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首次变轨控制并获得成功。这次变轨是在卫星运行到远地点时实施的,而此后将要进行的3次变轨均在近地点实施。“嫦娥一号”卫星的首次变轨之所以选择在远地点实施,是为了抬高卫星近地点的轨道高度。同样的道理,要抬高远地点的高度就需要在近地点变轨。如图为“嫦娥一号”卫星某次在近地点A由轨道1变轨为轨道2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嫦娥一号”在轨道1的A点处应点火加速 |
| B.“嫦娥一号”在轨道1的A点处的速度比在轨道2的A点处的速度大 |
| C.“嫦娥一号”在轨道1的B点处的加速度比在轨道2的C点处的加速度大 |
| D.“嫦娥一号”在轨道1的B点处的机械能比在轨道2的C点处的机械能大 |
飞机着陆后在跑道上滑行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已知其初速度是60m/s,加速度大小是6m/s2,则飞机着陆后12s内的位移大小是()
| A.288 m | B.300 m | C.600 m | D.360 m |
如图所示,一物体以沿斜面向上的速度,从A点沿光滑斜面上滑,最远可达C点,B为AC的中点,已知物体从A到B所用时间为t,则()
A.物体从B到C用时间为![]() |
B.物体从B到C用时间为![]() |
C.物体从A到C用时间为![]() |
D.物体从A到C用时间为![]() |
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沿正方向运动,
,
,那么对甲、乙两物体判断正确的是()
| A.甲的加速度小于乙的加速度 |
| B.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
| C.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变化慢 |
| D.甲、乙在不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可能相等 |
某同学在用电火花计时器做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应使用6V以下的低压交流电源 |
| B.使用时先接通电源,后让纸带运动 |
| C.从纸带上可以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有时间间隔、位移和平均速度 |
| D.每打完一条纸带要及时切断计时器的电源 |
甲、乙两物体分别从10m和20m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说法正确的是()
A.落地时甲的速度是乙的![]() |
| B.落地的时间甲是乙的2倍 |
| C.下落1s时甲的速度与乙的速度相同 |
| D.甲、乙两物体在第1s内下落的高度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