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问题。(8分)

实验报告
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
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2)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
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

(1)给图1中线条画上箭头表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2分)

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异→__________方向运动(垂直、水平)
→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 → 大气__________方向运动(垂直、水平)→ 热力环流。
(2)若图2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则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等压面的变化。(2分)

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向         弯曲(上、下),高压处等压面____________向弯曲(上、下)。

科目 地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大气运动的原因和风的受力分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图为“农业影响因素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图中字母表示的内容: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 F________ 。
(2) C、D、E,F中,最终决定农业类型和规模的是________。
(3) 分析以下各地农业类型主要的影响因素。
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________; 南方红壤区种茶树:________;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4) 限制下列两地粮食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东北平原:________;宁夏平原:________;

读图我国人口及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和表1“我国部分省市人口增量与增速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国人口及其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

表1: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省市常住人口增量与增速(较第五次人口普查)

地区
2010年
2000年
增量
增速
65岁以上人口比重
全国
133972
126583
7389
5.84%
8.87%
广东省
10430
8642
1788
20.69%
6.75%
北京市
1961
1382
579
41.90%
8.7%
四川省
8042
8329
-287
-3.45%
10.95%


(1)描述2006年至2011年我国自然增长率变化特点
(2)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为型,然每年新增人口数量仍(较多、较少),其原因为
(3)依据表格数据,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口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其原因为。这表明我国目前人口的迁移特点为

(4)资料中显示,省(市)人口老龄化现象最为突出,其主要原因为
(选择填空),人口的老龄化将导致该地区将会出现等问题。
A 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B 医疗条件好,人们寿命普遍较长
C 大量劳动人口外迁
D 生育观念改变,新增人口少

下图为北半球高空气压分布图,图中MN为等高面。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气压相等的是_________三处;气压最高的是______处;气压最低的是_____处。
(2)甲乙两处冷热不均,甲、乙两处中受热的是处,冷却的是处。
假若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则甲、乙两处中的________处位于海洋。
(3)在近地面,甲处气压比乙处_____,丙处实际风向是刮______风。
(4)若此图是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环流侧视图,则处是城市中心。若丙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选择填空)
A.净化.增湿 B.增温.增湿 C.减湿.减温 D.净化.增温

读图 “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图1表示的日期是,该日图示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地。
(3)图2中正确表示图1中B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的是
(4)该日,北极圈以北的昼夜状况是,该日后一个月内,其范围逐渐,太阳直射点向 (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

下图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经度,纬度甲、乙、丙三地的月份与日期是
(2)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地。
(3)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
(单项选择)

A.甲地最大 B.乙地最大 C.丙地最大 D.三地相同

(4)若甲、乙、丙三点中,相邻两点的经度相差30,则甲、丙之间区时相差小时。
(5)在乙地向正北方向发射导弹,导弹实际飞行方向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