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含氟牙膏”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商品,这里的碘、钙、氟指的是( )
A.元素 | B.原子 | C.分子 | D.氧化物 |
下列四个实验中,结论正确的是( )
A.有一澄清的碱性溶液,做离子鉴定时得出的结论是含有:Al(OH) 4-、Fe3+、HCO3- |
B.某一固体溶于水后,检验出含有K+、NO3-、Na+、Cl-等离子,则该固体混合物是KNO3和NaCl的混合物或KCl和NaNO3的混合物 |
C.固体NaOH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溶于水后,则溶液中就一定大量存在碳酸根离子 |
D.加热碳酸氢铵固体,将生成的气体通过碱石灰能制备NH3 |
下列各组溶液中,不用任何其他试剂就能鉴别的是( )
A.Na2SO4 H2SO4 AlCl3 BaCl2 | B.HCl NaOH K2SO4 NaHCO3 |
C.AlCl3 KHCO3 NaCl Na2SO4 | D.NaOH FeCl3 MgCl2 K2SO4 |
下列仪器的使用或操作或实验正确的是()
A.测定溶液pH的操作:将pH试纸置于表面皿上,用蒸馏水润湿,再用洁净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pH试纸的中部,与对应的标准比色卡比较 |
B.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
C.测定空气中甲醛含量,使50mL注射器充满空气,通入到2mL2×10-4mol/L用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重复前面的操作直到紫红色褪去,记录消耗空气体积,即可粗略测定空气中甲醛含量, |
D.做Al与CuSO4溶液的置换反应实验时,可将铝条直接插入CuSO4溶液中,观察铝片表面是否有铜析出 |
下列实验操作或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将NaNO3和KCl的混合液加热并浓缩至有晶体析出,趁热过滤时,可分离出NaCl晶体 |
B.溶剂蒸发的速度越快,或浓缩后的溶液冷却得越快,析出的晶体颗粒就越大 |
C.用倾析法分离时,将烧杯中的上层清液用玻璃棒引流到另一容器内,即可使沉淀与清液分离 |
D.用移液管取液后,将移液管垂直放入稍倾斜的容器中,并使管尖与容器内壁接触,松开食指使溶液全部流出,数秒后,取出移液管 |
培养明矾晶体,为使晶体颗粒结得大一些,不应采取的方法是
A.用比室温约高10~20℃的水溶解明矾晶体得到饱和溶液 |
B.使明矾饱和溶液急速冷却 |
C.选用形状较为规则的小明矾晶体作晶核 |
D.结晶过程中,应将硬纸板盖住盛有饱和溶液的烧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