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酶、酶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酶是活细胞产生的 ②蔗糖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还原糖与斐林试剂生成砖红色沉淀 ③酶的氧化分解需要ATP ④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肝脏研磨液后的现象是产生的气泡少而迅速,持续的时间短 ⑤酶与底物分子的结合,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⑥不可用同一吸管吸取肝脏研磨液与氯化铁溶液来验证酶的高效性 ⑦酶的催化效率总是高于无机催化剂 ⑧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
A.①⑤⑥⑧ | B.①②④⑤⑥⑧ | C.①④⑤⑥⑧ | D.②③④⑦ |
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 |
B.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 |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
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 |
以下有关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常规方法和说法,正确的有
①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的个体之间能进行杂交产生三倍体,说明它们之间无生殖隔离 ②用秋水仙素对二倍体西瓜幼苗进行处理可得到四倍体植株 ③由于三倍体不育,所以三倍体无籽西瓜性状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④在镜检某基因型为AaBb父本细胞时,发现其基因型变为AaB,此种变异为基因突变 ⑤三倍体西瓜植株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增加体细胞数目的
A.一项 | B.二项 | C.三项 | D.四项 |
科学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突变植株,其突变性状是由其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中的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该株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量,如下表:
性别 |
野生性状 |
突变性状 |
突变性状/(野生性状+突变性状) |
雄株 |
M1 |
M2 |
Q |
雌株 |
N1 |
N2 |
P |
下列有关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Q和P分别为1,0
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分别为0,1
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该株突变个体的基因型为XAYa、XaYA或XAYA
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分别为1/2,1/2
已知家鸡的无尾(A)对有尾(a)是显性。现用有尾鸡(甲群体)相互交配产生的受精卵孵小鸡,在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微量胰岛素,孵化出的小鸡就表现出无尾性状(乙群体)。为研究胰岛素在小鸡孵化过程中是否引起基因突变,下列方案中可行的是
A.乙群体×乙群体,子代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
B.甲群体×乙群体,子代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胰岛素
C.甲群体×甲群体,子代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
D.乙群体×乙群体,子代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胰岛素
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个体,两对性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abb∶AAbb=1∶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A.1/2 | B.5/8 | C.1/4 | D.3/4 |