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涨”,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
| B.随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 |
| 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
| 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 |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
| 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
| C.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
| D.增辟通商口岸 |
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
| A.维护中国关税统一 | 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
| C.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 D.“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
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个英国人(次)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A.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 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
| C.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 | D.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 |
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中日甲午战争 |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
|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