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
| A.工厂制组织形式 | 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
| C.机器大工业生产 | D.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
美国的史学家鲍德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中说:“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鲍德温在此
| A.批评了极端民族主义 |
| B.表达了自己对民族主义的认同 |
| C.肯定了民族解放运动 |
| D.总结了人类历史 |
20世纪30年代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显著特点是
| A.由无产阶级领导 | ||
| B.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 C.运动的中心在非洲 | D.与反法西斯斗争紧密结合 |
二战后,新加坡和韩国社会的经济都曾出现过高速增长的繁荣景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虑,其根本原因在于
| A.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 B.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
| C.普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D.劳动者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
某中学高三文科班围绕“二战后初期的美欧关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题举行了一次课堂讨论,有同学将讨论情况进行了记录整理。其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史实有①两极格局的确立②马歇尔计划③北约组织成立④分区占领德国
| A.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以上叙述
| A.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
|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 C.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
| D.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