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①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②,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③,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节选自《史记·勾践世家》)
【注】①逢同:越国大夫。②鲍氏:齐国大夫鲍牧。③“伐柯者其则不远”:语自《诗经》,意思是用斧子伐木来做斧柄,样子就在眼前。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让:谦让。 |
B.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役反:从(齐国)回来完差。 |
C.请成越王曰:……请成:请求跟……讲和 |
D.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君:统治,治理 |
下列各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
B.伍员貌忠而实忍人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
C.越其可逆天乎倔生下,故久立与其客语 |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吴国伍员和越国范蠡忠方直谏的一项是
A.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 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 |
B.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 |
C.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 |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员谏吴王释齐灭越,吴不听,伐齐取胜后,更不听伍员一句忠言。 |
B.吴王始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认定伍员欺君,于是赐属镂剑让他自杀。 |
C.四年后,越趁吴国力衰微伐吴,大胜,迫使吴王向越国求和以图保命。 |
D.范蠡谏越王:等了二十多年上天才将吴赐越,毋忘会稽之耻。终灭吴。 |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
⑵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冈竹楼记
王禹偁(宋)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读本)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屋皆然比屋:比一比这些屋子。 |
B.幽阒辽夐,不可具状 具,同“俱”,副词,全,都,详细地。 |
C.亦谪居之胜概也胜概:往事,美景。 |
D.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第:但,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叙写作者谪居竹楼的乐趣的一组是
①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②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
③焚香默坐,清遣世虑 ④远吞山光,平挹江濑
⑤夏宜急雨,有瀑布声⑥宜鼓琴,琴调虚畅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③④⑤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描绘了竹楼清幽的环境,表现作者潇洒淡泊的生活情趣和被贬后豁达自适的心情,同时也透露出不满的情绪。 |
B.文章引齐云、落星、井干、丽谯四座历史上有名的高楼与竹楼作对比,表明作者喜爱竹楼、甘愿清苦、鄙夷声色、不慕荣华的高尚情怀。 |
C.本文详略得当,文章先略写黄冈多竹和用竹造屋的好处,再详写竹楼外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竹楼内所适宜做的事情:夏听急雨、冬听密雪、鼓琴咏诗、围棋投壶。 |
D.文中多用排比,着力渲染,叙中夹议,寓情于景,特别是对于竹楼各种声响的生动描绘,更是各具特色,极富诗意。 |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2)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阅读下面三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三)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__________
盟可负邪负_____________
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翻译: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煌言,字玄箸,浙江鄞县人,明崇祯十五年举人。时以兵事急,令兼试射,煌言三发皆中。慷慨好论兵事。顺治二年,师①定江宁,煌言与里人钱肃乐、沈宸荃、冯元飏等合谋奉鲁王以海。煌言迎于天台,授行人。至绍兴,称“监国”,授翰林院修撰。入典制诰,出领军旅。
三年,师溃。归与父母妻子决,从王次石浦。四年,集义旅屯上虞平冈。诸山寨多出劫掠,独煌言与王翊履亩劝输,戢所部毋扰民。八年,闻父讣,浙江提督田雄书招降,却之。俄,师破舟山,乃奉王入金门,依郑成功。成功用唐王隆武号,事鲁王但月上豚、米。煌言尝谓成功曰:“招讨②始终为唐,真纯臣也!”成功亦曰:“侍郎③始终为鲁,与吾岂异趋哉?”故与成功所事不同,而其交能固,王亦赖以安居。
十四年,两江总督郎廷佐书招煌言,煌言以书报,略曰:“仆于将略原非所长,祗以读书知大义。左袒一呼,甲盾山立,济则赖君灵,不济则全臣节。凭陵风涛,纵横锋镝,今逾一纪矣,岂复以浮词曲说动其心哉?来书温慎,故报数行。若斩使焚书,适足见吾意之不广,亦所不为也。”煌言所过,秋毫无犯,经郡县,入谒孔子庙,坐明伦堂④,进长吏,考察黜陟,略如巡按行部故事,远近响应。
浙江总督赵廷臣复招煌言,煌言书谢之。煌言孤军势日促,或议入。康熙二年,鲁王殂,煌言恸曰:“孤臣栖栖海上,与部曲相依不去者,以吾主尚存也。今更何望?”三年,遂散遣其军,居悬澳。廷臣与提督张杰谋致煌言,得煌言故部曲,使为僧普陀,伺煌言,知踪迹,夜半,引兵攀岭入,执之。煌言至杭州,廷臣宾礼之。九月乙未,死于弼教坊,举目望吴山,叹曰:“好山色!”赋绝命词,坐而受刃。谥忠烈。
(节选自《清史稿·张煌言传》)
【注】①师,指清军。②招讨,指郑成功③侍郎,指张煌言。
④明伦堂,多设于古文庙、书院、的正殿,是读书、讲学、研究之所。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与父母妻子决,从王次石浦。次:驻扎 |
B.入典制诰,出领军旅。典:主管,制定 |
C.事鲁王但月上豚、米。上:提供 |
D.赋绝命词,坐而受刃。坐:因犯……罪或错误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张煌言“忠烈”的一组是()
①慷慨好论兵事②浙江提督田雄书招降,却之
③侍郎始终为鲁,与吾岂异趋哉④济则赖君灵,不济则全臣节
⑤煌言所过,秋毫无犯⑥赋绝命词,坐而受刃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煌言志向远大,好谈兵。顺治二年,清军平定了江宁,张煌言与同乡钱肃乐等人一块谋划尊奉鲁王监国,并亲自到天台迎接鲁王,被授予“行人”的职务。 |
B.顺治四年,张煌言集结义军于上虞县平冈寨拒守。当时,有许多驻军出去抢劫掠夺,只有他和王翊到田地里鼓励百姓交纳赋税,安抚部下不要侵扰百姓。 |
C.顺治八年,清军浙江提督田雄写信让张煌言投降,张煌言打退了他。顺治十四年,两江总督郎廷佐又写信招降张煌言,被他回信拒绝了。 |
D.由于鲁王逝世,张煌言是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一年之后,他就解散了义军人马。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张煌言对鲁王非常效忠,他抗清事业的很大一部分动力也是来自于鲁王。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与成功所事不同,而其交能固,王亦赖以安居。
(2)孤臣栖栖海上,与部曲相依不去者,以吾主尚存也。今更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