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一)大雪飘飘
他没有想到,在这个大雪天会与那只熊相遇。
今天早晨,他从梦中疼醒了。睁开眼睛的一瞬,他发现窗户的缝隙里透进来一丝光,照在自己的眼睛上。他爬起来,那束光便落在了羊毛毡上。他感到左眼眶很疼,用手揉揉,感到像刚才在梦中被那把剑刺了一样疼。他的左眼是空的,只有一只右眼。
穿好衣服,他慢腾腾地走出屋子。雪已经停了,阴了一两个月的天终于晴了。在雪中走走吧。他这么想着,就返回屋,背上猎枪,向牧场后面的山坡走去。然而,当他跑进树林时却被惊呆了。一头身躯庞大的熊居高临下地站在一块石头上,正怒睁双目盯着自己。
平静了一会儿,他开始与熊对视。忽然,他的呼吸变得粗重起来,右眼像是要喷出火似的,愤怒地睁圆了。他认出挖了自己左眼的熊就是眼前的这个家伙。他对它的模样早已熟烂于心,这是他今生痛恨至极的仇敌,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发誓要把它打死。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苦练枪法,现在已达到弹无虚发的地步。他紧盯着熊,握枪的手指头已经在“叭叭”作响。今天冤家相遇,不是我打死它,就是它咬死我。他已经看见熊前胸的那个小白圈,那是它的心脏部位,他只需一抬手就可以一枪击中。
这时,熊忽然叫了一声。叫声很奇怪,一改往日嘶哑的声音,而且声音里已完全没有了因饥饿而引起的烦躁,也没有愤怒和进攻前的兴奋。它此时的声音显得很温柔,像是在对他传递着某种友善,又像是对他手中的枪表示不屑。
他犹豫了一下,没有把枪举起。
熊很专注地在看着他。树枝上的一团雪落下,刚好落在它的头上,因而它黑糊糊的脑袋变得像一个圣诞老人,显得有些可爱。
熊又温柔地叫了一声。
他犹豫着,但食指却悄悄地勾住了枪的扳机。他想,如果熊忽然袭击,自己在举起枪的一瞬就可以开枪。这时,林子里传来一声马的嘶鸣。熊像是听到召唤似的从石头上慢慢走下,向马发出声音的地方走去。
他转过身,看见一匹小马正在用嘴啃树皮。大雪已淹没了所有的野草,这匹小马饿得实在不行了,只好啃树皮。但它显然还没有把树皮啃下的能力,尽管使了很大的劲,但仍然无济于事。一急之下,它便像孩子似的又叫了起来。熊走到它跟前,仍用注视过他的复杂表情注视着小马。熊走到树跟前,小马为它让开了位置。熊举起一只前掌一下一下地把树皮扒拉下来,小马把嘴凑上去开始咀嚼那些树皮。熊不时地看一眼小马,表情仍然很复杂。
他远远地看着这一幕,抓枪的手慢慢松开了。他这时才想起,这场雪灾几乎淹没了所有的草场,牧民们尽管为牲畜们准备了大量的冬草,但还是有那么多的牛和羊被饿死了。眼前的这匹小马肯定是忍受不了饥饿才跑出来找吃的,但这白茫茫的雪地里哪里还有野草啊,就连这些树也已经被埋到半腰。小马实在饿得不行了,才啃起了树皮,但要是没有这只熊帮忙,它又怎么能把树皮啃下来呢?
熊仍在用力为小马撕扯着树皮。不一会儿,它便喘起了粗气,每抓一下都显得很吃力。终于,熊不行了,像一座大山一样轰然倒塌在地。小马嘶鸣一声用嘴去碰熊的嘴,想让它爬起来。他惊叫一声扑过去,见熊口吐白沫,浑身发抖,眼睛慢慢地闭上了。熊在这场大雪中可能从没有吃上东西,刚才又为小马抓树皮耗尽了最后的力气。熊累死了。他和小马站在熊的尸体旁,久久不知所措。
下午,大雪又下了起来。林子里传出一声枪响,然后就听见枪支被抛入雪地的声音。过了一会儿,他牵着那匹小马从林子里出来,向牧场走去。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字数不得超过30字)。
“他远远地看着这一幕,抓枪的手慢慢松开了。”“这一幕”是指哪一幕?
