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词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天津逐步成为北方外贸中心。
材料三 中国政府对陛下官员与臣民已经犯下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这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在行动上又是如此的不能容忍,所以为每一件损失要求完全的赔偿,已成为文明的高尚义务了。
——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
材料四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五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外交政策?材料二中的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
(2)材料三中“最近这样方式”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观点的看法。后来英国是怎样履行所谓的“文明的高尚义务的。”
(3)按照材料四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4)按照材料五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4分)
15世纪前半期,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开创了震惊世界的大航海伟业。然而令人叹息的是,明宣宗的一纸命令竟然令其戛然而止,而其后的西欧各国却争相开辟新航路,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些非凡的远航探险在1433年却由于皇帝的命令而突然停止。……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皇帝的确能发布一道道对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欧洲绝无这样的皇帝……西北欧的商人也与中国的商人完全不同……(他们的)这种权力和声望保证了任何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的法令是不可能实施的……欧洲对外国产品有真实的需要和强烈的需求,而中国完全不是如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第21章
材料二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悉健有力,不肯缚手困穷,于是所在连接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综于外者,既触纲不敢归,又连接外夷,乡导以入。
——(明)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
材料三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明清时期,总数超过1.5亿件的中国瓷器漂洋过海到西方。
——(美)杜朴、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
材料四明政府于1568年部分开放了海禁。1599年恢复广州、宁波二市舶司,正式开放了海禁,但随着明王朝的灭亡便戛然而止了。清初厉行海禁,统一台湾后,康熙帝一度弛禁,设立四个港口为通商口岸,但20年后,又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帝开始,只许广州一地通商。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中国商人的低下地位是什么政策导致的?中国为什么对外国产品没有强烈的需求?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的海禁政策带来的严重后果。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瓷器外销黄金时期的特点。根据材料四分析中国瓷器外销繁荣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对当今我国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4分)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兴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抵押、倒卖一空。
(1)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热潮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他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
(3)你认为他的理想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的关系?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请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两方面分别各举一例说明古代中国重农的表现。
(3)尽管封建社会推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手工业和商业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各列举古代冶金业、丝织业、制瓷业的一项成就。
在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中,钢铁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为15.8万吨,1957年增至535万吨,1958年达到1 108万吨,但其中合格的仅有800万吨。
(1)1949-1957年,我国钢产量迅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1957-1958年,我国钢产量为什么差不多翻了一番?
(3)1949年以来我国钢产量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中 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 试。――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农村政策放宽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健是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初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改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社会主义改造成果?为什么?
(3)你对今天的改革有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