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太阳能量来源于:

A.光球 B.色球爆炸 C.粒子运动 D.核聚变反应
科目 地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为促进世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保护和开发,联合国大会决定将2011年定为国际森林年。据此完成问题。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000多万公顷的森林被毁坏,导致全球森林被毁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将森林开垦为农田②非可持续性的采伐木材③开辟森林修建居住地和道路④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②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下列有关热带雨林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赤道穿过的陆地都有雨林分布
B.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
C.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延伸到南北纬15º~25º
D.亚马孙地区集中分布了地球上约一半的雨林

读甲、乙两图,完成问题。

影响甲、乙两图所示区域作物熟制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土壤 C.降水 D.地形

如要测量甲图中A山地的海拔高度,可以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在农业方面,运用遥感技术能够
①监测耕地变化②调查作物分布③估测粮食产量④跟踪产品流向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该图为我国黄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注:流域是河流的汇水区域)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流域界线的划分指标是

A.行政区界 B.气候 C.地形 D.植被

图中400mm等雨量线最接近

A.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B.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界线
C.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
D.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界线

图中乙、丙两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A.酸雨、洪涝灾害 B.荒漠化、水土流失
C.酸雨、水土流失 D.荒漠化、酸雨

2011年第8号台风“洛坦”29日登陆海南,台风带来强降雨,并引发了洪水。洪水发生期间,一市民通过手持式信号发射器发出了紧急呼救信号,政府相关部门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半小时后,该市民安全脱离洪水的围困。回答问题。
地区救灾办公室能迅速掌握洪水淹没地区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系统

在对被洪水围困的市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①GIS技术②GPS技术③RS技术④“数字地球”技术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读所给水分含量对玉米叶子反射率的影响图,回答问题。

要监测玉米缺水状况,首先采用的现代化技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 D.决策支持系统

监测玉米含水量变化,主要是通过监测玉米的______来判断玉米的生长状况

A.电磁波特征 B.种植密度
C.种植面积 D.形状特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