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都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他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上长瘤了。”
公开的场合,它们讥笑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是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朵地盛开着,它花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千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有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洁温柔的一角。
那里,被人们称为“百合谷地”。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下面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本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创设了童话的情境。文中百合花以人的头脑思考,以人的口吻说话,以人的举动行事,它充满了灵性和智慧。 |
B.本文多处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如以杂草、蜂蝶、鸟雀的不屑与嘲讽的态度,以及后来人们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的情形、突出人们的形象。 |
C.百合花身为下贱(原先长得和杂草一样),但心比天高(要开出美丽的花朵),由于它坚持不懈,最终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生命的辉煌。 |
D.本文以“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为题,意在赞扬百合花具有坚贞不屈的笃定和坚持,欣赏它具有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 |
E.文章发端于一株野百合,结束于漫山遍野开放的野百合。可见文章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历经艰辛、成就自我的生命故事,而且是揭示万事万物弱势崛起,强势保有的普遍规律的哲理式的寓言。本文中的事物多具有象征意义。请分别说出它们的象征义意义。
(1)百合 (2)山谷、断崖 (3)百合谷地 (4)野草、蜂蝶文中的百合是作者思想的具象,作者借以表达他丰富的生命感悟,揭示若干为人处世的哲理。请分点阐述你从中得到的哪些感悟和启迪。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由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和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之所以有人愿意生活在危险边缘,是因为一种叫做神经传递素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在作祟,它是让大脑感到快感的化学物质。
多巴胺可以让我们在饱餐一顿后感到满足,在心爱的足球队获胜后感到兴奋,或者在使用了毒品后感到极度兴奋,因为毒品会人为地让我们的神经细胞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它带可以让我们在做极限运动时感到极度刺激,比如从白皑皑的险峻陡坡滑下或从高空有的机舱纵身一跃。研究人员发现,在冒险者的大脑中,储藏多巴胺的“接收器”比一般人少,这意味着冒险者的大脑更有可能在刺激来临时瞬间充满了多巴胺,这促使他们冒更多的险,更快地开车,更疯狂地饮酒,甚至更大量地吸毒。
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戴维·萨尔德教授决定研究一下冒险者与普通人的大脑在多巴胺多少方面有什么不同。他给34名男女研究对象发放了问卷,了解他们对新奇事物的爱好程度,然后用一种仪器测试他们大脑中多巴胺“接收器”的多少。萨尔德教授和他的小组试图找到一种多巴胺“调节器”,也就是当多巴胺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个“调节器”可以示意神经细胞停止分泌这种多巴胺。
早期的动物研究表明,在更喜欢探索和冒险的动物大脑中,储藏多巴胺的“接收器”较少,萨尔德教授试图证明,这个理论在人类身上同样成立。
他说:“数据研究的结果几乎与我们预计的完全吻合。”也就是说,和老鼠一样,与一般人相比,更愿意冒险的人类大脑中储藏多巴胺的接收器比较少。
这一发现支持了萨尔德的理论,也就是说,冒险爱好者每次追求新的刺激时都会品尝到比一般人更大的快感,因为他们的大脑中没有足够的多巴胺“接收器”来储藏这些物质。这种瞬间的强刺激促使他们不断重复同样的冒险行为或追求新的刺激,就像吸毒者寻求新的快感一样。
哈佛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布鲁斯·科恩说:“这一发现的确有趣。这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人类喜欢追求新奇刺激,原来多巴胺是我们追求刺激的奖励。”
科恩说,这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类追求刺激的行为,帮助研究人员找到更有效的医治吸毒行为的途径。如果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证实萨尔德的发现,证明吸毒者是因为大脑中的多巴胺“接收器”比正常人少,那么就可以设计出一种有多巴胺“接收器”作用的药物,从而把这些病人的多巴胺水平降至正常范围。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萨尔德的研究结果也许可以解决专家们在分析毒瘾问题时的争论:一引起专家认为,瘾君子因为长期缺少多巴胺,所以从毒品的刺激中寻求自我医治;其他专家认为,瘾君子大脑中的神经传递素与正常人无异,只是他们的大脑不能正常调节多巴胺的水平。
(英国《泰晤士报》12月30日文章,《参考消息》2004年1月5日,略有删节)
1、下列有关萨德尔研究情况的叙述与本文相符的一项是:
A、萨德尔研究结果的核心内容是发现了一种叫做神经传递素多巴胺的化学物质。
B、 萨德尔的研究结果是以对34名男女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仪器测试的结果为依据的。
C、早期关于动物多巴胺和“接收器”的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了萨德尔的理论。
D、哈佛大学布鲁斯·科恩教授认为萨德尔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吸毒者毒瘾的成因。
