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图所示的电场中,有A、B、C三点。关于这三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A点的场强最大
B.B点的电势最高
C.C点无电场线,所以场强为零
D.将一个带正电的试探电荷从A点释放,此试探电荷仅在电场力力作用下一定会沿电场线运动到B点
如图所示,光滑绝缘、相互垂直的固定挡板PO、OQ竖直放置于匀强电场E中,场强方向水平向左且垂直于挡板PO.图中A、B两球(可视为质点)质量相同且带同种正电荷.当A球受竖直向下推力F作用时,A、B两球均紧靠挡板处于静止状态,这时两球之间的距离为L.若使小球A在推力F作用下沿挡板PO向O点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小球A与B重新处于静止状态.在此过程中( )
A.A球对B球作用的静电力减小 |
B.A球对B球作用的静电力增大 |
C.墙壁PO对A球的弹力不变 |
D.两球之间的距离减小则F增大 |
如图所示,空间的虚线框内有匀强电场,AA/、BB/、CC/是该电场的三个等势面,相邻等势面间的距离为0.5cm,其中BB/为零势能面.一个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沿AA/方向以初动能Ek,自图中的P点进入电场,刚好从C/点离开电场。已知PA/=2cm。粒子的重力忽略不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粒子到达C/点时的动能是2Ek, |
B.该粒子通过等势面BB/时的动能是1.25Ek, |
C.该粒子在P点时的电势能是Ek, |
D.该粒子到达C/点时的电势能是0.5Ek,[ |
如图所示,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区域宽度为d,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一电阻为R的梯形导体框(上、下底长度分别为L、5L)从图示位置沿水平向右方向以速度v匀速穿过磁场区域,规定电流逆时针方向为正,在下图中线框中感应电流与线框移动距离x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1961年德国学者约恩孙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他用电子束做的一系列衍射和干涉实验。其中他做的双缝干涉实验,与托马斯·杨用可见光做的双缝干涉实验所得到的图样基本相同,这是对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的又一次实验验证。根据德布罗意理论,电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其德布罗意波长,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p为电子的动量。约恩孙实验时用50kv电压加速电子束,然后垂直射到间距为毫米级的双缝上,在与双缝距离约为35cm的衍射屏上得到了干涉条纹,但条纹间距很小。下面所说的4组方法中,哪些方法一定能使条纹间距变大?()
A.降低加速电子的电压,同时加大双缝间的距离 |
B.降低加速电子的电压,同时减小双缝间的距离 |
C.加大双缝间的距离,同时使衍射屏靠近双缝 |
D.减小双缝间的距离,同时使衍射屏远离双缝 |
金属中存在着大量的价电子(可理解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在原子核和核外的其他电子产生的电场中运动,电子在金属外部时的电势能比它在金属内部作为价电子时的电势能大,前后两者的电势能差值称为势垒,用符号V表示,价电子就像被关在深度为V的方箱里的粒子,这个方箱叫做势阱,价电子在势阱内运动具有动能,但动能的取值是连续的,价电子处于最高能级时的动能称为费米能,用Ef表示。用红宝石激光器向金属发射频率为ν的光子,具有费米能的电子如果吸收了一个频率为ν的光子而跳出势阱,则( )
A.具有费米能的电子跳出势阱时的动能为Ek=hν-V+Ef |
B.具有费米能的电子跳出势阱时的动能为Ek=hν-V-Ef |
C.若增大激光器的强度,具有费米能的电子跳出势阱时的动能增大 |
D.若增大激光器的强度,具有费米能的电子跳出势阱时的动能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