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测试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给画线字注音。
蜡( )象 分( )外 妖娆( ) 今朝( )词的上半阕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本词承上启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词表达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 |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像,开拓一层新的意境,表面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 |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的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 |
阅读《渔家傲》,完成小题。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上阕以字统领,表现了边陲之地的_________________
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叶茂花残 | B.红花绿叶相映衬 |
C.红花绿叶很艳丽 | D.绿叶红花茂盛 |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
阅读《沁园春雪》选段,完成第小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请写出总写祖国北方冬天雪景的诗句,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诗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从修辞角度鉴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体会语言和情感的美妙。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偶题
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
选出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
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
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
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