“熊累死了。他和小马站在熊的尸体旁,久久不知所措。”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实人物的内心却是汹涌澎湃。请你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想象“他”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字数不少于50字)
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深受感动,请联系文章内容写出你最深的感受。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与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请结合文中划线句,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文中写到十多年前家门外一株紫藤萝花衰败零落,有什么用意?
文章开篇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写“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阅读《一生做好一件事》,回答下面题目。
一生做好一件事
池 莉
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做好一件事。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儿,想来真是痴长。
⑵从前,我外婆家的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 在一起,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后来这种私家的园子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 响。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想养花种草。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寸土地。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 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这一高兴,头脑发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一连好些日,提着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忙了 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籽儿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的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
⑶为此,我特意找了本《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
⑷《花经》记叙了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兴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购买田地十余亩,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己。
⑸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养出了人间知己,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好了人生一件事!而把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⑹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可由养花我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身搞阴谋,商人们终身搞经营,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做好一件事,那也就够了。正像张继以一首《枫桥夜泊》使其名流千古、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玛格丽特·米切尔以《飘》屹立于世界文坛一样,人生不需很多,只要一点点足矣。可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做好一件事。
⑦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致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绝不长期牵肠挂肚。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2011-11-05来源:《当代文萃》)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中“人生做好一件事”的“一件事”指怎样的事?从文中举例说明。
前三段文字,作者表达了对种花养花这件事的感情变化,请概括回答。
(1)小时候:
(2)在公寓如愿后:
(3)读了《花经》后: 作者查看《花经》,本意是要寻找种花方法的,却转述了作者父亲黄岳渊先生的故事,黄岳渊养花有何成就?转述这些故事有什么作用?
(1)黄岳渊养花成就:
(2.)转述的作用:联系全文,品读文中划线句子,回答下面问题。
“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怎样的意思?作者池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写了“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感悟,但生活中又有好多人是做了好几件好事的。你对“只做一件事”这个问题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阅读《大师的“痴”》一文,回答下面题目。
大师的“痴”
马军
曹雪芹在谈到他的毕生心血之作《红楼梦》时,说了这样几句感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堪称是作者的肺腑之言,泣血心声。没有这样的“痴”,没有这样矢志不渝生死与之的“痴”,又怎么能铸就这座世界文学史上的奇峰呢?
其实,何止是他?大凡世间一切不朽之作,无不是这样“痴痴”地完成的。
清代写意画大师朱耷,成就极高,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赫赫有名的“八大山人”就是他老先生的文号。他的画,自由、狂放、疏简、怪诞,风格独特,出神入化,对后世影响极大。为人熟知的郑板桥、吴昌硕、潘天寿、张大千、齐白石等画坛巨擘,无不受惠于他。
朱耷平时是绝对不作画的,他没有情绪,他不在状态,任凭你贵为王侯,富比邓通,也休想让他拿起画笔。可是他好酒,只要备此二升,即可让他顷刻间完全换了个人一样,进入到另一世界去。只见他神采飞扬,欣然泼墨,一边狂呼乱叫,一边笔走龙蛇。他作画怪极了,什么都可以做笔,有时拿个笤帚疙瘩猛扫,有时拿块抹布大抹,直弄得个乱七八糟惨不忍睹,就在观者的心脏将要爆裂之际,他却飞快拿起画笔,刷刷几下,一幅或奇崛,或秀美,或枯寂,或惊骇的山水、花鸟、竹石等绝妙无双的伟大杰作便诞生了。
航空动力学大师冯·卡门先生,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声望和受到广泛的尊敬。他的《自传》中记录了一件自身的“痴故事”。
夜已经深了,可是,他和助手弗兰克仍在紧张地运算着他的数学方程式。猛然间,弗兰克想起这是他回家的最后一班电车了,便霍地跃起,急匆匆朝车站赶去,冯·卡门脑子还在运算中,糊里糊涂就跟着也一同来到车站。
车站人很多,也很乱,但冯·卡门什么也没有看见,他正在那美丽迷人的数学方程中“游泳”。忽然,他的大脑中一团火花爆亮,灵感来了,他梦寐以求的数学公式仿佛就在他的眼前出现,真是奇迹呀!他兴奋极了,差点就喊了出来。他什么也顾不得了,趴在即将开动的电车车厢上就写起来,好像这车厢就是他的运算本一样。他写呀,写呀,飞快地写,恨不能让公式瀑布一样从他的笔端飞流而下。
时间很快就到了,售票员大声催促他离开,车马上就要开走。然而,沉醉在疾速演算快乐之中的冯·卡门无法停下来,他一面发疯似的继续推导方程,一面请求着:“请再等一会儿!”“请再等一会儿!”售票员修养还真的不错,耐着性子等他,时间飞快地流逝,而他的笔也飞快地在走。终于,一行行论证缜密的数学方程倾泻到车厢上。
冯·卡门先生写在车厢上的公式,就是著名的“紊流的力学相似原理”论文,他的这一理论,对各种飞行器的成功上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艺痴者,技必良。只有痴,才能进入物我两忘,心驰神往,神乎其技,神乎其神的境界。“痴”,是创造之态,因为神来之笔正在每个人绝妙的手中。
(选自2011年12月31日《河北日报》)本文论题是,作者表达的观点是( 4分 )
第一段文字写曹雪芹的写作感言及作者对此的评价,作用是什么?
