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模式;低碳消费方式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的核心是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环境就是系统,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权利;提倡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
由于“低碳程度”不同,涉及的具体内容也各异。在目前我国社会条件下,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含义包括五个层次:一是“恒温消费”,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二是“经济消费”,即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三是“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四是“可持续消费”,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五是“新领域消费”,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形成生产力发展新趋势。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就日常生活而言,转向低碳消费观的主要途径有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一次性消费”,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等。
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下列关于“低碳消费方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理念,主张消费要有益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 |
B.“低碳消费方式”有助于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但却不利于公民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对公民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会造成一些影响。 |
C.“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可以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 |
D.“低碳消费方式”涉及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两个方面,“生产消费”过程中的“低碳消费方式”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旨在实现消费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倡导低碳消费对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
B.普通民众应该在二氧化碳减排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生活中戒除“便利消费”、“一次性消费”、“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不良消费倾向。 |
C.在低碳消费方式的五个层面中,“恒温消费”和“经济消费”重在节约能源,“安全消费”和“可持续消费”重在降低消费的危害,“新领域消费”重在开发、使用新能源新技术等。 |
D.非生产消费是指个人和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等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和日常工作需要而产生的物质资料消耗。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弃中高档大排量的豪华轿车,选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少用塑料袋,多用可以重复使用的布袋:这些都符合低碳消费的理念。 |