2、下列叙述与本文对“为什么有些人爱冒险”的原因解释不相符的一项是:
A、冒险者与普通人的大脑在多巴胺多少方面有些不同。
B、在冒险者的大脑中没有足够的“接收器”来储藏多巴胺。
C、因为“接收器”少,冒险者的大脑在刺激来临的瞬间充满了多巴胺。
D、冒险爱好者每次追求新的刺激时都会品尝到比一般人更大的快感。
3、下列对萨德尔研究结果意义的分析与本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类追求刺激的行为。
B、能帮助研究人员找到更有效的医治吸毒行为的途径。
C、为研制出一种控制多巴胺分泌的“调节器”提供了理论依据。
D、从理论的角度解决了专家们在分析毒瘾问题时的争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电子图书
如果说被誉为“出版领域又一次革命”的电子排版系统,用精美的字模和多变的字体取代了曾在人类信息传播史上光熠千载的活字印刷,完成了告别“铅与火”历史的话,那么,它所迈开的仅仅是这场伟大变革的第一步。在世界出版史上,一种可以同造纸术及印刷术的发明并称的新型图书的印制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在已初步定型,三五年后将大放异彩,这就是电子图书印刷系统。采用此项技术出版的图书称为电子图书,又叫无纸图书,有人预测21世纪将是电子图书的世纪。
当电子图书摆放在你眼前,令你惊叹的也许不止是它的一些尖新设备,更重要的是它的优异性能。过去的图书是“白纸黑字”,可电子图书的载体是光盘,这个崭新的高科技产品借助输出设备给人们带来的,是变幻无穷的图文形象,色彩绚丽、声与像和谐的画面,明晰生动的感观效果。而其容量之大,更令人叹为观止:一片仅10余克重、大如手掌、薄如纸板的盘片,竟能装载着6.6亿个西文字节,或3.3亿字的中文内容!也就是说,10大卷本,3千万字中文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只能占共“肚量”的十分之一,而多达70余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其文字量也不能让它“吃饱”。至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学富五车”的“五车”和“读书破万卷”的“万卷”,对于光盘都只不过是“小菜一碟”。更令人咋舌的是它的速度。可以想象,如果你要寻找到《中国大百科全书》某章节内容的话,起码得花上半天时间,可对于电子图书来说,检索起来那只不过是瞬间的事。
至于说到电子图书的价格,便宜得近乎难以想像:一个性能如此优异的电子图书只相当于一般书价的三分之一。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70卷本的总销售价为人民币6000元左右,而如果复制在光盘上,其价格便可控制在2000元人民币以下,即便再加上一台光盘阅读器以3600元价格计算,仍然要比常规图书造价低。况且依据目前电子产品发展和销售规律,其价格仍有下降的趋势;这同价格日益上涨的常规图书相比,孰优孰劣就不言而喻了。有了这种价格优势,不仅大型辞书、工具书一类可变成光盘小型图书,学生用书也将以光盘形式进入阅览室、家庭和课堂。也许有一天,人们会把笨重的书架扔掉!
电子图书的美好前景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9.下列对“电子图书”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采用新的电子排版系统印刷出版的新型图书称为电子图书。
B.采用以电子排版系统为基础的新型图书印制系统技术出版的图书称为电子图书。
C.采用电子排版系统,用精美的字模和多变的字体印制出版的图书称为电子图书。
D.采用电子排版系统和电子图书印制系统相结合的技术出版的图书称为电子图书。
10.下面是对第一自然段介绍电子图书及其印制系统的目的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说明电子排版系统与电子图书印制系统的联系和区别。
B.说明电子图书印刷系统技术先进、完备、前景广阔。
C.说明电子图书及其印制系统的诞生具有划时代意义。
D.说明电子图书印制系统是在电子排版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1.下面是对电子图书优异性能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电子图书,图文明晰生动,画面和谐,视听效果好。
B.电子图书,体积小而容量大。
C.电子图书,检索速度快。
D.电子图书,价格便宜得近乎难以想像。
1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图书又叫无纸图书,它不需要纸,它的广泛使用将会使部分造纸厂受到影响。
B.电子图书性能优异,将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代替我们现在使用的常规图书。
C.电子图书性能优异,拥有电子图书,就能使我们成为“学富五车”的人才。
D.电子图书性能优异而又造价低廉,将会成为21世纪人们工作、学习、宣传、教育的重要工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水加碳酸钾,通电后出现一个谜。
英国研究人员认为,他们有了一项突破性的科学发现——设法利用氢“制造”出能量。
作为经过布里斯托大学独立检验的结果,加德纳·沃茨环境技术公司的研究小组展示了一节 “热能电池”。电池产生的能量比注入电池的能量强数百倍。如果这些发现正确无误,就可以在商业领域加以推广。热能电池可能会在每个家庭发挥重要作用——以极低成本对水进行加热,至少可以节省90%的燃料费用。
这种电池让电流从两个电极之间的液体中通过。电池的制造者承认,他们无法确切解释这项发明的原理。不过,他们坚信,这种电池不会重蹈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冷聚变”电池的覆辙。当时,科学家马丁·弗莱斯曼和斯坦利·庞斯宣称,他们发现了在室温下利用一种外形相似的设备产生核能的方式。这些发现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加德纳·沃茨环境技术公司的总经理克里斯托弗·戴维斯说,这种电池是对氢的基本性质加以研究后的产物。他认为,对量子论原理的周密分析表明,氢可以以所谓的亚稳状态存在,而亚稳状态有可能额外产生能量。
这一原理认为,如果电流通过水与一种化学催化剂的混合物,就能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该小组在展开一些实验后发现,少量电流通过水与氢的混合物,随后产生的能量之大令人惊讶。
埃塞克斯大学的物理系教授斯蒂芬·史密斯说:“我从未见过这种情况。”他说他对公司提出的理论感到怀疑。不过,他承认,在爱因斯坦著名的“E=MC”的公式出现之前,科学家们也曾对放射能的能量来源感到大惑不解。
1.文中加点的“一个谜”指的是()
A.突破性的科学发现的产生。 B.对放射能的能量来源的疑惑。
C.对热能电池发明的原理的疑惑。 D.热能电池产生的能量令人惊讶。
