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下表中的实验方法步骤。在同学们做出的下列评价中,不合理的是
实验步骤 |
项 目 |
试管1 |
试管2 |
1 |
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
2mL |
2mL |
2 |
加入新鲜唾液淀粉酶溶液 |
1mL |
1mL |
3 |
加入1mol/L的盐酸溶液 |
— |
1mL |
加入1mol/L的NaOH溶液 |
1mL |
— |
|
4 |
置于37℃水浴中 |
5min |
5min |
5 |
滴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 |
2滴 |
2滴 |
A.缺少PH为6.8的对照组
B.都置于37℃水浴中可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检验实验结果的试剂选择恰当
D.操作步骤设计合理
细菌在14N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细菌DNA的含氮碱基皆含有14N,然后再移入15N培养基中培养,抽取其子代的DNA经高速离心分离,下图~…为可能的结果,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第二次分裂的子代DNA应为③ | B.第三次分裂的子代DNA应为③ |
C.第一次分裂的子代DNA应为② | D.亲代的DNA应为④ |
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与未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与此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使T2噬菌体中含有P32,可用含P32的培养基直接培养T2噬菌体 |
B.离心后,32P只存在于沉淀物中,上清液中不含有放射性 |
C.如果搅拌、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 |
D.此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化是
A.纺锤体形成 |
B.染色体复制 |
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D.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
下列有关DNA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组成DNA与ATP的元素种类不同 |
B.DNA复制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
C.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 |
D.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
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DNA的复制和转录都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 |
B.DNA病毒中没有R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遵循中心法则 |
C.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
D.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但不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