B.低碳消费方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生活方式。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新的机遇,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
C.人们渴望更多更好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舒适,这种心理必将会导致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越来越远离低碳消费方式。 |
D.我国当前尚处在“高碳消费方式”盛行的时期,“低碳消费”时代的早日到来,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钥匙
罗兰
①自从有一天,和他因小事争吵,我一怒离家,回来时却发现忘带钥匙,又不肯按铃请他来为我开门,只得索性坐火车去高雄住了一夜。那以后,我对钥匙就十分小心。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自尊的保障,独立的象征。代表着可以我行我素的自由和不必求助于人的快乐。我的钥匙好像就因为这种意义的追求,才逐渐多起来的。
②除了自己住处大门、二门的钥匙,以及家中一切备而不用的钥匙之外,我有办公室抽屉和四个柜橱的钥匙,还有发音室的钥匙。另外我还有洛杉矶女儿住处的两套钥匙和纽约朋友住处的钥匙。他们说:“知道你这人喜欢随时高兴就跑来了,给你一套钥匙,我们不在家,你也可以进来。”
③钥匙因此不仅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权利和别人对你的信任。
④为了预防自己某天忘了带钥匙或丢了皮包,我多配了一些钥匙,放在办公室。必要时,我可以回办公室去拿,而不必麻烦锁匠或任何其他的人。办公室昼夜都有人在。我不怕任何时候会被关在办公室的门外——这另一套的钥匙给我的是一种左右逢源的保障。
⑤我信赖我的钥匙,而且对它们十分感谢,好像它们是黑夜中的一些灯,寒夜里的一炉火,或一把挡雨的伞,一件御寒的大衣。它们是如此的简单、轻便、信实,而又可以由我自己掌握。
⑥仿佛凡不能由我自己一个人来掌握的东西,都使我觉得不安全。不是我不信任别人,而是我不知自己肯不肯去烦劳或支配别人。我总觉得,要烦劳或支配别人的时候是很紧张的。虽然,我知道,那么多的人乐意对我付出关怀与帮助。不说别人,电台的老工友,每当我进了办公室,还未坐定,他就用我留给他的钥匙帮我把抽屉打开了,而且总会问:“又没带钥匙吧?”我接受他的好意。在他面前,我永远可以不必说我带了钥匙。只有当他偶尔休假,或出去访友的时候,我才庆幸我不会真的没带钥匙,而可以很愉快地打开抽屉,取用我工作上绝对必须的唱片或录音带。这使我产生一种有备无患的快乐。
⑦为了怕使未曾预料我真会从天而降的朋友或女儿大吃一惊,我还没有这样使用过他们善意交给我的钥匙。不过,我也曾想象,如果某一天,天寒地冻或风雨交加,迫使我不得不找个地方落脚的时候,忽然想起,附近就有她们某一个人的住处,而我正带着她们的钥匙,尽管她们已去上班,或者刚好出去度假,我也一样可以轻而易举,开门进入她们舒适的家,让我卸下满身风尘、一心倦意,安稳地蜷卧在沙发上入睡——这钥匙,对我来说,是一种可以安心的投奔。
⑧天气冷了,外面滴滴沥沥地下着冬雨。从外面回来,躲进自己的家里,插上电暖炉,把那串小小的钥匙珍重地放回皮包内存有拉链的口袋,感觉上,我所拥有的一切都在这里了。于是,我忽然记起二十多年前的某一天,住处的邻居发生火警。慌乱中,一点也想不起该先抢救什么,敞着大门跑出去,却带着一把开大门的钥匙。我并不觉得自己反应错误,因为那是一种下意识“提纲挈领”的抢救——有钥匙,就可以让我拥有那个家。
⑨女儿出国前夕,把她用的那把开大门的钥匙交给我。我推还给她,说:“万一你什么时候回来,我不在家呢?”——钥匙,在这时,是一种无言的挽留。
⑩当忍痛不得不把房子卖掉的时候,最后的割舍,是交出了那把使用了多年,感觉上犹有余温的钥匙,使我觉得那把交出去的钥匙上,像是缀满了珠钻,而它们却是我在这人生旅途上奔波是时的汗滴和泪滴。通览全文,作者赋予了“钥匙”哪些特定的内涵? (6分)
为什么说卖房交出的“钥匙上,像是缀满了珠钻”,是“我在这人生旅途上奔波时的汗滴与泪滴”?
(4分)(1)文章第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3分)
(2)作者写“我”与女儿、友人及工友间关于钥匙的小事,有什么意图? (3分)请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作简要的赏析。(6分)
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王清铭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器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