2.下面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热能电池可以为家庭节省90%的燃料费用。
B.热能电池的能量会通过氢的亚稳状态生成。
C.热能电池的能量比任何其他方式产生的能量都强数百倍。
D.热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热聚变”生成能量。
3.对“如果电流通过水与一种化学催化剂的混合物,就能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更多的能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种化学催化剂”在文中指的是氢离子。
B.“混合物”是由水与某种化学催化剂组成的。
C.能够释放更多的电能是这项实验的实验结果。
D.电流在能量释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下面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热能电池如果研究成功必将节约大量能源开发成本。
B.热能电池具有比开发核能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C.人们必能像理解放射能的能源来源—样理解文中所指能源的来源。
D.热能电池的商业动作激励科学家对此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从一个微笑开始刘心武
又是一年春柳绿。
春光烂熳,心里却丝丝忧郁绞缠,问依依垂柳,怎么办?
不要害怕开始,生活总把我们送到起点,勇敢些,请现出一个微笑,迎上前!
一些固有的格局被打破了,现出一些陌生的局面,对面是何人?周围为何冷然?心慌慌,真想返回到从前;但是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是的,眼前将会有更多的失落、更多的背叛,也会有更多的疑惑、更多的烦恼、更多的辛酸;但是我们带着心中的微笑,穿过世事的云烟,就可能沉着应变,努力耕耘,收获果实,并提升认知,强健心弦,迎向幸福的彼岸。
地球上的生灵中,惟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达成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疾患,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一定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藏的遗憾。
我们往往因成功而狂喜不已,或往往因挫折而痛不欲生。当然,开怀大笑与嚎啕大哭都是生命的自然悸动,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将微笑遗忘,惟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
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相视,仍可报之以一笑;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微笑毋庸学习,生而俱会,然而微笑的能力却有可能退化。倘若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微笑的心绪,那么,他应该像防癌一样,赶快采取措施,甚至对镜自视,把心底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丝丝缕缕捡拾回来,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怀拓宽。微笑吧!在每一个清晨,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在每一个春天,面对着地上第一针新草;在每一个起点,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
相信吧,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
17.文章开头“又是一年春柳绿”中为何用“柳”而不说“春草绿”?
18.文中加点的句子从写法上看有哪些特点,试分析其中的两个特点及其作用。
19.文中画横线句“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应怎样理解?
20.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剂调适心灵的良药,号召大家从一个微笑开始,坦然地面对世界、社会和自己。 |
B.本文采用象征手法,用了如《白杨礼赞》一样托物言志的手法。 |
C.这篇文章和一首歌的歌词“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
D.作者认为,只有微笑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 |
E.本文在语言运用上很有创造力,就内容而言,也做到了条理清晰,使论点鲜明,论据充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我的四季
张洁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为谦卑。
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没有充分地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我顿足,我懊恼,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受过成熟是怎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我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一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演绎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但我相信,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切。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生命如四季”这句话的理解。
答:
6.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春天和夏日?有什么用意?
答:
7.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的含义和作用是如何解读的?
答:
8.本篇在关于人生如四季的构思方面有什么特别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