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吹响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某校高三(12)班同学决定开展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关注、我参与”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参与其中。
情境一 同学们在调查过程中,就某市家庭消费支出情况获得如下数据:
年份 项目 |
食品消费支出 (元) |
文化消费支出 (元) |
其他消费支出 (元) |
2006年 |
8000 |
1600 |
10400 |
2011年 |
10500 |
3000 |
16500 |
注:按照国际一般标准,当恩格尔系数在35%左右时,居民文化消费应占家庭消费的20%左右。
(1)请分析该市居民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经济生活》角度列举三条可能的原因。
情境二 2012年起,该市实施“文化惠民三年工程”,每年由市财政下拨1000多万元为每个居(村)委会配送文化资源。配送文化资源流程图见下:
![]() |
(2)谈谈上述材料蕴含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道理。
情境三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今天,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
(3)请将你认为你所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最成功的做法推荐给大家,并从《文化生活》说明推荐的理由。
2011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1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同时,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认真加以解决。我们坚信,经过我们自己的艰苦努力,加上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请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分析入世1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道路。
《中国的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环境,认为保护环境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多年来,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
西部某地政府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到东部地区招商引资,但满以为可以引来金凤凰,结果却一无所获。该地领导通过深刻反思和广泛调查,决定调整思路:根据本地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大力治理环境;引导农民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中草药种植,并加强技术服务;还聘请高新技术人员,办起了高新制药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电信和服务业。三年下来,不仅使农民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甩掉了贫困帽子,实现了小康,而且也使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请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说明该地政府思路的调整的必要性。
W省委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意听取各领域专家的建议,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启动城乡户籍改革,实现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城镇常住人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结合材料,分析W省委的做法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12分)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时强调,我们要建立和完善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机制,让腐败行为、腐败分子依法受到严惩,绝不手软。更重要的是,要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使人民能够更为充分和有效地进行监督,这是把权力涂上防腐剂,只能为公,不能私用。
(1)为什么要把政府权力涂上防腐剂,只能为公,不能私用?
(2)我国应该采取哪些途径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