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藩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令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结合上下文,解释“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这句话的意思。(4分)
①文章第六段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联系全文,指出“窗”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4分)
②作者把这二者对举有什么用意?(2分)“精明的现代人”在读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作者认为在“灯红酒绿的繁华”中该怎样“诗意栖居”?(6分)
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经营生命
申力雯
我第一次感悟生命,那是十年前的一个冬天。
许多人,从那间屋里接出了妈妈,我拉开车门,连忙用我的羽绒大衣和羊绒围巾把车座及靠背铺得温暖舒服。我叫了一声“妈一一”那声音在风中抖动一下,旋即撕扯断了,只见两位工人师傅戴着手套机械而利索地把妈妈推进了汽车后备箱里。在寒风中我茫然了,一个面对的真实的残酷令我僵硬,尽管我来时原本是知道的。
人的生命竞如此难以把握,昨天晚上妈妈还对我说,“待我出院要买一盆大朵的黄菊花”。只过了一夜,妈妈就走了,走得急切仓促,生命原本那样没有耐性,匆匆滑落像一颗飘落红尘的尘埃。我木然地坐在汽车里,妈妈在汽车后备箱里颠簸,我的心骤然荒凉而麻木,像是历经沧桑的老人。
窗外的世界依然精彩,依然喧哗,依然热闹,天还蓝,太阳还灿烂,它们对一个突然离去的人完全无动于衷,街上的人流五颜六色,他们大步流星地向前奔着,他们在奔钱、奔名、奔利、奔一切可以抓到手的好东西。车流在呜叫中涌动,无论是奔驰、宝马、桑塔纳、夏利还是“小面”,它们急赤白脸地向前冲着,像是争先恐后地抢一张巨额彩票。这时,我对众生突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悲悯,悟得原来大家在同一人生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人是达官显贵,有人是平民百姓,彼此的不同仅在于角色的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可怜可叹的演员,在生命的过程中充满了同样的焦虑、痛苦与渴求。人们手里抓着、肩上扛着、头上顶着、腰上拽着各种装满财富的布袋,他们上气不接下气地往前奔着,沉重而辛苦却一刻也不肯放松。更令人惊异的是大家奔向的目标是共同的也是惟一的,终点一到所有的装满金银财宝的布袋都统统地掉下了。
人们不同的主要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各自不同的感受。年轻人由于人生的终点于他们遥远而飘渺,他们以为拥有的是生命的永恒。中年人辛苦奔劳、野心冲动,生活把他们历练得粗砺而务实。老年人因已看到了不远的地方就是归宿,他们或悲哀或恐惧或无奈,当然也有人能超越红尘而归于平淡自然。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捧在手里的水,从我们拥有生命那一刻起,我们的十指无论怎样拼命地靠拢,怎样小心翼翼,水还是一点一滴地渗漏,这是挡不住的丧失。
生命又是一笔上帝给每个人放在银行里的储蓄。究竟它有多少?没有人在生前知道,但有一点是真实的,我们都在一天天地消费它,直到有一天生命出现了赤字。生命是不确定的,我们惟有分分秒秒地把握,把每一个日子都当成一个快乐而充实的节日。
人生有不同的地段,青春正如王府井大街这块黄金地段,不仅要开拓,同时也要学会节俭含蓄。青春是经不起挥霍的,它不仅太少太贵而且又薄又脆。青春是回眸醉心的一瞬。
中年的发展基础是稳定,中年的大禁在于夸张生命,中年的市场时而会出现假冒青春的品牌,这不仅滑稽而且悲哀。中年的品牌,品质只能是中年。中年的误区是比较,人与
人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重要的是建设内心的自信凝重与安详。中年的明智在于干自己想干的,干自己能干的,只要干得好,干什么都好。
人生最难耐的是老年,一个女人从姑娘到媳妇到老太太,这意味着一个女人的路已走到尽头。男人也是如此。不过一个女人的老年比男人的老年要好过得多,当女人退回到家庭的王国她会依然自信与快乐。而男人往往无所适从,因为他们太看重社会舞台。这时一种可怕的心理补偿及返老还童的心态油然产生,如果这种心态过于强烈,就不仅荒唐而且有损健康,“冬行春令实属不祥”,优雅庄严的老化是老年自爱的选择。
老年人你们手捧的水及银行里的储蓄都所剩不多,你要节俭生命开支,要小心翼翼关照自己的身体,要尽力收敛你的阳光,让它尽量温暖自己,惟恐不及,能够健康、自理、自得其乐的老人是幸福的。
