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广州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叙述是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
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广州大于北京 |
D.角速度不相同,线速度相同 |
图5为“我国部分地区图”,读图完成13~14题。与乙地区相比较,甲地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是
A.劳动力素质高 | B.矿产资源丰富 |
C.交通运输便利 | D.消费市场广大 |
丙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迁移农业 | B.混合农业 |
C.商品谷物农业 | D.水稻种植业 |
图4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变化图”,读图完成11~12题。从我国城市等级体系图可以看出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 | B.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小 |
C.城市数目越少职能越低 | D.城市数目越少相互距离越短 |
“长三角”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推动该地区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最主要因素是
A.当地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 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
C.大量来自内地流动人口的涌人 | D.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
图3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该城市2000年与2009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中心城区范围缩小④城市规模扩大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在2009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①蔬菜种植基地②美术馆③大学城④高新技术开发区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图2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阶段 I 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A.缓慢发展阶段 | B.加速阶段 |
C.初级阶段 | D.逆城市化阶段 |
阶段II中,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价昂贵②交通通达性差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因此,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据此完成5~6题。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类型 | B.交通通达度 |
C.资源丰富程度 | D.人均精神消费量 |
有关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必然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
B.“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一举措,有利于协调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C.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
D.控制人口、保护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