说说本文的论证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本文的结论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石头里的春暖花开
⑴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20余里崎岖难行的山路,无论上学放学,洛宁总是背负着一袋石头,艰难且坚毅地行走着。
⑵洛宁十一岁,是云南山区的一名小学生,皮肤微黑,身形孱弱,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是同学们眼中最“怪”的同学,平时课堂内外,谁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是我到偏远山区从教以来,见过的最不合群的学生。但有一点谁都佩服,洛宁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⑶几个月前,洛宁上学时,除了书包,背上还多了一个口袋。口袋鼓鼓囊囊的,看来颇有重量。要不然,洛宁脸上怎会有吃力的表情?上课,洛宁把口袋轻轻放在课桌下面。下课,洛宁就把口袋背上,在小小的操场上转圈。到底是什么东西,居然能让洛宁整天将它负在背上?
⑷也有同学去摸过,硬邦邦的,有棱有角,从手感上判断是石头。但是,洛宁总不会傻到把石头当作宝贝整天背着吧?每当我们向洛宁问起,他总是不言语,低头耸着被冻得红通通的鼻子。有同学试图打开口袋,平时很老实的洛宁就会像一头发怒的狮子,让人不得不罢手。
⑸又过了一段时间,时值严寒,洛宁的口袋变大了,里面的东西也装得更多了。洛宁口袋里的秘密,终究没有敌得过同学们的好奇心。那次,洛宁没有拗过几个同学的“合力”,被强行按在了桌上。口袋打开了,滚落出一块又一块冰冷坚硬的石头,同学们惊呆在原地——洛宁整天背负着的口袋里,装的居然真是石头?!
⑹原来,身形瘦小、体弱无力的洛宁,是想通过背石头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几个孩子回过神儿来,便哈哈嘲笑洛宁。暴怒了的洛宁,狮子般扑了上去,和他们打在了一起。
⑺我听别的老师讲过,这个瘦弱到让人心疼的孩子背后,有着任谁听了也会落泪的背景:6岁那年,洛宁的父亲患病离世。母亲用瘦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她每天上山砍柴到集市去卖,替别人做挣不了几个钱的手工活,还要割猪草喂养唯一的一头猪。洛宁很懂事,只要从学校回家,就争着为母亲打理一切。
⑻日子本可这样即使贫苦却也不失幸福地度过,但命运就这么无情——去年的一天,洛宁的母亲遭遇车祸:命是捡了回来,人却瘫痪了。几天后,我买了点东西,趁着上午没课的空当,独自来到洛宁家。我告诉她洛宁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近来的情况。只是,我隐瞒了洛宁和别人打架的事情。
⑼当我向洛宁母亲提及孩子背石头上学的奇怪之举,她的眼泪顿时簌簌落了下来:原来,自从她瘫痪后,洛宁除了在学校,其余的时间都在家中服侍母亲。小伙伴喊他去河边看老黄牛,他没有时间,邀他去田野里放风筝里,他抽不开身。因为他要接替母亲的“工作”——砍柴,烧水,做饭,洗衣服,喂猪……
⑽一天,她因为渴急了,把手伸向离床头不远的热水瓶,结果却烫伤了自己。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无数把刀狠狠地剜了一般,痛入骨髓。他怕以后的日子,若自己不在家,母亲不知还会发生其他什么事情。于是,洛宁当即决定:以后的每一天,他都要背母亲上学。尽管母亲再怎么劝阻,洛宁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背着石头上学了。
⑾我的心陡然被濡湿了。但我同时亦很奇怪,洛宁想背母亲上学来照顾她,但他的背上,怎么永远是一袋石头?