老年人最富裕的就是时间,让日子悠悠地过吧,慢慢地会澄清出一种醇香,岁月筛下的是生命的真情,这时,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生命的全景图,清新明朗。所有的秘密都已揭开,所有的乌云密布的日子都已云淡风清。揣摩第二段中的两个细节,然后加以分析。(6分)
(1)“我拉开车门,连忙用我的羽绒大衣和羊绒围把车座及靠背铺得温暖舒服。”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2)“只见两位工人师傅戴着手套机械而利索地把妈妈推进了汽车后备箱里。”为什么要加上“机械而利索”这样的形容词?请分析下面两个比喻所表达的意思。(4分)
(1)“生命就是捧在手里的水”
(2)“生命又是一笔上帝给每个人放在银行里的储蓄”请分析下面两句话的潜台词(6分)
(1)“他们以为拥有的是生命的永恒”
(2)“冬行春令实属不祥”请简要概括作者对生命三个阶段所应持的态度的看法(6分)
青年阶段:答:
中年阶段:答:
老年阶段:答:
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胡同里的孩子
很多很多年以前, 我是一个胡同里的孩子。
我住的那个院子曾经是一个国民党大官的旧宅 , 特别大也特别深。说是大户宅院 , 其实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森严: 各家占地盖的小厨房布满各个旮旯, 空出来供人走路的地方是不允许两个人并排的 , 路就像网一样复杂 , 不知道通向哪里 , 我就从来没有深入到最里面去。 所以头一次到我家的人都会有走错门的经历。那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北京大杂院 , 四处是养鱼养鸟养猫的 , 人们欢喜 , 人们争吵 , 热热闹闹 , 生机勃勃。
我们的房子在靠南的角落里 , 别看位置偏僻 , 却得天独厚: 房前的空地上种着株枣树 , 房后还有个独立的小院 , 我们的窗子挨着别人的小院 , 我们的小院又通着别家的窗子 , 他们说什么干什么 , 我总能知道 , 因为我并不是一个很安分的孩子。那时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上树打枣 , 我不喜欢吃枣 , 但当我踩着一个摞一个的椅子 , 用竿子够打高处的枣时 , 就有说不出的满足感 。为了上树我想尽了办法 , 我不会爬树 , 就从邻居家偷偷扛来一架吱吱作响的旧梯子。到了房顶上 , 我才发现这一切原来多有趣: 四周全是一层一层灰色的屋顶 , 大人们都在我的脚下 , 邻居正在骂骂咧咧地到处找他家的梯子;前院的奶奶又在给她的猫洗澡 , 猫挣扎着 , 溅了她一身水;去院子的最深处得经过一条更窄的过道 , 再后面竟是豁然开朗;远处胡同的小贩不住地吆喝。我想要是国民党大官坐在房顶上 , 他家的仆人哪还敢偷懒。这是一片全新的世界 , 从此我爱上了屋顶。我喜欢在夏日的午后沉浸其中 , 躺在倾斜的屋脊下面 , 老树的枝叶遮住部分晃眼的日光 , 剩下的几缕透过枝叶的缝隙暖暖地照在身上 , 鸣蝉的噪叫这时也如同美妙的音乐 , 我伸手就能够到老树的枝条 , 折一根衔在嘴里 , 有说不出的惬意。但一个人坐在上面总会无聊 , 于是我就招集了三五个孩子 , 我们坐在两个尖心顶之间的凹处 , 讲笑话编故事 , 最后连作业也索性拿到上面去 写。那地方简直是个乐园 , 我毫无顾忌地呼朋唤友 , 放开喉咙肆意喊叫 , 那地方热闹得就像一个沙龙。前些日子 , 我看到卡尔维诺笔下的那个永远自由自在生活在树上而再不肯接触地面的男爵 , 就像找到了一位 17 世纪的知音 , 他的惬意是别人根本感受不到的。当然 , 隆多男爵没有给别人带来不便 , 而我却得罪了几乎周围所有的人 , 他们对这个顽皮的孩子感到厌恶又无可奈何。我踩漏了张家的房顶 , 碰碎了李家的花盆 , 吃光了王家晾在上面的白薯干儿, 他本以为晾在房上丢不了的 , 而丢了梯子的邻居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他们纷纷指责我不应该打枣 , 不应该在房上胡闹 , 不应该大嚷大叫 , 更不应该淘得像个野人。我父母每天都忙着向邻居们道歉 , 看到他们彼此面色庄重和尴尬 , 我竟觉得很有意思。虽然那几年我过得挺开心 , 可也一直感到很内疚 , 尤其是那个几乎天天上门的伯伯 , 他有心脏病 , 而我简直成了他的病根。
8年过去了 , 我们早已搬出了那里而住进了水泥森林。从那以后 , 我就很少有机会安然地坐在阳光照耀下的斑驳树影里了 , 再也不能像隆多男爵一样在喧嚣中毫不做作地享受单纯世界了。我们惟一通着自然的阳台被封得死死的。为了追求明媚的阳光 , 我们远足来到乡间野外 , 到了时间 , 还得匆匆赶回去 , 重新拾起原本的生活。 水泥森林里的动物们觉得心满意足 , 绿色森林里的树木被水泥吞噬。几十年后 , 也许不会再有胡同和大杂院了 , 也就不会再有老北京的韵味了。孩子们无法享受奔放的自由。我还能说什么呢 ? 向隆多男爵致敬吧 !
