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
[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②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乙]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④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揣摩品味甲乙两段文字中画线的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雪飘(形象描绘出大雪纷纷扬扬、随风飘舞的情态) |
| B.惟余莽莽(运用叠音,读起来音响浑厚,富于音乐美,描绘北国的壮丽景象,蕴涵着磅礴的气象) |
| C.北风卷地百草折(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前狂风肆虐的声势,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
| D.散入珠帘湿罗幕(细致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点点飘落进来,轻盈飘洒,给人以欣喜和暖意) |
乙文中的下列诗句与甲文写景视觉角度相近的一项是()
| A.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 B.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 |
| C.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
|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对甲乙两段文字中划线的四个句子赏析不够恰切的一句是()
| A.第①句赋予雪中的高原以动态的美感,犹如艺术表演和体育运动,或舒展柔美,或奔腾壮烈,显出奔放活泼的气势,神采飞扬的英姿。 |
| B.第②句形容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特别艳丽多姿。作者调配了两种反差很大的色彩,点染修饰,显得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充满了青春气息。 |
| C.第③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飞雪之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犹如梨花盛开的奇异景象。“忽如”二字用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也传出了诗人对边塞奇景既好奇又留恋的真情实感。 |
| D.第④句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色,用“愁”“惨”修饰形容,感情色彩十分强烈,为下文饯别场面酝酿了气势。 |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完成小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⑴诗中具体描写诗人过冬至情景的诗句是,(1 分)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分)
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1 分)试分析这两组诗句在抒发情感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2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小桥彭炳
落花如雪马蹄香,几树黄鹂欲断肠。
行到小桥春影碧,一沟晴水浸垂杨。“落花如雪马蹄香”描写出落花怎样的特点?
答: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2分)
最后两句诗人写自己漂泊在外,归期遥遥,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2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1)分析诗歌第一句中“悠悠”的表达效果。
答:“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