⑿洛宁母亲看出我心中的疑惑,止住了泪水,哽咽着告诉了一个任是谁都想不到的爱的秘密:洛宁母亲体重86斤,洛宁瘦小的身躯又如何负重?他想出了一个方法,起初,背着少量的石头,随着对重量的适应,然后再不断地添加石头。直到,他能适应超过86斤的重量为止。
⒀86斤,是洛宁母亲的体重,亦是爱的重量!
⒁回来的山路上,我任由泪水肆意奔流。我在想,那口袋里的石头,冰冷坚硬的棱角,定然是无数次碰疼了洛宁的后背、压痛洛宁孱弱的肩膀了吧。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幕画面:
⒂在刺骨的寒风中,在崎岖的山路上,衣衫单薄的洛宁,用孱弱的肩膀,瘦弱的后背,背着一袋硬梆梆的石头在艰难地行走。顶着风雪,洛宁不怕刺痛;踏着山路,洛宁不畏路难。
⒃只因为,他后背上的那一袋石头并不冰冷坚硬,而是因了一份爱,时时春暖花开!
(选自《辽宁青年》2012年第1期有改动)通读全文,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填写完整。(4分)
①洛宁上学,口袋鼓鼓→②→③→④真相大白,深受感动。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暴怒了的洛宁,狮子般扑了上去,和他们打在了一起。
(2) 只是,我隐瞒了洛宁和别人打架的事情。主人公洛宁是怎样的一个人?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文中洛宁的言行给你怎样的启迪?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感想和收获,不少于80字。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生活需要适度紧张
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剧烈,人们普遍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心理压力加大,容易出现精神紧张。持续的紧张通常是神经衰弱、溃疡病等多种身心痰病的诱因。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紧张并非都有害无益。适度的紧张不仅能增添生活情趣,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健康。
②现代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时代气息——紧张。精神紧张一般分为弱、适度、强三种。笔者所提倡的是适度的紧张。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积极进取就必须有健全、饱满的情绪和适度的紧张感。适度的紧张情绪,能增强大脑的兴奋过程,提高大脑的活动功能,使人思维迅速,反应敏捷。医学家们提出,当一个人保持一定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时,心脏往往要通过加强收缩并排出更多的血液,以供给全身各器官组织,而血管的舒缩功能也随之而改善,从而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避免或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研究人体健康与长寿的专家们还认为,适度紧张是一种经常性的健身运动。这是因为人们在生活或工作紧张时,往往需要手动得勤一些,腿跑得快一些,身体各部位的肌肉活动也随之增多。而这些活动本身可以使肌肉发达,体力增强,使各关节的功能活动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对健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③国外心理学家通过对数百名大公司经理进行观察、分析后发现,处于适度紧张状态下的经理,其生病和生重病的机会比工作轻松的同事要少得多。美国心理学博士雷米曾作过一项研究,发现适度忙碌而紧张的名人们,通常要比普通人的寿命高出29%。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怀特说,生活本身就是紧张。你最好以紧张为乐,因为,人若善于对待生活中的干扰和紧张,它便不是健康的威胁,而恰恰是健康的促进剂。美国科学家认为,人类并非象想像的那样脆弱,紧张确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多不得也缺不得。适度的紧张可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戒备状态,使疾病难以发生扩展。前苏联科学家对此也作过研究,他们发现,生活在战争期间的人,发病率明显低于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人们在战争环境中精神紧张、生活积极、进取心强,因而长期充满活力,抗病能力也随之增强。相反,如果长期生活松懈,缺乏进取心,就会削弱人体抗病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促使衰老。
④长期过度紧张能使大脑神经系统处于持久性的兴奋状态,对身体有害。但过于松弛和散漫的生活也不利于健康。古人说得好:“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尤其是离、退休后的老年人,在安排日常生活中,既不要过分紧张,也不要懒散,要有所追求,要建立多种兴趣与爱好。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尽可能充实一些,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这对促进身心健康是颇有裨益的。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你用原文语句回答。
“适度的紧张”对人的健康有哪些好处?(5分)
文中第③自然段划线句子应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