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下列四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甲图中共有5种核苷酸 |
B.乙图所示的化合物中不含糖类物质 |
C.组成丙物质的单糖是脱氧核糖或核糖 |
D.在小鼠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蔗糖 |
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
种群大小 |
(K-N)/K |
种群的增长量 |
S1 |
20 |
0.90 |
18 |
S2 |
50 |
0.75 |
38 |
S3 |
100 |
0.50 |
50 |
S4 |
150 |
0.25 |
38 |
S5 |
180 |
0.10 |
18 |
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D.若此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1时期大量积累
下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
B.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 |
C.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
D.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 |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
捕食者数量/只 |
蝌蚪存活率 |
||
甲 |
乙 |
丙 |
||
1 |
0 |
87 |
7 |
40 |
2 |
2 |
58 |
30 |
25 |
3 |
4 |
42 |
32 |
11 |
4 |
8 |
20 |
37 |
10 |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斗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下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错误的是( )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相对稳定 |
B.绵羊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是因为环境条件有限 |
C.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
D.绵羊数量达到 K∕2时,绵羊的增长速率最快 |
下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
B.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
C.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
D.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