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
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
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
1912年2月,章士钊从英国归来,以非盟员身份出任同盟会机关报主笔。章士钊指出它(同盟会)应该“即行解散”,“会名理宜消灭”,“政党者,应与国会相依为命者也”。在他看来
A.同盟会缺乏社会理论基础 | B.政党存在的作用就是掌权 |
C.同盟会应改组并转变职能 | D.同盟会应该改革指导思想 |
1925年,时任黄埔军校长的蒋介石发表演说:“‘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说明
A.国民党右派极力伪装革命 |
B.国共两党经济纲领基本一致 |
C.国共两党的社会基础趋同 |
D.国共合作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
1924年,孙中山指出:“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材料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A.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不宜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
B.因地制宜地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 |
C.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以照搬 |
D.西方的政治文明完全不适合中国的实际国情 |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归来,被南方“独立”各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对袁世凯争夺总统权力的退让 |
B.革命党民主共和的精神 |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高尚品质 |
D.中华民国政权的不稳定 |
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
D.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组织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