[注] 卡尔维诺:20世纪意大利著名作家。他的小说《树上的男爵》写17世纪意大利贵族少年隆多男爵因与专制的父亲发生冲突爬上树,而且以后就不再回到地面,过了50多年的树栖生活。文中说“这是一片全新的世界,从此我爱上了屋顶。”从全文看, “我爱上了屋顶”的原因有哪些?(分条概述)
文中四、五两段都有写到隆多男爵的文字,它们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四段中写到隆多男爵的文字表露了作者
第五段中写到隆多男爵的文字表露了作者文中写道“水泥森林里的动物们觉得心满意足 , 绿色森林里的树木被水泥吞噬”,这里运用了哪些写法?从最后一段看,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现代人的生存状况有着怎样的反思?(分条作答)
文中说:“几十年后 , 也许不会再有胡同和大杂院了 , 也就不会再有老北京的韵味了。”
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卧虎”说贾平凹
①我说的“卧虎”,其实是一块石头,被雕琢了,守在霍去病的墓侧。自汉而今,鸿雁南北徙迁,日月东西过往,它竟完好无缺,倒是天光地气,使它生出一层苔衣,驳驳点点的,如丽皮斑纹一般。黄昏里,万籁俱静了,走近墓地,拨荒草悠悠然进去,蓦地见了:风吹草低,夕阳腐蚀,分明那虎正骚动不安地冲动,在未欲跃的瞬间;立即要使人十二分地骇怕了!怯生生绕着看了半天,却如何不敢相信寓于这种强劲的动力感,竟不过是一个流动的线条和扭曲的团块结合的石头的虎,一个卧着的石虎,一个默默的稳定而厚重的卧虎的石头!
②前年冬日,我看到这只卧虎时,喜爱极了,视有生以来所见的惟一艺术妙品,久久揣赏,感慨不已,想生我育我的商州地面,山川水土,拙厚,古朴,旷远,其味与卧虎同也。我知道,一个的文风和性格统一了,才能写得得心应手,一个地方的文风和风尚统一了,才能写得入情入味,从而司出要作我文,万不呆类那种声色惧厉之道,亦不可沦那种轻靡浮艳之华。“卧虎”,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具体而单一,抽象而丰富,正是我求之而苦不能的啊!
③我在那墓场呆了三日,依依不表离去。我总是想:一个混混沌沌的石头,是出自哪个荒寂的山沟呢?被雕刻家那么随便一凿,就活生生成了一只虎了?!而固定的独独一块石头,要凿成虎,又受了多大的限制?可正是有了这种限制,艺术才得到了最充分的自由吗?!貌似缺乏艺术,而真正的艺术则来得这么的单纯,朴素,自然,真切。
④静观卧虎,便进入一种千钧一发的境界,卧虎是力的象征,我们的民族,具有辉煌的因史,但也有过一片黑暗和一片光明的年代,而一片光明和一片黑暗一样都是看不清任何东西的。现在,正需要五味子一类的草药,扶阳补气,填精益髓。文学应该是与世界相通的吧,我们的文学也一样是需要五味子了,如此而已。
⑤但是,这竟不是一个仰天长啸的虎,竟不是一个扑,剪,翻的虎,偏偏要使它欲动却终未动的卧着?卧着,内向而不呆滞,寂静而有力量,平波水面,狂澜深藏,它卧了个恰好,是东方的味,是我们民族的味。
⑥以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的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这是我创作追求的东西。但是,实践却是那么艰难,每走一步,犹如乡下人挑了鸡蛋筐子进闹市,前虑后顾,唯恐有了不慎,以至怀疑到了自己的脚步的力量。终有幸见到了“卧虎”,我明白了,且明白往后的创作生涯,将更进入一种孤独境地。喜从此有了“源于高度的自信”,进一步“精于其道的自感”(这是袁运甫的画语),我想,艺术于我是亲近的。
⑦我的“卧虎”啊……文中的卧虎有哪些特点?
作者为什么视卧虎为“有生以来所见的惟一艺术妙品”?
面对卧虎,作者悟出了许多东西。请根据文意,分条简明概括。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从一个石头卧虎谈起,对艺术创作的诸多方面进行了严肃深刻的思考探索, 表现了作者的艺术创作观。 |
B.文章由卧虎谈到了故乡山川水土,谈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谈到了中国的传统的 美的表现方法,力求表现作者文化修养深厚、知识面开阔的特点。 |
C.说石虎“卧了个恰好”,是因为它内向而不呆滞,寂静而有力量,表现出中华民族特 有的内在的精神气质。 |
D.“乡下人挑了鸡蛋筐子进闹市”一句,形象地描写出作者进行文艺创作一度产生的心 |
理体验:谨小慎微,举步维艰。
E.全文结构谨严,七个自然段呈一字排开的并列式,与散文思路开阔的特点正确吻合,
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